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與“石壕吏”

(乾杯讀史)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河南鞏義人,我國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深遠的影響,被稱為“詩聖”,他的詩歌內容被稱為“詩史”魯迅先生評價他的詩歌是“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我們先來讀一讀杜甫的這首詩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 石壕吏”這首詩歌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所描述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現代人中間。所以魯迅先生說“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

杜甫生活的年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時期。他經歷了唐明皇的“開元盛世”,也經歷了“安史之亂”這樣的亂世。

公元710年庚子日,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唐玄宗)聯合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韋氏集團。712年,唐睿睿宗李旦禪位於李隆基(高宗與武則天的孫子)。玄宗在位大部分時期內,撥亂反正,耽於政事,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任用姚崇(公元651年—公元721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宋璟(公元663年—公元737年,今河北邢臺人,宰相,唐朝著名政治家)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唐朝巔峰時期的開元盛世。但是,在後期逐漸怠慢政事,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寵愛貴妃楊玉環,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穩定邊疆,反而適得其反。

安祿山(703年—757年,胡人,范陽節度使,後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領兵十五萬從范陽起兵。史思明(公元703年—公元761年,突厥人,河北節度使後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在安祿山反叛後,替范陽節度使,擁兵8萬,領多郡,肅宗李亨(李隆基三兒子)恐史有變,計謀殺之,沒曾想,史思明起兵再叛,於759年攻佔魏州(河北大名市)稱王。並進攻鄴城解鄴城(今河南安陽)殺了安慶緒返回范陽(今河北懷安、涿州一帶)自稱大燕皇帝,這就是發生在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的“安史之亂”。席捲半壁江山的安史之亂(有稱天寶之亂)是唐朝的轉折點。

“石壕吏”的詩歌,不如說就是個故事,就發生在郭子敬(公元697年—781年,唐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安史之亂後平定者)、李光弼(公元708年—公元764年,唐朝名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於公元758年為平息叛亂率領20萬唐軍圍攻安慶緒所佔的鄴城,本已勝利在望。但第二年春,由於史思明派出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在叛軍兩面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潰,退守河陽(今河南孟洲),四周抽丁補員。正任命為華洲(今陝西華縣)司功參軍的杜甫,離開洛陽趕赴華洲,沿途中,投宿石壕村(現河南陝縣東70裡的幹壕村)碰到了四處招兵的官吏,於是將所見所聞構思成詩,寫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石壕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