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琅琊榜》

琅琊一詞,在我心中,向來意義非凡。

起初見音起意,總會聯想到小學課本上的狼牙山五壯士,可後來年歲漸長,恍覺此“琅琊”非彼“狼牙”也,只好赧然一笑——原來不經意間,我已經錯過了它,許多年。

琅琊兩字,單看偏旁部首,便知其與“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琅”字一出,珠圓玉潤剛脆豐盈,有清朗明亮之美,偏偏緊接上一個“琊”,明朗裡透出了幾分邪逸,然而邪氣卻也不重,倒更像是為襯托某種飄逸靈秀的飛揚之美而生。那美,踏月流波迴風舞雪,明明披著十丈軟紅萬里烽煙,卻讓人看出了錦繡山河浩蕩長歌,白衣翩翩捲起雲裳水佩玉帶當風。這,怕也正是魏晉譎濤中烜赫一時翻覆雲雨並素有“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真實的寫照。

我於暗流洶湧的歷史長河中,素來政治最討厭兩晉,詩詞最鄙薄六朝(貌似兩者有交疊的部分)。政治上討厭兩晉是因為幼年讀過的史書記載中,數兩晉的政治最腐敗,最齷齪,最骯髒,最黑暗。既沒有能臣鐵肩擔道,又缺少武將定國安邦——總之,一個乏味透頂的年代。無數魑魅魍魎蜂擁而起,在中原大地上撕咬牽制。尤其看到東晉八王之亂,面對一頁頁司馬司馬司馬,異常光火。今朝這個司馬登上了寶座,明日那個司馬攻陷了都城,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江山易主朝臣喋血快得如流星轉瞬目不交睫,以致最終鬧出狗尾續貂這般堂而皇之的笑話,真是可悲。本就是一家人,血脈相通,何苦為了些虛名薄利,墮入無休無止的殺伐劫掠中自戕自戮?這樣的年代,也活該被踐踏在破碎的馬蹄聲裡,隨著青史揚塵散落時光的無垠深處。

而鄙薄六朝詩歌,卻實實在在出於無知。自小讀唐詩,看到一般序者評傢俱不吝用最尖刻的言辭抨擊詆譭六朝諸作,稱之:金粉堆砌,虛比浮誇。詞精工而無實意,句雕琢而失古雅。於是興味索然。我向來喜歡直抒胸懷暢快寫意的作品,凡是遇到動情至性觸及心海的文字,總忍不住深思熟記怔忡久之。既然得了“前輩”指點,自然更不會去碰那些死氣呆板的繁複字句。卻每每作文之時,為了誇耀腹中墨水,硬搬出些前人的評述壓底打氣,把個六朝文學批駁得體無完膚。後來才知有些過激言辭無非是編者為了突顯唐詩源起詩經而承及漢賦,琳琅滿目盛況空前,使出些皮裡春秋的法子。可恨我年少腹中貧瘠,不識深淺,跟著隨聲附和。至今翻出當年佼佼之作,仍不禁羞愧滿面,為那時的輕狂氣盛妄自託大深深懊惱。

書歸正傳,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證明,我從小對由晉到唐四百年間的政治及文化沒有一絲好感。它的存在彷彿是歷史上一段真空,於我面前浮光掠影飄搖而過卻註定相見不相識。直到上了大學,閒來無事零零散散聽些人文學院的課程,忽然在某個晚霞似火的黃昏,伏於桌案漫不經心描摹夕陽暈開的弧度時,耳邊傳來這樣一句話:“馮友蘭先生說過,所謂魏晉風流,大概可以概括為四個詞:玄心、洞見、妙賞、深情。”我心底一動,忙忙抬起頭來,卻恍惚遙見一朵白玉蓮抖落滿身浮塵,自烏黑淤爛的泥土中躍然而出,剎那間萬斛天光流轉,披瀉千丈風華。

從此,我便難以自抑地愛上了這個年代:愛這樣一群充滿了生活致趣與審美情操的人;愛這樣一群明明看破人間萬事卻依然留戀紅塵煙火的人;愛這樣一群願意遵從本心而活並把“心意”當做這世上最寶貴東西的人。“是真名士自風流,唯大英雄能本色。”他們不需矯飾,無從造作,一切因情緒而起,因情緒終結。閒遊春水,挑燈踏歌;偏趁雪夜,把酒揮毫。可以因為偶然興起,思見一個故人,放舟三千里漂流而下,卻在踏上石階,即將小扣柴扉之際,忽覺心意已滿,見與不見皆無礙,於是快然自足轉身離去。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不是不知正道艱辛,卻願意把這名士風度,這曠世風流揮灑到極致,爛漫到極致。以致後人傾盡所能也只好瞻仰、膜拜、豔羨,卻再無法複製——獨一無二的魏晉風骨,平淡裡開出的花。

記得老子中一句很著名的話:“反者道之用”,大概意為:陰陽交替否極泰來,事物正反相承是普天下“道”之真諦所在。魏晉風流大概正是這樣一種情形。放眼青史,你再難找出比這三百年間更黑暗的世道,卻正是這現世汙濁,成就了另一種思想品格上的高貴。所謂大奸必有大忠,大亂必有大治,大抵如此。

