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号房”电影版,《从未,很少,有时,总是》,直面女性困境

《从未,很少,有时,总是》,这个标题很像一个多项选择题,对吗?的确,这个怪异的拗口的电影名字取自堕胎服务提供的一份标准问卷。

这部伊莱扎·希特曼(Eliza Hittman)关于少女堕胎的新影片是一部无声的毁灭性的佳作,是一部关于社会问题的电影。

“N号房”电影版,《从未,很少,有时,总是》,直面女性困境

《从未,很少,有时,总是》的基本情节很容易描述。生活在宾夕法尼亚小镇的一个17岁的女孩奥特姆怀孕了。由于该州法律规定少女堕胎必须取得父母的同意,所以她和表妹凯斯拉前往纽约市,在那里,他们原本以为只要一天的程序变得非常复杂。

剧情好描述,但不代表影片简单。《从未,很少,有时,总是》是一块悄无声息、极具破坏性的瑰宝,它既像梦幻且冷酷无情的自然主义,却又充斥着汹涌的焦虑之流。

影片第一幕给我们呈现的奥特姆,发现她内向、忧郁、冷漠。在一家披萨店,她与不怎么支持她的母亲和公然敌视自己的继父进行了一场紧张的对话。当她回到自己的卧室时,她照照镜子,她的眼睛自然地转到她小腹隆起的地方。

“N号房”电影版,《从未,很少,有时,总是》,直面女性困境

奥特姆在市中心的妇女诊所几乎找不到什么帮助,那里的护士表面上很热情,让人安心,但仔细阅读她在问卷的答案和用词选择。

到达纽约后,她们发现自己在美国医疗系统迷宫般的走廊来回穿梭,这迫使她们在纽约市停留的时间比他们预想的要长得多。钱不够,没有地方可以住,她们拖着行李箱在不断的公交站穿梭着。纽约市对于她们来说就像是一个危险的城市荒地,尽管繁华,但没有人帮助她们,就像整个成人世界,对她们只有漠不关心。

她们领略到的是男性对她们的威胁。无论是地铁里的爬行者,还是超市里的顾客,甚至是一个表面上无害的大学生,也试图在公交车上对她们说三道四。男人们不请自来的恐惧笼罩着两位女孩的生活。

“N号房”电影版,《从未,很少,有时,总是》,直面女性困境

影片中从未告诉我们奥特姆未出生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尽管电影里巧妙地提供了两个可能的人选--都不是好人,而且其中一个特别坏。这恰恰说明,未成年少女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电影里花了不少时间,在一个令人心碎的采访中清晰地表达了未成年少女的困境。医院里一位顾问要求奥特姆用其中一个词来回答有关家庭暴力和性胁迫的问题,奥特姆在一个完整的镜头中局促不安地坐在座位上,她的眼睛扫视了所有地方,就是没有看到这个顾问在认真对待自己,而她能挤出来的最多的一些问题就是带着呼吸声的“是”,其他的她根本回答不出来。

这一幕为她的处境提供了新的背景,同时也微妙地强化了她的坚强--事实上,也强化了每个女人和女孩的坚强。堕胎的故事是真实的,每天都发生,而且常常悄无声息,以至于除了与当事人关系最密切的人以外,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N号房”电影版,《从未,很少,有时,总是》,直面女性困境

伊莱扎·希特曼(Eliza Hittman)电影的力量就在于普通的苦难和非凡的力量的结合。在她执导的电影中,到处都有无药可救的被审查的父母,或者是全是敌人的权威人物,比如奥特姆的母亲就是一个可怜的依赖于她乡下丈夫的妇女,不足以保护自己的女儿。

影片以女主奥特姆的视角,对家庭、权威以及男人的整体形象进行了沉重的处理。影片合理的主题是当今年轻女性令人毛骨悚然地脆弱以及强健的刚毅。

“N号房”电影版,《从未,很少,有时,总是》,直面女性困境

每个女人,终其一生,都会有堕胎的故事--如果不是她自己的,那就是她认识的人的。如果幸运,这就是一个相对平凡的故事,一个安全且经济的小小医疗程序的故事。但事实是,无论是由于地理、经济、年龄还是文化障碍,每个女人对于要承受堕胎这样的事情,都是一个难事。

在21世纪的今天,在韩国爆出“N号房”事件后,人们必须要认识到女性被商品化、被欺凌、被异化的境地。伊莱扎·希特曼用她的细腻的镜头在向我们描述着这一切,或许我们都该花些时间,来看看这部影片,来看看影片奥特姆那内向忧郁的面孔里带着的对光的渴望。

对于这些困境,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欢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