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師生雙自主發展”特色,只為孩子的“生長創造”

雲探校 | 堅持“師生雙自主發展”特色,只為孩子的“生長創造”

《中庸》中有一句話,叫做“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上海市位育中學校名的“位育”一詞便擷取於此。

其創始人——著名教育家李楚材先生將它生動地表述為“生長創造”。

上海市位育中學創辦於1943年,是上海市重點中學、上海現代化寄宿制高級中學之一。2005年2月,位育中學被上海市教委評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77年來,位育中學始終將“學生”放在一切教學工作的“C位”,不斷凸顯“雙自主發展”的核心辦學理念和基本追求,走出了一條具有“位育”特色的有序推進實施的育人之路。

雲探校 | 堅持“師生雙自主發展”特色,只為孩子的“生長創造”

(圖:校園鳥瞰)

深入建設“基礎型課程”

“高分”其實有訣竅

對於一所高中來說,往往社會衡量它最直觀的方法來自於它的“出口”。

我們先來看一組“位育數據”:長期以來,復旦、交大自主招生的通過率均高於平均水平,2017屆復旦、交大綜招通過率高於74%,高考一本率始終保持穩定在80%左右。近幾年,更有不少位育學子被芝加哥大學,埃默裡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帝國理工學院,多倫多大學等多所著名院校錄取。

這一切都源自於學校對基礎課程,尤其是國家基礎課程的校本化建設的重視。

2008年起,學校以校本“學科教學指南”的編撰、修訂做為國家基礎課程校本化建設的有力抓手

“校本指南”的編撰和修訂,帶動了廣大教師對國家課程標準和學科基本要求的研讀、理解、把握,帶動了廣大教師對“位育學生”的理解、把握,帶動了廣大教師對過去一單元、一學期、一學年教學得失的反思,並促進了調整和改進。

通過對“校本指南”的編撰、修訂,以及語文、英語等學科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的位育特色的“閱讀”等校本化體系,使國家基礎型課程校本化的水平和質量有了提升,基本的教學質量和育人目標的落實有了保證,收到了負擔不過重、質量比較高的效果。

雲探校 | 堅持“師生雙自主發展”特色,只為孩子的“生長創造”

雲探校 | 堅持“師生雙自主發展”特色,只為孩子的“生長創造”

雲探校 | 堅持“師生雙自主發展”特色,只為孩子的“生長創造”

(圖:學校創新實驗室、室內游泳館和冰壺館,為學生豐富多樣的課程選擇提供硬件保證)

十餘年來,學校努力在學科教學中落實德育要求,促學生養成良好學習方式,學會在勤奮、反思、調整、堅持中去進步、發展、提升。

然而,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中,一個僅僅只有“高分”的孩子已經不再能滿足社會提出的新的更高的需求。

秉持著“雙自主發展”為核心辦學理念和基本辦學追求,位育中學在基礎性課程建設之外,更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發展意識、豐富學生自主發展實踐、提高學生自主發展能力,並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不斷取得自主發展的成果。

於是,一套體系成熟、層次豐富的拓展型、研究型課程,就成了培養位育學子自主發展的重要通道。

雲探校 | 堅持“師生雙自主發展”特色,只為孩子的“生長創造”

(圖:位育學子風采)

創新開展“研究型課程”

打破你的“學霸”偏見

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高中生,同時兼顧校學生會與各類社團中的各個“要職”。她懂數學建模,也會設計海報、舉辦活動,會做研究性課題,還會研發小程序,各類技能獎狀拿到手軟。

而這樣“成績”“能力”雙豐收的她,是位育中學的一名高一生,也是位育中學幾千名學子的一個縮影。

在位育中學,“研究型課程”不是針對優秀學生的一種“篩選性拔高”,而是針對位育每一位學子的一種“必要性培養”。

以學校“南京社會考察”這一研究型課程為例: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個人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出課題,進行為期5天的外地研究考察。

研學開始後,由各小組組長分派任務,組員們需根據自身的特點與特長做好分工配合,包括收集資料、蒐集路線、問卷調查、器材保管、統計數據、執筆等。大家各司其職,自主調研、彙總,最終形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性論文報告,並發表展示。

雲探校 | 堅持“師生雙自主發展”特色,只為孩子的“生長創造”

(圖:紹興社會考察)

據學校的年級組長鄭老師介紹,高一年級的“南京社會考察”與高二年級的“紹興文化考察”是每一位位育學子都需要參加的研究型課程。

除此之外,每位學生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生活中發現可供探究的事物,完成一個自選課題。

