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文 /环球锦鲤周小凡



对我而言,今日头条早就成了自己的第二职场,这一年来在头条上的收获,比我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多。

回顾这一年,拿了近80篇的青云计划,也收获了很多荣誉,虽然这两个月因为工作原因,更文少了很多,但是我在此承诺大家,后续一定会恢复更新频率。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一年来,青云计划是如何优化和演变的,透过这些内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发现,什么样的选题和创作方式,能更加受到青云的“偏爱”。

很多人对于青云计划的看法是:学术性强、实用性差、不接地气、字数越多越好等等,如果你把时间调回到6个月之前,那么这个说法还能勉强得到认可,如果今天还在用这个角度来看待青云计划,显然就有些不合适了。

事实上,青云计划的审评标准是一直在发生变动的,不仅现在如此,未来也还会继续优化,最近这半年以来,青云计划的获奖文章正在发生的几个很明显的变化是:

01.学术性的味道在不断减淡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我们这些创作者过去在聊到青云计划的时候,经常开一个玩笑,说想获奖青云,那必须得向欧美的作者学习,多造概念,越高深、越看不懂就越好,其实我们当时讽刺的就是青云文的学术性味道太浓。

大家为了让文章更专业,更有深度,就习惯把各种晦涩难懂的东西搬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补充专业度。

而现在的青云获奖榜单里几乎很难再看到这种文章了,即便是有概念、有晦涩难懂的理念,也要嚼碎了、结合更多易懂的案例喂给用户,而且做的更好的人能够更深一步,把这些理念能够用到的场景以及在客观现实中能够解决的问题,直接搬出来,这是青云计划的第一点改进。

02.涉及的领域开始越来越多

一年前这个时候,我刚好中了自己的第二篇青云计划,相比于现在每天青云文的获奖数量和领域,那时候的青云计划评选还都没有涉及漫画、影评、泛娱乐以及各种亚文化的领域,而且数量大概也只有100篇。

可是现在看就不同了不仅数量在增加,覆盖的领域范围也是越来越大,所以各位同学们,还要好好坚持写作呀,青云未来可能就会全领域覆盖。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03.选题开始更加亲民、接地气

以往青云计划的选题,更多的是偏向于所谓“高大上”的内容,你经常能够在每天的获奖名单上,看到一些诸如“Benchmark的平均状况”、“Bubble Chart包含多少个维度”等标题,一般除了非专业和非抱着学习态度的人去看之外,通常很少有人会点进去看。

这也是很多人感到疑惑的原因,明明是获奖青云计划了呀,咋阅读量这么少呢?

所以你会看到,现在的青云计划在参选文章的选题上,做出了很大的改进,大部分入选文章开始呈现出越来越接地气的样式,而且就和第一点一样,即便是难懂高深的东西,能入选的也是那些描述的非常亲民易懂的。

04.阅读体验变得越来越好

我这里说的阅读体验,并不单纯的指排版、配图以及段落划分上,当然这些内容也包括在内,现在的每日的青云文评选,其实对于那些动不动就是五六千、六七千的长文已经很不感冒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优化用户的阅读体验。

这一点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其实就会清楚,除非是你非常非常感兴趣的文章,不然你会花15甚至20分钟来阅读和思考一篇文章的内容,而且现在能够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这么长的时间,刷抖音都能给自己带来N次不同的情绪刺激了。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从这些变化里其实我们不难看出,青云文在保证内容维持在足够深度和专业的同时,也在扩大自己的受众对象,从而引导创作者往一个大多数用户都能看的懂方向去发展。

其次我们要明白,今日头条是一个面向广大用户的平台,青云计划的标准之所以在不停变动,还要结合头条的用户群体来考虑,使用今日头条的不仅仅是你我,和一些广大的精英白领们,头条更多的用户是老百姓。

可能这些人的受教育水平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无贬义),对于很多学术性的东西根本不予理会,而如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内容,用户的观看体验肯定会很糟糕,平台也就没有粘性了。

所以说在了解过青云计划的“成长史”之后,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重点就来了,那就是关于青云计划的选题:

在此之前我们要记住的一个前提是,青云计划对于文章的深度和专业度,以及方法论的可信度和实用程度方面的要求,仍然是要求严格的,下面我们逐个来说:

