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詩聖杜甫的諫言。


《石壕吏》:詩聖杜甫的諫言。

83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01、 前言

《射鵰英雄傳》第一回。

包惜弱熄燈睡覺。睡到半夜,矇矓間聽到丈夫突然起身,也一併驚醒。

只聽得西邊隱隱有馬蹄聲,過了一會兒,東邊也傳來馬蹄聲;接著,北邊也有了啼聲。村子裡的狗狂吠起來。

楊鐵心驚呼:咱們給圍住啦!

……

也就是從這裡,書中諸多人物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讀完第一回《風雨驚變》,心裡陰鬱,準備到窗口嘆嘆氣。

只一瞥,《石壕吏》就在眼前:這可是杜甫的控訴狀哪。這情節有些相似

於是,我重又坐下來細細品味。

02、故事再現。

天黑了,杜甫投宿石壕村一戶人家。

夜裡,村子裡的狗叫了。老翁趕緊跑到牆根。只一會兒,又安靜了下來。老翁對老婦苦笑:我都折騰得不行了。

忽然,差役的叫囂聲劃破寂靜,老翁只能翻牆逃跑

差役粗魯砸門,老婦開門查看。差役大聲呼喝,非常兇狠

老婦啼哭著:三個兒子在鄴城戍邊。其中的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死去的人再也回不來了,活著的人只能殘苟延喘

除了在吃奶的小孫子,撫養孩子的兒媳婦,家裡沒有男人了,所以日子窮苦,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聽說,今晚有事關河陽的戰役。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是做飯還沒問題,趁現在,還來得及,就讓我去軍營給官兵做飯吧。

夜深了,聲音逐漸安靜,直至消失。只隱約聽到低微的哭泣。

天亮後,我還要繼續趕路。老翁已經返回家中,我也只能和他告別。


《石壕吏》:詩聖杜甫的諫言。

《石壕吏 》描述的情景

03、歷史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唐王朝六十萬大軍,將叛黨安慶緒包圍在鄴城,但是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傷亡慘重。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充軍

04、作品原文。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05、作品簡析:

《石壕吏》是五言古詩,也是一首敘事詩,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此詩顯著的特點便是:精練。另外一個特點,便是通過敘事,巧妙地進行抒情和議論。詩風通暢,且又淒涼抑鬱,是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

(1)第一段包括前四句。

“暮投石壕村”:交代了事件的時間、地點。“暮”字既強調了時間,同時,又渲染了作品的氛圍,給作品奠定了基調,更加烘托了結局的悲慘。

“有吏夜捉人”:交代了事件。用“捉”字無情地批判了當政者的殘暴。

“老翁逾牆走”:活生生地寫出了百姓的無奈和當政者的荒唐。

這一段,作者的意圖是什麼呢?

告訴當政者:現在,兵荒馬亂,沒有一片安全的地方。軍隊本來是保護百姓的。但是,現在軍隊“捉人”之事時常發生。百姓白天躲藏,無法“捉”到人。竟然趁百姓已經入睡的時候,突然襲擊。

揭露、批判這些野蠻行徑,希望軍隊首領引起重視,約束、管制屬下,不能再擾民了。


《石壕吏》:詩聖杜甫的諫言。

杜甫像


(2)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作為第二段。

“呼”、“啼”,“怒”、“苦”,這四字既簡練又巧妙地勾勒了眾人的神態,惟妙惟肖。並且生動地刻畫出了差役的兇狠和老婦的無助。

這一段,雖然只是描述老婦的啼哭的內容,但是因為有第一段的鋪墊,我們可以想象得出當時的情景。

“吏呼一何怒”:老婦一直在那裡說,差役們就一直洗耳恭聽嗎?當然不是!

差役狂暴地砸門,老婦開門;差役一把推開老婦,進來院子裡,大聲叫喊,嚇壞了嬰兒。叫囂聲、啼哭聲,院子裡亂作一團。

老婦啼哭著:三個兒子在鄴城戍邊。其中的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死去的人再也回不來了,活著的人只能殘苟延喘。

差役們肯定還要往屋裡闖。老婦接著說:除了在吃奶的小孫子,撫養孩子的兒媳婦,家裡沒有男人了。所以日子窮苦,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最後,老婦哀求道:聽說,今晚有事關河陽的戰役。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是做飯還沒問題,趁現在,還來得及,就讓我去軍營給官兵做飯吧。

老婦說完,差役們勉強答應了,然後老婦就和這幫人離開了

這一段,作者的意圖是什麼呢?