兩年下來,位育中學的每一位學生至少都承擔或參與了兩個課題的研究,通過集中數天的實際社會考察、文化考察,加深、形成了對社會現實情況的初步理解,並基本掌握或瞭解了研究問題、合作學習的一般規範過程和原則方法。

有的學生還會在日後的學習生活中,不斷修改完善課題,直至它成為一份相對成熟的作品。更有同學會因為這次研究性學習,打開了對該領域的興趣與探究思維。

肖璨就是這樣一位學生,以她為隊長的小組參與的課題獲得了學校“南京社會實踐考察”課題評比的一等獎,之後,她又基於當時考察的數據,做了一份“基於客流量分佈的商場內佈局優化——以書店為例”的課題。這份更深入的課題一舉獲得2019年上海市中學生數學知識應用小論文評選活動一等獎。

在她看來,研究型課程不僅讓她學會了如何做課題,更培養了她勇於創新與探究的思維。現在她還和同學合作,設計了一款名叫“實詞斬”的手機應用,並預備明年報名參加創新項目比賽。

如果說數學解題能力的提高能夠青燈黃卷獨自完成的話,與人相處的能力則只能在實踐中提升。而

研究型課程作為開闢位育學子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通道,可以不斷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它就像一把成長的鑰匙,打開了位育學子更廣闊的發展天地,也打破了你對學霸的固有偏見。

究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再研究思考。

十餘年來,位育中學的研究型課程由淺層面的認識逐次轉向較高層面提升,已經產生了濃厚的“位育特色”。鄭老師認為,現在位育的研究型課程在內容涉及、實施方式和課程資源開發上已形成了一套完備且成熟的實施體系,“成熟”就是它最大的魅力。

關注“教師隊伍”發展

加快從“學者”到“教師”的身份蛻變

一位新入職的青年數學博士,並不等同於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

只有當他具備一定的能力,根據教學要求把學科特定的知識、能力和教育觀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化轉化並具體落實到學生後,他才從“青年數學博士”蛻變成了“青年數學教師”。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會對年輕的,尤其是剛入職的教師感到不放心的原因。但位育中學學子的家長,則大可不必擔心這一點。

位育中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對教職工隊伍建設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情懷。“雙自主發展”的核心辦學理念和基本辦學追求,使得學校更加強了對教職工隊伍建設的認識。

因此,學校所做的,就是幫助教師隊伍加快從“知識分子”到“青年教師”的這一蛻變過程,引領教師去深刻體悟教師的專業性核心能力不在於具有某學科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而在於能更快速有效地使學生具有某學科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

根據每一類教師的特點,學校從常規與個性化培養結合出發,建立了一整套適合不同年齡與教學經歷的教師自主發展工作機制,促進教師的隊伍建設。

如對於青年教師,發揮上海市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學校作用,通過“班主任工作研究”積極培訓青年班主任,以“雙培訓”有效解決教師成長的困惑;

針對5年內新教師,學校持續多年舉辦“位育之星”教學大獎賽,助力職初教師的成長;骨幹教師“名師化”的個性培養機制積極有效地促進教師特長髮展,優化了教師隊伍建設。

雲探校 | 堅持“師生雙自主發展”特色,只為孩子的“生長創造”

(圖:印在學校牆上的四育和位育好教師標準)

除此之外,學校還鼓勵職初期教師嘗試“3年循環”,即如果一名職初期教師在考察階段內各方面一直表現良好,那麼他就可以完成從“高一”到“高三”的一個循環帶班。

鄭老師認為,讓一名職初期教師儘快完成高中三年週期循環,與高考接軌,不僅有利於該教師瞭解高考趨勢與重難點了解,從而在之後的教學工作中更有針對性,更有助於教師業務能力與綜合能力的提升,加快實現從“青年教師”到“骨幹教師”的成長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依照徐彙區兩年一次的“育人獎”“耕耘獎”“駿馬獎”評選程序和節奏,舉辦對應的評選活動,借力而行,促進課堂轉變。從教研組備課研討,到複賽時校內40餘人組成評委組聽評課,再到校長主持答辯、教工大會3分鐘演講,讓每一位教師在過程中學習與反思。

近10年來,學校共有9位教師獲得“全國高中化學優質課教學評比”特等獎等18個全國與市級專業競賽獎項。在位育“雙自主發展”的推進步伐下,教師的能力得到了長足且迅速的提升。

對於位育中學而言,育人的關鍵在於發掘和養成學生“生長創造”的內在意願和外顯實踐,而“師生雙自主發展”這一位育特色,將為每一位位育師生的“生長創造”提供更為豐厚的成長沃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