1.接地气的理念和更加实用的内容

就像是我在上述分享中提到的那样,我们尽量去选择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用到的、解决共性问题的理念,并且在提供方法论的时候,能够尽量的去贴近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

不要拿一些现象级的东西做典型案例,因为这些案例并不具备代表性,特别是写书评的小伙伴,尽可能的少拿书中的一些实验研究和调查结果,如果要用,还是那句话,嚼碎了之后,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2.普世观点的全新解读

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信息差被消灭了很大一部分,普世的观点真的太多了,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你知道的内容,别人也知道,而且市面上的知识付费平台就那么多,大部分用户都是重叠的,畅销书和行业大咖的作品就是那几本,你在看的同时别人也在看,所以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什么是普世观点的全新解读呢,说白了就是,你用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并理解一件很常见的事物时,你收获的全新认知。

比如我自己,我从事的是营销文案的工作,所以我在看待很多知识和事物时,就会回到我的工作当中,用我的的工作视角来解读这些内容。我之前获奖青云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你会购买自己公司的产品吗?得不到员工认同的企业如何自救”。

这其实就是关于员工忠诚度问题的讨论,我把自己对于用户和品牌之间的观察,拿来解读员工忠诚度的问题,得出结论,只有当员工对公司产生向粉丝看待爱豆那样的情结时,自然就会认同企业,实现主动忠诚,然后再拿建设品牌忠诚度的道理和方法,结合企业运作和管理方面的思考,进行相关方法论的阐述,这就成为了我自己的解读。

所以你也可以这么做,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用你自己独有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来看待一项事物,这时你就能够得到全新的角度和自己的解读。

3.尖端前沿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我们不要忘了,头条是一个汇集信息的平台,对于这样一个平台而言,信息的稀缺度和发布速度肯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的资源和渠道优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你掌握信息的这“两个度”,那么你的内容可能就更容易脱颖而出,特别是一些新鲜出炉的关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内容,更容易受到青睐。

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话,不要只把信息摊开来给大家看,而是要把你的解读呈现出来,这个才是重点,粥大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嘛:写作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小小态度,所以,你的观点和解读,要比单纯的呈现信息更加重要。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4.对热点进行不同侧面的解读

我之前写过的一篇被青云计划官方转发的文章,标题是“瑞幸咖啡的6句文案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营销秘诀?”,当时正值瑞幸上市,很多文章都在说瑞幸这家公司的林林总总,或者是说瑞幸的咖啡怎样怎样,我出于自己的职业原因,就找到了这样一个从文案角度出发的侧面,进而也避开了平台上的大多数文章的写作角度。

热点是不可多得的良机啊,所以我们选题群每天发布的热点大家一定要多关注一下,帮助自己找到更多、更好的选题,但是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最好不要像写新闻稿一样,把热点实事的内容全部写进去,仅需一笔带过,简单描述即可,这一点是血的教训,我曾被头条的频道运营深刻批评过,大家需要注意。

接下来的四点呢,就要说到怎样写作,才能更好的优化阅读体验。

说实话,咱们青云的评审老师也是人,每天要面对那么多那么多的稿子,任务是非常沉重的,试想这时候若是看到一篇既具备深度与专业度,同时文章阅读体验又好的文章,心里肯定也是很开心的。

我给出的建议,是除了一些基础的排版知识之外(不知道的同学可以去百度搜,一艘一大堆),从以下四个方向来做出调整:

01.在写作练习的时候,适当的抛弃三段论结构

三段论结构是青云文最常见、最普遍的结构,这些文章同学们也都十分清楚,我们拆解框架的时候也已经发现,基本论述结构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种结构的好处直观清晰,而且简单粗暴,有那么一点一招鲜吃遍天的感觉。

大家在写青云类的文章时,当然可以继续沿用这个结构,但是在做写作练习的时候,我希望你能有意识的去避开这个结构,不要过于依赖,多加入一些起承转合的练习,适当的练习练习文笔,让自己的文章风格可以多样性一些,以能够应对不同需求的文章写作。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02.学会讲好一个故事

