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民国元年(1912年)夏,西藏暴乱危及四川,尹昌衡自请督师西征,平息了边境骚乱,驻军川西。

  • 讨袁战争

民国二年(1913年)3月,二次革命爆发。6月,袁世凯解除了尹昌衡的川督职务,降任为川边经略使,胡景伊被任为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成立讨袁军,建立四川讨袁军总司令部 。 随后两军在隆昌、泸州展开血战。8月中旬,张伯祥、张品山等由广汉起兵,占领绵阳。酉阳、中江、开江等地亦举义讨袁。9月后,刘存厚部攻克资中、内江,王陵基部占领南充、定远、合川。黔军黄毓成部占领綦江,逼近重庆,滇军叶荃部进至宜宾,陕军张钫部后临夔州。熊克武于9月11日、12日被迫撤退。9月12日,黔军占领重庆,四川讨袁之役失败。

  • 护国战争

主词条:护国战争

民国四年(1915年)3月,袁世凯任命陈宧为四川巡按使。5月底,陈宧到达成都,后任四川将军,掌控全部川军及政务。陈宦上任后,借整编安置亲信,以削弱、控制川军。 12月25日,蔡锷回到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决定派滇军第1军入川。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10日至12日,护国军第1军第1梯团长刘云峰率2个支队为由昆明出发,赵又新、顾品珍两梯团为中路,于次年1月14日由昆明出发,董鸿勋率主力第3支队于1月10日先行,经毕节、永宁取泸州。第4梯团长戴戡为右路军,次年2月2日由贵阳出发,经松坎,攻占綦江,向重庆方向前进。

民国五年(1916年)1月5日,袁世凯组织征滇军,入川进攻护国军,由第2路总司令张敬尧统一指挥入川的北洋军。1月16日,蔡锷所部刘云峰梯团抵达滇川接壤之新场。18日,占领四川高县西北之横江。19日,向叙府西南之安边进攻。21日占领叙府。袁军分四路反攻叙府,均被击退。27日,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并派出两路黔军协同云南护国军作战。 31日,刘存厚在纳溪宣布加入护国军,自任护国川军总司令,迎蔡锷军入纳溪。2、3月间,滇、川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泸州、纳溪一线展开血战。护国军进入川南后,川南各地地方团队和熊克武旧部纷纷响应,加入护国军作战,熊克武、但懋辛等组织四川义军,配合护国军作战。3月中下旬,护国军攻克纳溪、江安、围张敬尧于泸州城内。

  • 护法战争

主词条:护法运动、四川靖国战争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民国五年(1916年)5月8日,西南护国各省在广东肇庆组织护国军务院推举唐继尧为军务院抚军长,滇军将势力扩展到了四川。5月22日,陈宧宣布四川独立并率部出川,蔡锷出任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8月底,蔡锷离川东渡日本治疗。蔡锷离川前,保举罗佩金暂署四川督军,罗佩金搜刮四川的财富,掠夺盐税,强令四川人民负担入川滇、黔军的军饷,奉行"强滇弱川"政策,扩充入川滇军,压制川军。

民国五年(1916年)冬,罗佩金召开编遣会议,裁减川军,激起川军5师长联名通电控诉。民国六年(1917年)3月,罗佩金以武力解散川军第4师,第2师师长刘存厚乘机联络川军各部共谋驱罗。4月18日,刘存厚率部围攻驻成都皇城之罗佩金部,刘罗之战爆发。罗佩金被迫交出督印,于4月24日率部从成都退往简阳、自贡等地。滇黔联军在与川军作战中连连失利,退入川南。随后爆发刘存厚与戴戡的刘戴之战,黔军被赶出成都遭歼灭。8月下旬,川军第1、2、3师向简阳、资阳顾品珍部发动进攻,滇军于22 日分两路撤至泸州和宜宾。11月22日,川军克泸州,28日攻占宜宾,刘存厚等部获胜。

民国六年(1917年)8月25日至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进入了"护法时期"。滇军唐继尧拒就元帅之职,将其中4个军开赴四川讨伐刘存厚,率滇黔联军攻川。12月3日,顾品珍率滇军第1军及耿金锡、李友勋2个旅攻克重庆,四川查办使吴光新撤出重庆,周道刚率残部败走永川、资中。12月8日,北洋政府任命刘存厚为四川督军。12月14日,滇黔联军占领泸州。12月21日,川军熊克武、但懋辛、石青阳等通电加入靖国联军,推举熊克武为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并推举唐继尧为滇川黔靖国联军总司令。

