文字的溫度與力量

被遺落的戰境。

語言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有語言,人類才有明晰的概念,然後一個人的思想,能夠傳遞給另一個人,從而將個人的行為,化作團體的行為。

但語言作為載體,所能覆蓋的空間太狹,所能停留的時間太短,於是又有文字,賦語言以形,刻在竹石上,寫在紙帛上,一下子把人類千年的時空聯結在一起。

中國文字的出現,頗具氣勢。

西漢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封淮南王,招賓客術士數千人,編成鉅著《淮南鴻烈》,又稱《淮南子》。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了中國文字出世的景象。“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天上掉下來米粟,鬼神驚懼而夜哭。

雖是傳說,但可見文字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力量。

文字的力量有多大?

孔子修訂《春秋》,修辭正名,微言大義,孟子稱,“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後人稱《春秋》,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意思是:得到一個字的表揚比得到華麗的衣服還要光榮,受到一個字的貶損比受斧鉞之刑還要難受。

先秦那些殺伐不斷的諸侯,竟然也怕《春秋》的筆。文字的力量,在2000多年前,就被先賢運用到了極致。

孔子所處的時代,先秦,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古典時代。

如果將諸子百家用一幅圖描繪出來,一定可以媲美西方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拉斐爾所作的傳世名作《雅典學院》。

那種思想的盛世,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人們都愛大唐盛世,我則更懷念先秦氣象。

《易傳》說,“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兩千多年後,成為清華大學的校訓。

孔子的“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孟子的“吾善養浩然之氣”,荀子的剛健理性,韓非的冷峻深刻,莊子的遺世絕俗,朱子的一毛不拔,墨子的苦行兼愛……

無論哪一家,都充滿了生命的溫度和力量。

現代作家許知遠,曾回憶北大的課堂,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歷史老師,講完竹林七賢,留下一句話,便飄然而去。

“中國通史我只講到魏晉,下節課開始換一位老師講。因為中國歷史到此以後就變得非常無趣,我只關心有趣的地方。”

這位歷史老師不俗,但我不認同他的觀點。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文體興衰之中,隱藏著文字生生不息的秘密。

文者,傳情也,陳實也。一文體的興盛,必有一種精神在背後與之相符。這一精神懈怠了,文體也比跟著凋零。迨至它不能傳情,不能載道,又不能陳實時,那終會為時代所厭棄。

一種文體,當它不能再承載時代的情感和吶喊,一定有另一個取代它。

但從孔子時代傳下來的文字的溫度與力量,薪火相傳,抑或間斷,但在人們心中從未熄滅。

每個時代都有兼具溫度和力量的文字,它們在悄悄地生長。

疫情之初,2月9日,深圳首批援鄂醫療隊13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方艙醫院;5天后,第二批醫療隊整軍出發,目標是湖北荊州。

深圳也有記者隨“軍”出發,到達湖北後,他們從一線發回的戰“疫”日記,令所有人動容。

“回到正常的生活,這個夢想微小而真誠,就如我們的醫護,平凡而偉大。”(深圳衛視隋嘯《披荊斬棘|戰疫日記3·監利》)

寥寥數語,平靜而剋制,近乎素描,卻讓人淚流滿面。

不知不覺間就成了他們日記忠實的粉絲。除了追他們的“戰疫日記”,還每天追武漢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記。

方方,本名汪芳,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武漢當過裝卸工。在漢水邊扛麻包,每個有一百多斤。

恢復高考後,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她的命運因文學和那個時代的轉折而改變。

1982年畢業後分配至湖北電視臺,曾做過電視劇編劇、電視專題片撰稿人。

1982年,27歲的方方發表處女作《當我拉起板車》,詩裡寫道,“我的車上裝著的,是我龐大的、沉重的祖國”。

1987年,方方發表小說《風景》,被譽為拉開了新寫實主義的序幕。

小說裡的世界,是11平米板房,是蠻橫的父親愚昧的母親和瑣碎的生活。

武漢江風灌入板房,生活沒有粉飾的油彩,只有刺眼的真實。

2012年10月末,根據方方長篇小說《萬箭穿心》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它講述了武漢漢口一個平凡女人的半生,我是因這部電影開始讀方方的小說的。

《風景》、《落日》、《奔跑的火光》……江風一直吹,這就是方方。

疫情開始後,她困在武漢城中,開始寫封城日記。

久違的犀利,從文字中流淌而出,更多人借她的日記,關注武漢的現狀。

有人喜歡,亦有人討厭,方方說笑罵隨人。

她想起了那個遠去的夢。她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無論是隋嘯,還是方方,都讓我更加明白文字的溫度與力量來自哪裡。

平靜且溫暖,才是文字應有的溫度。文字,因愛和剋制而帶著作者內心的溫度。

文字的力量來自於真實和思想,任何空洞的雜質都會令它失色。

泰戈爾在詩中說,

你靠什麼謀生,我不感興趣。

我只想知道,你渴望什麼,你是否有勇氣追逐心中的渴望。

你的年齡,我不感興趣。

我只想知道,你是否願意冒險,哪怕看起來像傻瓜的危險。

為了愛,為了夢想,為了生命的奇遇。

——《觸摸自己》

我在心中這樣回答:我願意再傻一次,為了那曾被遺落的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