讲好一个故事这一点太太太太太太太重要了,我在分享这篇内容之前,回看了自己所有获奖 的青云文章,其中发现有一半的内容,都是以讲故事形式来传达的。

在这些文章中我讲过很多关于品牌、企业以及商业营销的内容,事实上如果把这些内容当成知识点来论述的话,是非常非常枯燥的,我自己都知道,如果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那是真滴看不下去啊。

但是我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这些内容传达了出来,不仅收获了青云计划,而且这40几篇的故事内容,还帮我收获了近1000万的阅读量,在这里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讲故事的框架。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品牌从成长到衰败的商业案例,直接呈现出来会非常枯燥,但是如果你把它讲成故事就很好看了,开篇部分,用泡面这东西作为切入,然后聊一聊情怀,进而转到这个国产方便面品牌上。

之后就可以展开论述,说一说它的辉煌时刻,然后再加一把火,说说最辉煌的时候,这时候突然加入转折,一次什么事件成为了导火索,这里为什么用导火索事件呢?因为企业的失败几乎不会出现暴毙的现象,你能从根源找到失败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补充文章的深度,其次就是带出疑问,最后解释原因,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03.可以适当口语化一点

在写文章的时候,适当加入一些口语,这种的写作方式是非常容易增加阅读体验的,一来是会打消人们在面对书面语言时候的生疏感,其次就是很容易拉近文章与读者的距离,因为你想哈,阅读是一个调动人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的过程,特别是面对知识类文章的时候,更是特别特别烧脑。

而这时候,你的文章若是能带一些口语化的词汇,则会降低人们的疲倦感觉,就仿佛是自己在“看”一个人在给你讲书,这样就轻松多了。

我觉得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的青云文当中,你会看到很多文章都很偏向口语化,而且在我看来,口语化的讲述方式,对于写作技巧还不是运用的很熟悉的创作者来说,堪称神器。

04.自己拍摄图片或手绘配图

尽管头条给我们提供了免费的正版图片,但是有些时候,这些图片并不能百分百符合我们的文章需要,而你恰巧又很担心网络配图的版权问题,那么不妨自己平时拍摄一些图片作为积累,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你会Photoshop,或者是有手绘能力,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不过当然了,这一点并不是“必需品”,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这样做,没时间弄图的话也可以用头条提供的图片。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另外,大家在创作的时候也要避开一些选题和写作上的雷区,我整理了一下,大概总结为以下三点:

01.抨击行为

我们写文章,政治正确这一点不必多说,大家都懂,我说的抨击行为,主要指的是对于某一群体的语言攻击,比如残疾人、弱势群体、小众文化社群等等,其次还包括对于企业的攻击,特别是阿里腾讯、华为小米,当然了,对于企业家你也是不能进行有任何攻击倾向的。

如果需要用到企业案例的话,如果是已经确认百分百倒闭,那么可以拿来用,其余的最好用“某企业”来代替指名道姓,然后再写出企业有哪些行为。

02.夸大行为

对某一观点和概念的作用和影响力很夸张的放大,我能理解大家对于某一个观点的深度认同,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别去故意夸大,动不动就毁掉人的一生,再不就是牛批的不要不要的,这种感觉就会像假药广告一样,包治百病,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以,没有必要去罗列太多的案例和没必要的背书。

03.模棱两可的观点

我们在阐述一个观点的时候,最好是能选择那些自己能够详细讲清楚的话题,这样你才能讲的更系统、更完整,也更细致。

最好不要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自己不仅不懂,而且还转述不清楚,写上去的东西一知半解,自己不明白,看的人也不明白,这样会非常非常扣分,甚至可能直接被青云pass。

其实你看,青云计划自己本身也在成长,我们身为创作者,真的不能用一种所谓“套路化”的方式来看待青云,你可以找方法,但绝对不要依赖方法。

我觉得每一位在头条上写作的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一个新身份——内容输出者。

我为什么没有创作者这个词,而是用了内容输出者这个词呢?因为我觉得大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是在传达更多有用、可信的价值,其次才是一个用写文这种方式来创作的创作者。

所以你要意识到,当你在做这件事情的那一刻起,和你一起同行的人,是樊登、是罗振宇、是我们粥大等等各路大咖,你要对自己的文字和观点有一点自信和坚持,让认同你和受到你内容感染的人,感受到你自身的力量。


用成长的眼光看青云计划:优化从未停止,别再用老方法写文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