民国七年(1918年)1月9日,熊克武召集川、滇、黔靖国各军将领在重庆开会,决定兵分三路,直取成都。2月20日,三省联军攻入成都,刘存厚等部退往陕南汉中地区。武备系日渐没落。2月25日,唐继尧任命熊克武为四川督军兼省长。唐继尧于9月在重庆召开川、滇、黔、鄂、豫五省联军会议,并就任"五省联军总司令"职。

  • 各派军阀混战

辛亥革命后,四川先后成为北洋、滇、黔军阀和四川各派军阀争夺和混战的中心。军阀混战,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祸害之重,为全国之最。

1.川滇黔军之战

四川护法战事结束后,唐继尧与以熊克武为首的川军各派发生矛盾,引发了倒熊和驱逐滇、黔军之战。民国七年(1918年)-民国八年(1919年)间,以熊克武、杨庶堪为首的势力主政四川,后分裂为"九人团"和"实业团"。两派不断磨擦斗争 ,爆发了倒熊之战,实业团失败被逐出四川。

民国九年(1920年)春,实业团与杨庶堪联合滇黔军发动倒熊之战。3月,唐继尧免去熊克武四川靖国军总司令。5月,任命吕超为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得刘湘等部支持,与滇黔军及吕超等部展开激战,初战获捷。但7月,熊部遭到反击,难以抵挡,熊宣布辞去四川督军,7月10日率部离开成都,退往阆中进行整编。7月18日,吕超率军入成都,就任川军总司令,实业团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熊克武、刘存厚联合发动靖川之战胜利后,矛盾立即产生,驱刘之战随之展开。2月28日,熊克武、但懋辛、刘湘、刘成勋等联名通电,宣布驱逐刘存厚。熊克武命令但懋辛率第1军,刘湘率第2军,刘成勋率第3军,以刘湘为前敌各军总司令,分三路夹击成都。刘存厚部节节败退,刘存厚于3月20日通电下野,离开成都,逃往陕南宁羌。刘湘、但懋辛督军追击刘存厚部在四川的残敌。第1军第5师师长何光烈通电勒兵停战。前线各部通电响应,驱刘之战停息。刘存厚遗留在四川的部队被各军收编。

民国九年(1920年)8月6日,刘存厚在汉中组织靖川军,任总司令 。熊克武部亦进行了整编 。熊、刘共推刘湘为前敌总指挥,两军分道出发,夹击成都。川军各部,亦相机通电响应。9月8日,川军攻入成都,接着,川军与滇军赵又新、顾品珍部在成都近郊及龙泉山展开会战。9月21日,滇军战败。10月3日,川军咬住溃败的滇军赵又新部,将其围困于泸州,击毙军长赵又新,顾品珍率军回滇。靖川之战,滇黔军完全退出川境。

2.川鄂战争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民国十年(1921年)6月,川军各将领在重庆召开善后会议。刘湘被推举为四川各军总司令。6月24日,刘湘被四川省议会和川军各将领选为四川省省长。第2军军长由杨森代理。刘湘上任不久,原鄂军总司令李书诚和鄂西总司令潘政道特致电川湘两省当局,请求出兵支援,协力驱逐直系军阀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王占元。湘督赵恒惕决定出兵。刘湘亦决定出兵,川鄂战争爆发。8月中旬,刘湘自任援鄂军总司令,出动2师4混成旅,兵分两路攻鄂 。北京政府免去王占元职务,特任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另派萧耀南为湖北督军。

民国十年(1921年)8月19日,川军攻占巴东,随即夺取姊归,进逼宜昌。9月初,川军猛攻宜昌,不克。吴佩孚攻下湖南岳州后,即回师西援,于9月14日赶赴宜昌,于9月22日解宜昌之危,随后收复鄂西。11月下旬,吴佩孚恐奉军南下和南军北进,遂与刘湘议和。

3.1、2军之战

川鄂战争中,刘湘与孙传芳结拜为盟兄弟,订立攻守同盟密约,刘湘在汉口设立办事处,派乔毅夫为驻汉口代表。熊克武虽于民国九年(1920年)12月30日宣布辞去四川督军职,但仍控制第1军,企图东山再起,总揽四川军政大权。刘湘实力大增,熊克武深感威胁。熊克武获知刘湘与孙传芳结盟后,煽动川军各部联合与刘湘为敌。刘湘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14日通电辞去职务,由王陵基代理总司令,向楚代理省长。在刘湘尚未部署妥当的情况下,7月初,第2军军长杨森突然提前进攻驻忠县和万县的第1军主力。四川1、2军之战爆发。