告訴當政者:老婦人一家,已經有三個男丁在戰場了,其中兩個已經為國捐軀了,已經為朝廷付出了代價和犧牲,難道非要趕盡殺絕嗎?

太宗皇帝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至今還歷歷在目。

百姓才是國家的基石。應該盡全力讓百姓安居樂業才行,戰爭已讓百姓苦難深重,你們還要再趁火打劫,只會給百姓更多的痛苦。


《石壕吏》:詩聖杜甫的諫言。

杜甫像

(3)最後四句是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老婦已被捉走,兒媳婦低聲哭泣。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和差役苦苦糾纏。最後,老婦犧牲自己,來保全家人。

“如聞”二字:反映了兒媳婦經歷了全過程,心裡擔驚受怕。丈夫戰死、婆婆被“捉”, 家徹底坍塌了,迷茫、絕望,生活的希望在哪裡?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交代事件的結局。只一夜,這個家已支離破碎。而杜甫卻無能無力,只能無奈離去,愧疚之心躍然紙上。

這一段的意圖是什麼呢?

告訴當政者:朗朗乾坤,自己竟然無所作為,非常慚愧。

其實,豈止這一家百姓遭遇是這樣的,不難想象,許多家庭遭難了。一個個家庭不復存在,那這個國家也必定會遭受滅頂之災。

06、將軍其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評價郭子儀:

“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郭子儀即使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仍然安然無恙。只因他光明磊落,行事滴水不漏;時刻注意韜光養晦;善於化解敵意,善於化敵為友,善於聽取意見,長於緩和矛盾,長於隱忍;他對朝廷忠心耿耿,體恤下士。所以,威名甚重。


《石壕吏》:詩聖杜甫的諫言。

郭子儀像

07、“詩聖”由來。

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

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論。 -------韓愈

(1)、他的詩雖然簡單,但全是真誠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揭示了最真實的時代。感情細膩,描寫深刻,寓意深遠。他不畏權貴,從來都不會粉飾太平,竭力如實地揭露統治者黑暗的一面。

(2)、他的詩豐滿,工整精練,深具創造性、新穎性。他在古詩體裁方面進行了大量創新,對文學發展做出了建設性的貢獻。內容多是描述民間疾苦,為百姓發聲,包含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深得百姓讚譽。

(3)、即使杜甫自己沒有可以安睡的地方,但他仍然牽掛“天下寒士”,並高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所以,杜甫被天下知識分子及後世感恩、緬懷。

(4)、敢於向當政者提出諫言。比如:759年,杜甫從洛陽經過潼關,赴任華州。途中根據親眼所見,寫成了《三吏》、《三別》。這些詩不是冰冷的記載在史冊中,而是杜甫向統治者的大聲疾呼和進諫。

08、結束語。

中華上下五千年,偉大的先人們留下了無數哲理名言、研究創造。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的榮光。怎能在我們手裡毀之一旦!

有些是糟粕,我們棄之就可以了;有些是可以流傳千古的真理,我們得代代傳誦;有些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我們要提煉其精華,昇華出有現實意義的價值來。只有創造性地去解讀這些傳統文化,才能使之煥發新的活力,服務於現代社會。

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使命。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春秋。 -------- 朱德。

錢學森說: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如果錢學森沒有回國,沒有參加新中國建設,沒有建立功勳,那他只是喊出了一句口號,而無實際意義。


《石壕吏》:詩聖杜甫的諫言。

杜甫像

同樣的道理,對於這首《石壕吏》,對她的解讀,如果堆砌華麗的辭藻,無關痛癢,反而就成了對“詩聖”二字的褻瀆;如果只是表達對殘暴、對百姓的同情,這不是無病呻吟嗎?

難道我們給後人傳承的是:作為詩聖,杜甫無力阻止悲劇,只好藉助作詩來表達對百姓的同情,喊喊口號,過把嘴癮?那詩聖真的是無能了。僅僅這樣解讀,那學習這首古詩,一點實際意義都沒有。

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只會嘴皮子之能。

在這首詩中,杜甫身為官員,卻無力阻止悲劇。因此,杜甫藉助此詩向當時部隊的主要官員郭子儀提出意見,希望引起重視,能切實保護百姓的利益。

也正因為這一首詩,把杜甫和郭子儀連接在了一起。

如此解讀,更能突出杜甫的偉大!而且告誡後人:學習詩人的偉大----愛國憂民;而且敢於直面困難,不能退縮,要想盡辦法去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