兜兜轉轉繞了一圈,總算迴歸原點:琅琊王氏,正是魏晉年間造就的獨特血脈。這個極富文化品位又極有個性追求的家族出了不少風流名士(詳見《世說新語》,於此不再贅述),他們的故事傳奇而素雅,流傳至今仍然讓人嗟嘆不已,難怪諸多當紅網絡作家虛擬的王朝中總少不了王、謝、蕭這般姓氏,總少不了雅量高致淡淡青衫的飄逸男子。這是我們血脈深處潛伏的渴盼與欣賞,千百年對於文化鍥而不捨的殷殷追尋。

所以,當我點開琅琊榜的時候,不是不受觸動的。作者雋永的文字,清新的筆調,通透的見解,不捨的深情彷彿真將人拉回了夢中的年代——那並不算完美的世道,也有朝堂風雲,也有陰謀傾軋,也有險惡人心,也有鬼蜮伎倆,甚至還有一樁十三年未得昭雪的驚天舊案。然而作者輕梳慢攏巧撥千斤,神態悠然娓娓道來,彷彿大雪之夜二三友圍坐爐邊,一人添柴一人煮酒,一人追述前塵往事。柴屋卷裹在厚重的積雪之下,四處無聲,唯有火星嗶嗶剝剝感慨著時光的無情。於是,敘述歸敘述,無論故事怎樣悲慼,因經歷之人和講述之人都懷有一些溫熱的情感,終究成為一段不可多得的鐵血傳奇。


邂逅《琅琊榜》

遙映人間冰雪樣,暗香幽浮曲臨江。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

《琅琊榜》的故事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簡而言之,它就是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對我而言甚至猶勝於基督山伯爵,因為它所包含的情感是中國式的:中國式的語言、思維、境界,彌補了長久以來隱於我心中的深深遺憾。以前看基督山伯爵,總是反覆翻閱愛不釋手,慨嘆作者細密的心思和強大的邏輯,前因後果絲絲入扣,多軌並行張弛有度。唯一遺憾的便是這故事主旨太單薄,不過一個人的悲歡恩怨罷了,偏要牽扯上一群人的命運。卻不知誰是上天的翻雲覆雨手;誰又有資格代表正義進行最終審判?就像埃德蒙·鄧蒂斯在看到維爾福太太殺死親子並自盡後,眼眸深處忽然泛起的惶惑神色——錯誤是世人的,即便為了給自己復仇,他又有何權利間接害死完全無辜的生命呢?他之所為與當年陷害他的那些禽獸有何分別?這番舉動看在一臉悲憫俯視眾生的上帝眼中是不是一樣偏頗可笑?……好在故事的結局還算完滿——所謂完滿,便是大風大浪大悲大苦過後,人還沒有丟失生命裡最珍貴的東西,還擁有一些涼薄的安慰和幸福。雖然這安慰和幸福早已不是當初那副飽滿圓潤的模樣,它縮了水,癟了氣,甚至不成形狀……然而它終究還是完整的,沒有缺失,這比其他一切都來得實際,來得重要,不是嗎?

可我就是不爽外國小說的這套邏輯體系,在中國人眼裡一生中有遠比愛情、幸福甚至仇恨來得更重要的東西,這些東西外國人的字典裡沒有,卻流淌於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深處——千秋大義,家國天下。對我們而言,個人仇恨無論多深多切總歸是自私的,當它拿到家國天下面前便更顯得微不足道,所以但凡小說中要勸人放棄尋仇執念,大多是一位長者語重心長地嘆道:“大局為重,三思而行”。很少有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挑釁國人思想——史筆如刀,最是無情,即便報了當世之仇,終不免為後世所詬。當然了,另一些英雄得以青史揚名卻也正因為他們勇於復仇,但前提必須是復仇對象為人人得而誅之的暴君酷吏。站在忠誠、正義的立場上才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琅琊榜》,正是選擇了這樣的契機。

十三年前,素有忠君護主保國安民之名的赤焰軍忽然起兵謀反,意圖協助在京的皇太子謀朝篡位。梁國帝君震怒之下急遣右丞相謝玉及懸鏡使夏江傾國之力率兵剿滅,最終不負所望,赤焰全軍覆沒,皇太子伏誅。十三年後,故人攜驚天隱秘歷劫歸來,一隻無形巨手於暗中顛覆命運攪動朝局。孰忠孰奸,孰善孰惡,誰是橫刀立馬義薄雲天的忠勇之士?誰又是蝮蛇心腸機關算盡的宵小之徒?故事一點一點鋪展開來,層疊如遠山,暢然若流水。作者雖為女子,卻總是波瀾不驚地緩緩寫著,道出人性中最樸實卻最美麗的一部分,讓人平淡裡生出無限歡喜,而心卻不由自主隨那筆尖提起又放下。這是文字真正的境界,沒有華麗粉飾的語言,亦能打動人心。

《琅琊榜》中幾乎不涉及一分兒女私情,在網絡小說鋪天蓋地的言情背景下,它真正做到了無關風月卻依然勝景層出。完全描寫男人之間的情誼、信任、欣賞和託付,那種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情懷放在今天仍讓人稱羨不已。或許我們已經有很多年沒聽過這樣的聲音了,現代社會充斥著競爭與算計,沒有人能夠完全撇開價值利益去公正客觀的欣賞別人,苦苦尋覓一輩子,也不過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於彷徨等待的日子裡,孤單到老。

所以,活著,就要大氣磅礴,就要極目絢爛,就要把一分時間掰成幾瓣來度,讓這一世見聞照亮生命永久的暗夜——這才是我喜歡的故事,這才是我渴望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