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直隸為什麼出的太監比較多?

今晚今天打老虎


的確有清一朝,大部分太監都是來自於直隸。

有人根據清宮檔案粗算過,大概直隸在清朝出了3000多個太監。特別是河間、大成、南皮、任丘、青縣、靜海等地幾乎為太監的主產地,昌平、大興、平谷、宛平也有一些。清朝太監弄不了權,所以有名的不多。著名的蘇培盛、安德海、李連英、小德張這些基本上都來自於直隸。

(李蓮英)

清朝太監的人數比起明朝,可以說少很多。因為明朝的太監,大多數來自於戰俘,比如很多雲南、廣西的,很多女孩直接送到宮或王府裡做官婢,男孩子直接閹割了,送到宮裡做太監。比如著名的太監鄭和就來自於雲南。

而清朝的特點就是來自於民間招募的比較多,來自於戰俘的很少。

而民間招募由直隸獨霸,來自於其他省份,特別是南方省份,非常少,幾乎沒有。

這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直隸離北京較近,語言習慣、生活方式,比起南方人或者其他省份的人,更容易得到皇宮裡主子們的認可。且這些苦孩子從直隸進京,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近便。

皇宮因此就是一個很大的太監需求市場。

很多窮人家的孩子,遇到災荒年,父母就只能把這些孩子送去閹割,希望能夠進宮,或許還能找到一條生路。這些孩子除了有一條賤命,什麼都沒有。

這就提供了大量的“生產原料”。

北京城有兩個赫赫有名的閹割世家,號稱“廠子”:一是南長街會計司衚衕的畢家;另一是地安門外方磚衚衕的“小刀劉”。

這裡又解決了技術生產環節。

雖然閹割只有40%的存活率,但是這不妨礙他們做生意,因為活不活得下來是完全是被閹割的人的自己的造化。

因為窮苦孩子過來閹割,是付不起閹割費的。所以閹割匠們會收著他們閹割下來的東西,等到這些太監們將來在宮裡賺了錢,再花錢來贖買。因為身體不全乎,是進不了祖墳的。

所以這對於閹割匠們而言,是一個完美的生意投資模式,只是苦了這幫太監們。

李連英好像是個特例,因為他好像是為了省錢,自己割的,沒處理的好,差點死掉了,所以沒割乾淨,反而因禍得福。所以有時候榜樣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的來說清朝的太監還是相對比較苦,都是逼不得已。

並不像明朝的太監,擁有很大的實權,只要坐擁司禮監,堪稱二皇帝,如王振等人原本都是讀書人,為了權力才去勢進宮。

清朝的太監不但沒有明朝太監可能有的權力,而且乾隆刻意讓太監改姓趙、姓秦,意思就是刻意叫他們不要干政。這個局面一直到慈禧上臺後,才發生了改變,但是清朝的太監仍然沒有像明朝太監那樣的權力。

而且在清朝的後宮,由於宮女基本上都出自於內務府,所以宮女的地位要遠遠高於太監。太監在清朝的宮廷裡基本上就是幹苦役和雜活的。

所以命運相對悽慘,好不容易掙點錢到最後還得“贖回”自己的“寶貝”,以便全活人入葬,不辱沒祖宗。

所以願意在清朝去當太監的,幾乎微乎其微,因此也只有直隸的那些活不下去的苦孩子,出於無奈,才最終走上太監這條路。


炒米視角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來答題。

題主問:清代時直隸為什麼出的太監比較多?