民国十一年(1922年)7月12日,成都各军组织省联军,推第3军军长刘成勋为四川军总司令兼省长,推第3师师长邓锡侯,四川边防军司令赖心辉为正、副指挥,进攻重庆,支援第1军。第1军有计划撤退,在渠县、蓬安县交界处集结精锐,与杨森决战,双方激战6日。8月1日,刘伯承率军击败杨森部。8月9日,省联军攻破重庆,杨森率残部退往夔府。8月20日,杨森退到湖北利川、宜昌,依附吴佩孚。刘湘在刘文辉派兵护送下回到安仁镇老家栖隐。

4.北道之战

四川1、2军之战后,刘成勋主持四川军政。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刘成勋在成都主持召开善后会议,会上1、2军将领结下仇怨。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5日,刘成勋以川军总司令名义通令全军裁兵。1月29日,刘成勋电令解除陈国栋第7师师长职,武力解决陈部。邓锡侯起兵援陈。2月10日,刘成勋下令讨伐陈、邓,但懋辛、赖心辉举兵响应,形成1、3、边军与3、7师之战。2月,邓、陈西上围刘成勋于成都。后赖心辉边防军开到,邓、陈解围而退。1、3、边军推赖心辉为总指挥,率兵追击。邓、陈退至德阳,田颂尧率第21师支援。形成1、3、边军与3、7、21师之战。邓、陈、田退至潼关,得刘存厚奉吴佩孚令支援,在黑虎寨坚守,赖心辉久攻不下,师疲而退。邓、陈、田乘机追击,至绵江、中江一带双方呈胶着状。3月下旬,邓锡侯间道偷袭成都,围熊克武、刘成勋于空城。第9师师长刘文辉率兵抵成都,双方协商,刘成勋等让成都与刘文辉,让刘成勋等部出城。3月30日,刘成勋通电辞职停战,率部撤离成都。4月2日,刘文辉入成都。4月5日,邓、陈、田部也开入成都。四川军阀大混战宣告结束。

5.讨贼之战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吴佩孚动员直、豫、鄂、陕、甘五省兵力,组成援川军,以赵荣华任总司令,拥杨森回川,邓锡侯、陈国栋、田颂尧、刘存厚等川军呼应,拥护刘湘出山,并推举为四川善后督办。

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孙中山回粤复任大元帅,孙中山说服熊克武,与四川国民党实业团联合讨贼。6月,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刘成勋为川军总司令兼省长,赖心辉为前敌总指挥,统率1、3、边军与石青阳、吕超、颜德基等部。云南唐继尧、贵州刘显世亦派兵入川助熊讨贼,形成南北大战。

战争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杨森率部沿长江入川,民国十二年(1923年)4月6日攻占重庆,继续率军取成都。北军亦分别从陕、甘、黔入川。5月,杨森主力在资中县被讨贼军主力击溃,退回重庆。9月,讨贼军会集重庆,围攻达一个多月。10月16日,讨贼军攻克重庆,杨森退往万县。

第二阶段,讨贼军内部矛盾显露,吴佩孚撤赵荣华职,任命黔军总司令袁祖铭为援川军总司令,任命刘湘为川康善后督办。吴佩孚又补充北军大量弹药。11月,援川军攻梁山、垫江、长寿,讨贼军溃败。12月14日,援川军又攻下重庆。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27日,杨森出兵直扑三台县熊克武总指挥部,熊克武逃脱。2月2日,杨森、刘湘围攻成都。2月9日,成都被攻破,刘成勋率残部退往川南及康定地区。刘湘、袁祖铭率部紧追熊克武残部。3月,熊克武率四川讨贼军残部离川入贵州,辗转赴广州。第1军在川势力瓦解。孙中山发动的四川讨贼之战亦告失败。5月,北京政府任命杨森为四川军务督理,邓锡侯为四川省长,刘存厚为川陕边防督办,刘湘为川滇边防督办。

  • 刘湘的统一

1.统一之战

讨贼之战后,速成系分裂成刘湘的旧二军和杨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刘湘森的新二军两个系统。刘湘联络刘成勋、刘文辉、赖心辉等,形成"三刘一赖"的反杨联盟,并对杨森之王缵绪等部进行策反。3月,刘湘等联名致电段祺瑞政府,要求调杨森赴京任职。杨森决定发动统一之战,以武力统一四川。

