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皮膚黴菌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

1 流行病學特徵

該病全年均可發生,但以秋末至春初舍飼條件下發病較多。在自然條件下,該病的發生通常沒有年齡和性別差異,但是幼齡豬較成年豬更易感。營養缺乏、皮膚和被毛衛生不良、環境氣溫高、溼度大等均有利於該病的傳播。


豬皮膚黴菌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

該病原菌的靶心病灶部位在體表淺表層(含被毛、皮膚、角化組織),可引起皮膚脫毛、炎性滲出、結痂、局部潰爛和癢痛感等,狀若“癬斑”。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髮癬菌屬和小孢黴菌屬內的黴菌,髮癬菌是主要病原,一般侵害部位是皮膚和毛髮,對角質層沒有影響。

2 臨床症狀

黴菌孢子汙染和損傷皮膚後,在表皮角質層內發芽長出菌絲,蔓延深入毛囊。由於黴菌產生的角質蛋白酶能夠溶解和消化角蛋白而進入毛根,並隨毛向外生長,受害毛髮向外長出毛囊後很容易折斷,使毛髮大量脫落形成毛禿斑。由於菌絲在表皮角質中大量增殖,使表皮很快角質化和引起炎症,導致皮膚粗糙、脫屑、滲出和結痂。

3 病理變化

該病菌只寄生在豬的皮膚表面,通常不侵入真皮層,主要在表皮角質、皮囊、毛根鞘及其他細胞中繁殖。其代謝產物的外毒素可引起真皮充血和水腫、發炎,使皮膚出現丘疹、水皰和皮屑,有毛區發生脫毛、毛囊炎或毛囊周圍炎。有粘性分泌物或脫落的上皮細胞形成痂皮。豬的主要病變在頭部的眼眶、口角、顏面部、頸部和肩部,形成手掌大小的癬斑,背部、腹部和四肢也可能受到損害。中等程度瘙癢,很少見有脫毛現象,病初患部中度潮紅,皮膚中嵌有小水泡,幾天後結痂,在痂塊之間產生棕灰色至微黑色連成一片的皮屑性覆蓋物,皮膚龜裂變硬,病豬表現出不安、摩擦患部、減食、消瘦和貧血等症狀。組織學檢查顯示,感染過程主要發生在毛囊和毛髮之間,菌絲體在毛囊中長到角質生成帶。表皮增厚3~5 倍,上有一層角質化或角質不全的覆蓋物。在該病的盛發期間,在皮膚乳頭體的範圍內有劇烈的嗜中性粒細胞反應,部分還在毛囊中形成小膿腫。在痊癒期則以結締組織和嗜伊紅粒細胞為主。

4 診斷方法


豬皮膚黴菌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

根據該病的臨床特點可作出初步診斷,但是應注意與疥癬和過敏性皮炎等疾病相區別。確診需做微生物學檢查。可刮取爪甲碎屑,拔取脆而無光澤、粘有滲出物的被毛, 剪下癬痂或刮取皮膚鱗屑置於玻片上,加入10%氫氧化鈉1 滴,蓋玻片覆蓋(必要時微加溫使標本透明), 用低倍和高倍鏡觀察有無分枝的菌絲及各種孢子。被小孢黴菌屬感染的動物,常見菌絲及小分生孢子沿毛根和毛幹部生長, 並鑲嵌成厚鞘,孢子不進入毛幹內。毛癬菌屬感染者,孢子在毛幹外緣,毛內或毛內外(大部在毛幹內)平行排列成鏈狀。必要時可進行人工培養和動物實驗。人工培養時可將病料接種在沙堡弱勢培養基上, 置25~28 ℃培養7~12 h出現菌落,培養2~3 周時進行鏡檢。對致病性皮膚黴菌屬的鑑定,應根據生長狀況、菌落性狀、色澤、菌絲、孢子及其特殊器官的形態特徵來確定。

5 防治措施

5.1 預防措施

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搞好圈舍及豬體表衛生工作。發現病豬要進行全群檢查,對病原豬舍、病廄用2%熱氫氧化鈉或0.5%過氧乙酸消毒。飼養人員應注意自身的安全防護,以免遭受感染。


豬皮膚黴菌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

對該病早期的藥物治療很重要。首先剪去病畜患部的毛,用溫肥皂水清洗痂皮後塗抹藥膏。10%水楊酸酒精或油膏或5%~10%的硫酸銅溶液,每天或隔天塗抹,直至痊癒;水楊酸6 g、苯甲酸12 g、石碳酸2 g、敵百蟲5 g、凡士林100 g,混合外用;5%臭藥水外用;用3%來蘇兒清洗後塗擦10%濃碘酊;硫酸銅粉25 g、凡士林75 g,混合外用,1 次/d,共用3 次,用後即用清水洗掉,塗擦氧化鋅軟膏;水楊酸、魚石脂各50 g,硫磺400 g,凡士林600 g,混合製成軟膏,用時先將痂皮清除,再用肥皂水洗淨,然後每隔3 d 塗藥1 次,一般經過4 次治療痊癒[3];5%碘甘油塗抹,1 次/d,直至痊癒,同時克黴唑癬藥水外用;也可口服制黴菌素或灰黃黴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