事實上這個提問沒錯,清朝時的的確確是直隸地區出的太監最多。

根據清宮檔案記載,清代宮廷太監的來源之一主要是從各地招募。《欽定大清會典》之中有詳細規定:凡選太監,需考察其人的籍貫,設專事招募太監“牙行”二人,由大興,宛平設立登記造冊,送赴京城,每月給予錢糧一兩。

進京之後,需送交內務府,由內務府會計司和掌儀司各派一名官員監視,再由一名“老叔”(老太監)負責查驗“淨身”是否屬實,有無後遺症等,此為“驗淨”。有“不淨”者需立即遣返回籍,永不錄用。

據晚清太監任福田等人所述:自清代中期,太監多來自直隸靜海、青縣、滄州、河間、任丘、南皮、問安、大城、霸縣、涿州、東光、昌平、平谷以及山東樂陵等地,這都是出太監的地方。並且這些地方出的太監比較容易進宮,因為都有他們當地的“老叔”在宮中,拜個老叔,就很容易入宮當差。

除了皇宮之外,王公大臣的私宅也允許使用一定數量的太監,比如親王府上可配備25個太監,郡王則可配備20個,貝勒15個,貝子8個,公主10個,公、候、伯、一品大臣、二品大臣都可配備1-4個太監。

但這個規定並沒有認真執行,私宅使用太監的數量遠超規定的名額,宮內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看不到。因為在私宅當差比較自由,也沒有那麼多的清規戒律,因此太監比較喜歡在私宅當差。但如果要想成為安德烈、李蓮英那樣位極人臣的大太監,則必須入宮。後來因為宮內太監不夠用,曾多次出現過向私宅索取太監的事情,直到清朝覆滅,這種荒唐的事情才徹底斷絕。

儘管在舊社會,當太監是最為人瞧不起的事情,家裡出個“老公”是被認為辱沒祖先、斷子絕孫的事情,但仍舊擋不住有人願意幹這一行,說到底不過一個字——窮!

對於房屋一間地無一壟的窮人家來說,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與其凍餓而死,倒不如當太監,數不定就有那麼一天飛黃騰達了,就算不能飛黃騰達,起碼可以填飽肚子不用捱餓,自身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所以,私自“淨身”投奔太監這份有前途之職業者也大有人在,例如小德張、馬德清、孫耀庭等人都是家人將其“淨身”之後投充當太監的。

又比如清代中期的一個大太監唐憲臣,他本來已經娶妻生子,但因為做買賣虧了本,便進了京,自己私下淨身入宮當了太監。這個人能說會道,善於鑽營,很是受寵,很快便成了太廟管事,在京城內外購置大量田地,給兒子娶了好幾個老婆,讓兒子替自己光宗耀祖。年老之後,乾隆皇帝特恩准他告老還鄉,以年邁之軀又娶了幾個姨太太,儘管只是擺設,可倒驢不倒架,誰看了都眼紅。

因為送太監入宮是個賺錢的買賣,於是一些乞丐、無賴就打起了這方面的主意,專門在直隸一帶拐騙少年,私自將其淨身後高價賣出,這種人當時被稱為“拍花子”,也就是人販子,多為一些乞丐,弄死人命也不可惜,再“拍”一個就是了。

也有人憑藉花言巧語矇騙那些窮苦人家,說得天花亂墜,讓家長在受不住誘惑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孩子出賣,走上這條斷子絕孫的道路。如晚清太監張璧修,馬德清等人都是因家長受人蠱惑而將本來可以娶妻生子的兒子賣了。

還是那句話,窮是一切罪惡的根源,總有人以心靈雞湯安慰自己,說什麼“我窮我自豪,我窮我驕傲,有錢買不到幸福,有錢買不到快樂,我窮,但我快樂著!”

沒錯,有錢的確買不到幸福,買不到快樂,但沒錢一定不幸福不快樂,說這些話的不過是在自卑中找藉口罷了。


大獅


河間府、保定府、三河縣、香河縣等今天屬於河北省大地區,都被普遍認為是太監的主要產地。廊坊市南部的大城縣,還因為出產了王承恩、李蓮英等明清時期的著名太監,而被冠上了「中國太監之鄉」的稱號。

在電影《大太監李蓮英》中,主演姜文更從始至終以河北口音念臺詞,以求貼近歷史原貌。

太監真的都是從河北出來的嗎?