4月12日,杨森分兵五路,向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陈洪范、陈国栋部进攻,连战告捷,其军队扩充到19个师又12个混成旅。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等部退往重庆,依靠刘湘,联合邓锡侯以及黔军袁祖铭,组成川黔联军,共同倒杨。7月中旬,两军在永川、大足、荣昌一带激战。7月21日,联军全线发起进攻,杨森被迫退往沱江右岸。7月31日,杨森部主力师师长王缵绪靠刘湘,通电停战。8月4日,联军强渡沱江,杨军溃败,逃往乐山。8月10日,联军攻克成都。9月4日,杨森被迫通电将所部交由刘湘节制,自率残兵到宜宾。9月9日,杨森将第3军军长李树勋伏杀,再逃往横江、万县。11月1日,杨森自奉节往汉口,再投吴佩孚。

2.联杨驱袁

联军于9月在自流井召开善后会议。会议上,刘湘与袁祖铭因分赃不均,关系恶化。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24日,袁祖铭返抵重庆,下令增调黔军4个团入城,在浮图关、两路口、磁器口等要地配置重兵,发动江巴事变(又称渝变)。江巴事变成为驱袁战争的导火线。事变后,刘主力被袁逐出重庆以后,刘决定驱逐袁出川。刘湘、杨森在武汉签订了"丙寅公约" 。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1日,杨森返回川东万县,召旧属六部来归。5月5日,川军兵分上川东、下川东两路,由刘湘、杨森分别统领、夹击重庆,刘文辉亦在川南发起进攻。5月18日,刘、杨联军兵临重庆。5月21日,川军进占重庆。袁祖铭率黔军全部返黔。

3.改旗易帜

主词条:泸顺起义

驱袁之战后,杨森控制了下川东各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6月,广州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深入湖南,攻克长沙、岳阳,兵锋直指武汉,川省震动。慑于北伐军威力,四川军阀亦派代表与北伐军联系。8月13日,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联名发出讨伐吴佩孚的通电。北伐军为防止川军援助吴佩孚,派出了四川籍共产党员朱德、陈毅到杨森部做工作。9月初,原川军将领刘伯承领导泸顺起义,以武力迫使川军易帜。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声威大震,四川军阀见大势所趋,表示服从国民政府。11月,广东国民政府分别委任杨森、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为国民革命军第20、21、22、23、24军军长。12月,任命邓锡侯、田颂尧为第28、29军军长。至此,川军全部易帜,归属国民政府统辖。

4.三足鼎立

川军虽然易帜,但其内部派别之争依然如故。除了刘湘速成系,形成了保定系 和军官系 。保川军易帜后,刘、邓、田三军在成都设立三军统率办事处,后改名三军联合办事处,刘文辉为处长,邓锡侯、田颂尧为副处长,实行省城之军政、民政、财政三统一,与驻重庆的刘湘速成系相对抗。

李家钰由川军第1师师长升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与第11师师长罗泽洲等在成都组织群益社,以联络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及蜀军将弁学堂速成队的同学,接收来自各方面的军官学堂同学,两人成为军官系的首脑。李家钰驻遂宁,罗泽洲驻南充,并与驻万县的杨森合作,与成都的保定系、重庆的速成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5.击破杨森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2日,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杨森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蒋介石指使粤、桂、川、黔军阀兵分六路,会同两湖军阀会攻武汉。刘湘被任命为第5路总指挥,杨森被任命为第5路前敌总指挥 。

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5日,杨森率45000人自万县东下,以范绍曾部为先锋。驻宜昌的夏斗寅部背叛武汉国民政府,顺流而下,为杨军开路。5月21日,杨军占领武汉外围仙桃镇,夏斗寅部占领汀泗桥、贺胜桥。武汉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已赴河南作战,留守武汉的叶挺部急赴前线,击溃夏斗寅师。同时,武汉国民政府急调唐生智第8军李云杰师包围进犯仙桃镇的杨森部。6月8日,李云杰部发起进攻,杨军大败而逃至潜江。仙桃镇之战,杨森被歼7个团,其直辖第9师几乎全军覆灭。武汉国民政府又调动鄂北一带的部队截击西逃的杨军。杨森于6月24日率范绍曾、白驹等逃回四川。当杨森准备退回万县时,刘湘已派兵进驻万县,将他拒于夔门之外。随后邓锡侯、刘文辉等乘虚进袭重庆,刘湘即让回万县给杨森,回师击退邓锡侯等的进袭。

