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三国初期,人们仍然认为决定中国统一的关键在于北方,长江上的四川和江东只是附属性的,不具有决定性意义。诸葛亮第一个提出,依托于南方,也同样可以完成统一大业。他的《隆中对》之所以具有开创性,在于确定了南方和长江在中国军事战略中的新地位。

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诸葛亮雕像

东汉末年的军阀分为老军阀和新军阀。老军阀大都是东汉的第一代州牧出身,新军阀则是依靠反对董卓起家。东汉末年到三国的转型,就是新军阀依靠战争取代老军阀的过程,最终只剩下三家新军阀脱颖而出。决定了曹操在北方胜出的,是战争的后勤。曹操是最重视后勤的军阀,采取了屯田措施。官渡之战中,起决定作用的,也是曹操对袁绍后勤的打击。

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曹操

在诸葛亮之前,吴国的张竑已经独立提出了从南方进攻北方的战略构想。他建议孙策首先占领江东,再溯江而上占领长江中游的赣江盆地和荆州地区。依靠江东、赣江盆地和两湖盆地,就足以与中原对抗。张竑的提议成就了孙氏数代的霸业。江东的重心在南京,要想保卫南京,必须保卫两侧的镇江和马鞍山。这里有两条古道通往北方。中国数千年的长江战线莫不与这两条通道有关。诸葛亮《隆中对》的实质,是利用西南的战略地理反攻中原。这要求刘备必须同时占据四川和荆州,利用四川作为粮仓,再利用汉中与荆州两条通往北方的通道,实施钳形攻势,进攻中原。

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诸葛亮塑像

荆州作为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被诸葛亮发现,这里是中国的十字路口,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在这里会合,因此成了战争的胜负手。长江成为中国的战略重点后,南方政权要想防卫长江,不能只退缩到长江以南被动防守,必须占据江北的缓冲地带,才有可能守住长江。江北的淮河流域与荆州就作为长江的锁钥而进入了历史。江东战略和《隆中对》是南方对北方的一次逆袭,表明南方不再是北方的附庸,而是拥有独立地位的地理单元。在这两个战略之下,吴、蜀分别建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古城荆州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南阳郡邓县一个叫作隆中的地方,迎来了一位流浪的军阀,他是去拜访一位隐士。这位军阀就是刘备。在拜访隐士之前,刘备是典型的丧家之犬,在争夺中原的战争中失败得极其彻底,很难翻身。要想了解刘备到底有多狼狈,必须从当时的流行思潮谈起。在三国之前的中国历史上,要想建立王朝,必须占据关中和中原地区,中原的夏、商、东汉,关中的周、秦、西汉,都是成功的例子。一旦离开了这些区域,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小角色,失去了逐鹿的舞台。

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三顾茅庐

刘备在早年,也曾积极地参与对中原地区的争夺。由于实力不足,他四处投靠,却都不得善终。他最初在东汉朝廷当小官,跟随大将军何进。中平六年,何进预谋清除宦官,自己却遭遇杀身之祸,还导致了后来的董卓之乱。

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起兵讨董

刘备又投靠了盘踞北方的军阀公孙瓒。建安四年,公孙瓒被袁绍所败,自杀身亡。当公孙瓒与袁绍发生连绵不绝的战争时,刘备又瞅准了机会投靠了公孙瓒的拥趸、盘踞青州的军阀田楷。在投靠田楷期间,刘备获得了平生第一次重大机会。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以徐州牧陶谦是杀父仇人为由,率军进攻陶谦,攻克十余城,在陶谦的老巢彭城,曹军烧杀掳掠,杀死了数万人,尸体堵塞了泗水。就在此刻,刘备跟随着青州刺史田楷出兵援救陶谦,受到了陶谦的优待。他抛弃了田楷,选择陶谦做了新主子。作为回报,陶谦上书皇帝,封刘备为豫州刺史。

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刘备雕像

第二年,陶谦病死,将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升级成为徐州牧,第一次获得了与曹操、袁绍等顶级军阀并称的资格。后来,曹操为了拉拢刘备,又上表请求封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的建安元年,袁术进攻刘备,两人相持时,另一个著名的流浪军阀吕布偷袭了刘备,夺取了徐州。刘备再次颠沛流离。流浪中的他人困马乏,下属互相攻击争夺食物。迫不得已,他投靠了敌人吕布。但不久,刘备又和吕布反目,只好夹起包裹投靠了曹操,并借助曹操的力量杀死了吕布。不过曹刘的蜜月期并不长久,刘备仍然想夺回徐州的控制权,他杀死了曹操的徐州刺史,举起了反旗。建安五年,曹操击败了刘备,把他的老婆孩子加上大将关羽全都俘虏。如同丧家之犬的刘备立刻打包投靠了袁绍。很不幸,就在当年,曹操在官渡决定性地击败了袁绍,在整个中国北方获得了优势。此刻的刘备在中原已经待不下去了,再次夹起尾巴逃跑。这次他逃向了南方,投靠了同为汉室宗亲的荆州牧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接待这位本家,并划了一座城让他留守。

三国初期,《隆中对》:开创分裂时代的大战略

刘备雕像

刘备所守的城叫新野,位于南阳和襄阳之间,地处交通要道。他在这里度过了较为平静的七年时光。在当时的人看来,靠近长江的荆州已是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区,这里虽然很安逸,却缺乏战略上的重要性,到了这儿,就基本上被排除在了顶级军阀之外了。在荆州西面的四川盆地,是偏安一隅的益州军阀刘璋;在东面的长江下游,则是刚刚站稳脚跟的江东军阀孙权。荆州、益州和江东,虽然在战国时期就进入了中国历史,但一直被中原人士当作偏远地区,不具有战略决定性。刘备时代,这种看法仍然没有改变。真正被人们看重的,是强大的中原和关中,它们都被曹操抢到了手。

根据以前的经验,每一次中原和关中的对决,决定了谁能够完成统一。当北方统一之后,进军南方只是顺带性的和象征性的,大军一到,南方也就平定了。这一次,人们也认为,当曹操在北方获得了足够的优势,就会轻而易举南下,荡平这几个小据点,完成又一次统一。刘备就是在这种悲观的气氛中拜访了在隆中居住的隐士。也只有了解了前面所谈的背景,才知道这位隐士提出了一个多么具有革命性的战略设想。

总结

诸葛亮的《隆中对》将四川和荆州,以及江东提到了与中原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认为即便在这些中华文明的边角地区,也一样可以借助地理优势统一中原。他如同先知一般觉察到,中国的战争局势早已变化,其轴心已不再是那条短短的“长安—洛阳”轴线,长江的地位可能超过了黄河,成为中国战争下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分裂时代来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