明清太監出直隸

絕大部分太監的籍貫或來源地都很難考察,畢竟在歷史上,這些人的地位並不高,只是皇帝和宮廷的閹割奴隸。

不過,宦官與皇帝關係緊密,參與重要事件、有特殊事蹟的大有人在,有些更曾經權傾朝野。所以,在官修正史和部分私人著作中,也多少記載了一些太監的出身與籍貫地。

如明代太監中,就有一百一十九名太監,籍貫記載於正史或私修史書。

當然,他們只是明代太監的九牛一毛――明中期嘉靖年間,宮中太監已多達「數萬人」。後期的萬曆初年,太監人數也超過兩萬並持續增加,到明朝滅亡時據說有十萬人之多,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

?以太監為主要角色影視劇的時間背景一般是明朝或清朝

所幸那一百多位產地清楚的太監,之所以能夠被記載下來,與他們的籍貫、背景沒什麼關係,主要是因為入宮後的事蹟。其中既有汪直、馮保、魏忠賢這樣的權閹,也有因個人品德、功績或者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的中層甚至下層宦官。

因此,他們籍貫記錄的隨機性較強,未受什麼人為選擇因素的干擾,作為研究樣本,反而能比較可信地反映出明代太監群體籍貫的一般分佈規律。

在明朝前半期42名籍貫可考的太監之中,有7 名來自於北直隸,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京津冀地區,佔總人數的16.7%。


赤子521


直隸省(現在的河北省)清宮的宦官約有3000名擺佈,比之明朝,不及其三分之一。其來歷多為民間招募。當然也有極少數為戰役抓獲或年幼違法而施以宮刑。

直隸(今河北省)是產宦官最多的當地,大概是近水樓臺吧。如,河間、大成、南皮、任丘、青縣、靜海等地,昌平、大興、平谷、宛平也有一些。這些宦官,通常都是非常貧窮人家的孩子,不然,誰忍心把孩子閹割做宦官呢?由於貧窮而窮途末路,在那個年代,將其“淨身”成為宦官,送進宮去,是其未來之一,不然,饑饉年月,就會餓死孩子。


小森短視頻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直隸就是京城的京畿區,閹割那樣的手術,在當時是天大的手術。只有京城有這樣的場所 設備和技術。所以自然這周邊的人幹太監的就多。多了以後裙帶關係,就越來越多。


一夫壹歷史


在以前的封建社會,太監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歷朝歷代太監入宮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戰俘強制,有的是犯罪者被處以宮刑,還有的是自願淨身入宮。針對今天這個問題,小編髮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1.清朝不強制淨身

清軍入關後,順治皇帝就曾下了一條規定,民間百姓不允許私自淨身,被發現直接株連九族。後來康熙皇帝又重新規定,父母願將其子閹割以及本人情願閹割者,免治罪。

由此可以看出來清朝的這個制度相對來說是比較人性化的,不過自願入宮的大多都是貧苦人家,想入宮混一口飯吃,還有的就是貪圖榮華富貴的人,想一飛沖天。

2.直隸距離京城近

那個時期,某地的太監發了大財升了官都會被鼓吹起來,對當地的貧苦百姓就會造成影響,在他們腦子裡就會形成當了太監就會飛黃騰達這個錯誤思想。再加上當時直隸距離京城近,風俗習慣也都差不多,自然這個地區的太監也就多。

3.選用太監的要求

清朝在選用的太監的時候,對旗人和非直隸省份人有很嚴格的限制,還對太監的年齡有要求。乾隆時期就曾規定新入宮的太監年齡必須在15歲以下,嘉慶皇帝規定必須在20歲以下,不然不得入宮。

總結: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好,再加上直隸距離京城近,給直隸的窮苦人們造成了一種淨身入宮就能發大財的錯覺。而且當時的清朝也不強制淨身,這也就使得當時的貧困人家的孩子都想淨身入宮搏一搏,這也就是為何清朝時期直隸的太監最多的原因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喜歡小編的可以點點關注,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