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吴佩孚战败后,入川投靠杨森。杨森对吴佩孚倍加关照。此举遭到四川各界人士激烈反对和指责。蒋介石明令免除杨森职务,由师长郭汝栋取代其第20军军长之职。但杨森不肯交权,与部将的矛盾激化。

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刘湘奉蒋介石命令,接收杨森所属各部。刘湘组织"四部倒杨"。2月,四部在长寿举行倒杨秘密军事会议,组织"讨杨逮吴联军",由赖心辉兼任总司令。4月,赖、郭、范、吴四部对万县形成战略包围,杨森退出万县,将主力向开江转移。5月18日,倒杨联军在开江任市铺附近与杨森部决战,却惨遭败北。

刘湘自易帜后,对外投靠蒋介石,对内则大力发展势力,不断分化和打击异己。长期占领四川繁荣富庶之区重庆,控制长江,势力不断坐大。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23日,刘湘与保定系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三军长在资中县举行会议,由刘湘出任川康裁编军队委员会委员长,刘文辉为四川省政府主席,邓锡侯、田颂尧等为委员。该议将川军其他各部屏之于外,激起各军怨恨。10月10日,杨森、刘存厚、赖心辉、郭汝栋、黄隐、李家钰、陈书农、罗泽洲八部联合成立"国民革命军同盟各军军事委员会"(八部同盟),推杨森为主席,李家钰、陈书农为副主席。八部同盟决定联合向重庆刘湘进攻,发动了下川东之战。

刘湘闻讯后,拉拢刘文辉,让其牵制同盟各部。杨、罗原计划联合同时进攻,罗泽洲为抢占重庆,于10月中旬率先出兵,孤军突进。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17日,刘湘集结主力,在江北一碗水地区迎战罗泽洲,激战2日,罗部溃败。10月19日,刘湘挥师东下,截击来犯的杨森部。10月20日,刘湘在长寿铁山坪发起猛攻,杨森部大败,逃入李家钰防区。刘湘连克梁山、忠州、万县等23县,收编了杨森近3000人以及郭汝栋部,势力大振。

6.二刘争川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李家钰、罗泽洲、杨森、黄隐四部在顺庆组织同盟军,推李家钰为总指挥,决定兵分3路进攻刘文辉的资中、内江防区,发动了上川东之战。4月16日,由遂宁经宁至向资中、内江发起进攻。4月19日,两军交战,同盟军败北,退出遂宁。

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罗泽洲师内部哗变,罗泽洲被扣。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罗泽洲逃到李家钰部,李、罗联合杨森,向顺庆进攻,挑起了北道之战,陈鸿文败退成都。3月,邓锡侯率兵进攻李、罗,刘文辉、田颂尧亦派兵助战。李家钰兵败,求刘湘援助,于是,刘湘出兵援李。5月间,在顺庆城形成互相对峙和牵制局面罢战言和。

北道之战,李家钰退据营山、蓬安两县,实际已依附刘湘,军官系从此衰落。邓锡侯失去所属刘、罗两部队及其防地,势力大弱。而刘文辉乘势占有了乐至、安岳、遂宁、潼南、蓬溪、南充各县,势力大增,川中仅乘刘湘、刘文辉两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夏间,刘湘拟定了攻打刘文辉的"安川"计划,保定系开始分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1日,刘湘唆使李家钰和罗泽洲,从李渡场向刘文辉部林云根部开火,但遭到第24军的反击,揭开了二刘大战的序幕。经过刘文辉田颂尧省门大战、二刘荣威之战中,刘文辉邓锡侯毗河之战,二刘岷江大战。刘文辉军全线动摇,土崩瓦解。8月16日,刘文辉退至雅安。8月17日,刘文辉撤离雅安,其所部夏首勋、林云根、张清平、冷寅东等被刘湘改编。刘湘见大局已定,不愿邓锡侯坐大,便令各军停止追击。9月,两军媾和,刘湘同意将雅安、荥经、天全、芦山、宝兴、名山、洪雅等县划给刘文辉。二刘大战以刘湘胜利而告终,而长达17年的四川军阀混战亦告结束。

