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該怎麼辦?來自李玫瑾教授的建議

在一次演講中,李玫瑾教授從以下幾方面談論到孩子青春期的問題:

一、青春期孩子的發展特點

青春期的孩子快速變化的不止是身體上,還有心理方面。

1、孩子開始變得獨立

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力量的增強,孩子的依賴從上下依賴,逐漸變為同輩之間的依賴,有意識的繞開父母的管教。

2、孩子的自尊心增強

他們變得特別在意周圍人對他的態度。所以父母這個時候,要多給予孩子肯定,和欣賞,這會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同和價值感。千萬不能因為某些事情看不慣,而批評指責孩子,更不能去羞辱和貶低他們。

3、逆反心理增加

在之前的養育中,被壓抑和控制的孩子,青春期會變得叛逆和逆反,會專門跟大人作對,你要求他往東,他偏要往西。跟父母唱反調,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有力量和主導權。

4、思維方面:他們的抽象思維開始發展

人的思維發展過程:從具體思維到概括思維,到推理,再到抽象思維的過程

(孩子小時候的思維是具體思維,所以我們只是告訴年齡小的孩子“要怎麼做”,他們是不能理解的。表面看上去,是孩子不聽話,其實是孩子無法理解我們的抽象語言,也不能把語言跟要做的事情聯繫起來,因此,孩子從聽到的內容,到行動的轉變,是一個很難的過程。對於年齡小的孩子,父母需要帶著他做,或者把要做的內容轉換為圖像式,我們會發現孩子會變的“更聽話”。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把飯粒撿乾淨,可以這樣做:帶著他去做幾次,或者告訴孩子“寶貝,請把餐桌上白色的飯粒放到這個藍色的小碗中”,而不是隻告訴他“請把飯粒撿乾淨”)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抽象思維開始發展,但是抽象思維的發展需要有素材和閱歷。但是他們只有推理,缺乏閱歷,補充閱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情節,來源比如小說,電視電影,跟現實很貼近的遊戲世界……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出現追星、迷戀網吧。因為他們把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混淆了。

5、同伴的影響力上升

孩子們在同伴之間尋找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意願增強,容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6、性蒙生

這時候如果孩子能說出來,或者能在書中找到他好奇的答案,要比他自己去探索和尋找的方式要好。

7、學習壓力變大

這時候孩子的學習壓力,除了學習本身的壓力以及父母和老師方面的不理解,還會來自同伴之間的比較

二、給父母的建議

1、父母首先要調整心態

與孩子之間相處,把上下級的命令關係,變為同輩之間的商量模式。把孩子當做朋友。尊重孩子的隱私,給孩子參與家事的機會,比如承擔家務、有對家中事務的決議權,這樣孩子能夠感受到平等,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關注孩子看的書,關注孩子的興趣

通過生日聚會,可以瞭解孩子最好的朋友,如果發現孩子結交不良的朋友,父母不適合直接告訴孩子他的朋友怎樣,或者命令孩子不要跟誰在一起,這樣不但起不到效果,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可以委婉的告訴孩子,你的觀察和想法,去提醒孩子。

教會孩子如何遠離危險情況,比如打架,如果實在阻止不了,也脫不掉,可以找個藉口,當場臨時走開。這樣可以避免危險的發生。

這個時期,孩子看的書,決定他的水準。父母可以先觀察孩子感興趣的書,從這個領域慢慢推薦水準越來越高的書。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興趣,與其控制他,不如嘗試下脫敏法,讓他看個夠,玩個夠,吃個夠。越限制,孩子就會越痴迷。

3、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千萬別嘮叨

6歲前,父母的話就是黃金

12歲後,父母千萬別嘮叨,要說就是觸碰到原則和底線的問題,讓他知道你對這個事情的態度是非常嚴肅的,沒有商量的餘地。

要多欣賞孩子,多看他的優點。

4、如果孩子沉迷網絡

父母要想辦法給他增加興趣,增加他的快樂,而不是斷網和強行戒除。

5、初戀

不如給孩子寫封浪漫的家書

肯定孩子有人欣賞有人愛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愛不止是跟浪漫有關,還跟責任和經濟能力有關,跟孩子談,找對象就像買東西,不是進一家店,看上一件就買下來,而是要去多逛逛才能選到更好更合適的。真正值得愛的人,一定能經受住考驗

父母還可以跟孩子聊下,選擇男人或女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增加孩子的閱歷,開闊孩子的眼界,讓他知道他說在的地方只是大千世界的一角。

6、給孩子很正式的過這幾個生日:14歲,16歲,18歲

讓孩子知道:

14歲開始到16歲,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16歲開始,對自己所有的犯罪行為承擔的刑事責任。

18歲開始,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並且適用死刑。

7、跟孩子多聊聊未來,多談談人生,發現孩子的興趣方向

根據他的興趣,幫他推薦職業。讓他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有更多更深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