二刘大战期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乘虚由陕西进入四川,迅疾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并于次年2月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田颂尧三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惨败。稍后,刚取得混战胜利的新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于10月调集111个团,共约20万兵力,纠集在川各派军阀又组织"六路围攻", 结果被"歼灭六万, 俘虏二万" 。同时,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也歼灭了部分川军 ,建立了川黔边游击区,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形成呼应之势,并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会合。 随后,中央红军因第5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并进入四川。

  • 抗战中分化

1.刘湘主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刘湘被迫于8月23日辞职 。蒋介石将"剿匪"不力的军阀刘存厚"革职查办 。 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蒋介石电邀刘湘到南京面商机宜。刘湘到汉口时,与邓汉祥密商,决定阻蒋介石派兵入川。经过反复磋商努力,取消了蒋介石派兵入川的提议 ,12月10日,刘湘返加四川。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间,刘湘在蒋介石派去的参谋团的监督之下 ,积极参与了对红军的堵截和围追。2月10日,刘湘主政的四川省政府正式成立 ,5月,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形成了中央军控制四川的局面 。 6月,川军第一期整编, 将350个团减为200个团左右,参谋团又成立点验委员会,点验川军,核实名额。11月1日,蒋介石改设军委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参谋团即行撤销。

面对蒋介石势力进入四川,控制和瓦解川军,刘湘在改组省政府时,任用自己的亲信,并宣布废除防区制,原防区内一切政权交给省府 ,健全武德学友会。同时,着手联络民主人士和共产党人,共同抵制蒋介石。冯玉祥系统的汪导予、李荫枫、高兴亚,共产党人郭秉毅、张曙时、黄子谷、罗世文、李一氓等先后到刘湘部工作。其后,刘湘在武德学友会的基础上,组织核心组织"武德励进会",自任会长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令第二十军杨森部直接归重庆行营指挥 。7月,第二次整编,"川军裁减百分之二十,以后各军的团长以上人员由中央派人" ,军政部派员点名发放军饷。

2.抗日战争时期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刘湘派张斯可为代表赴广西,与中共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抗战中的川军 代表及李宗仁、白崇禧签订了《川、桂、红协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10日,刘湘致电蒋介石,吁请一致抗日 。8月7日,刘湘飞抵南京,出席当晚召开的最高国防会议。26日,刘湘发表《为民族救亡抗战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川康军民同仇敌忾,毁家纾难,奋起抗日,同时担负起后方根据地的重任。9月,川军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为第2路预备军,有14个师又2个独立旅,共15万人,刘湘任司令长官,邓锡侯为副司令长官。 10月,国民政府正式命令川军出川,将川军编成第22、23两个集团军,参加抗战。刘湘出征后,川政交由第44军军长王缵绪处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川军将领范绍增

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参加的战争!

邓锡侯在顾祝同的支持下,于重庆组建了第88军,开赴第三战区作为总预备队。独立第35旅也奉命开赴前线。 1月20日,刘湘在汉口病故,第7战区即被撤销,22、23集团军先后拔归第2战区、第3战区、第5战区节制。蒋介石任命张群主川,引起刘湘嫡系强烈反弹 ,被迫收回成命,改任刘湘旧部王缵绪主川 。3月,王缵绪升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 4月,代理四川省主席。为了进一步控制四川政局,蒋介石于同年2月委任邓锡侯为重庆行营副主任兼川康绥靖公署主任。不久,邓锡侯从前线回到四川主持川康军务。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 5月,许绍宗率29集团军乘船东下出川,受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

王缵绪主政四川后 ,借整顿吏治和财政,任用亲信,排斥异己,使得刘文辉、邓锡侯的保定系军人反对和速成系军人的不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邓锡侯、潘文华、王缵绪及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成都与云南省主席龙云秘密签订了川康滇三省政治、军事、经济实行合作的盟约,联合抵制蒋介石的宰割。事后,王缵绪全盘向蒋介石密电报告,使邓、潘、刘策动川康军人反对王缵绪。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第88军军长范绍增率部12000人,由南川出发,步行4000余里,到达江西弋阳,编入第3战区战斗序列。8月10日,邓锡侯等指使川康彭焕章、陈兰亭等7师长倒王,发出通电,调动军队进逼省城。蒋介石以平息事态为由,劝王缵绪率部出川抗日,自兼四川省主席。9月,王缵绪辞去四川省政府主席,于年底率新编成的4个旅出川抗战。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蒋介石任命张群(兼成都行辕主任)为省主席。张群主政四川,留在四川有较大实权的川军将领,有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

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统计,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0521人的1/5。 据何应钦的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的1/5,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 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