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时节,除了这首诗,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大概就是《清明上河图》了吧。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说到《清明上河图》,很多人直观感觉就,认为它描绘的是:清明节的河上风光。

不过,也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与清明毫无关系,是为歌颂帝王功德之画。“清明”也并非时节,而是代指“清明盛世”,只是颂扬帝王统治下的开明盛世。

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但不论《清明上河图》是否与清明节有关,值此清明时节,穿越千年古画,探寻其中古建密码,都是一件颇有情趣的事。

城楼上的神秘钟鼓

难得来到《清明上河图》中,自然是哪里热闹去哪里,所以第一件事,我们就是要跟着胡人的商队一起混入城门,看看宋朝的汴京城。

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哎?为什么古代的城门楼中有一口大钟呢?这其实源自于古代暮鼓晨钟的制度,和现代各大火车站的巨型钟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晨钟暮鼓制度始于唐朝,晨起鸣钟,日落击鼓,这规定了城门的开放时间,也是居民活动的根据。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城门的顶部是单檐五脊顶,清代称为庑殿顶,是屋顶类型的最高级别,并设有脊兽、戗兽,正脊上设有鸱吻。在城门洞的形式上,《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用了一种叫做“排叉柱”的做法。

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排叉柱是立在城门洞内两侧的柱子,用于支撑木质的城门洞过梁,这是记载在宋代建筑宝典《营造法式》中的城门标准做法。

无人看守的望火楼

进城没走没多远,就看到一个略高于其他建筑的砖木结构小楼台。难道古人就流行“摩天大楼”观景台了吗?可作为“摩天大楼”,这也实在是矮了点。

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我的自言自语,很快就受到了路人的嘲讽:“烽火瞭望塔都不认识?还摩天大楼,不知所云。”

烽火瞭望塔?这不就是古代的119嘛,它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望火楼。望火楼是宋朝首都负责安保的单位,相当于今天的消防队。

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根据宋朝皇帝钦定的《营造法式》中的记载:望火楼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层楼,要建在全城的高处。

士兵站在建于高处的望火楼上,对全城的火警一览无余。他们日夜值宿,若发生火灾,白天用旗帜发出扑救信号,朝天门内挥指三次旗,朝天门外挥指两次旗,城外挥指一次旗。夜间用灯光发出扑救信号。

按当时规定,望火楼下要有官屋数间,驻屯军兵数百人。可是看《清明上河图》里,却无人值守,人们懈怠地坐在小馆里看热闹,实在令人叹息。

打广告?建“欢门”

走过望火楼不远,又看到多家店铺门口,都用木杆搭着奇怪的建筑。这是什么?搞装修吗?

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拉过一个喝酒花花公子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彩楼欢门”。

彩楼欢门是两宋时代酒食店流行的店面装饰,指店门口用彩帛、彩纸等所扎的门楼;也指建筑廊间半月形雕饰的门,以木质杆件绑缚而成,结构大量使用在中国传统木作营造体系中不多见的斜撑、X型支撑、三角支撑以及绳索拉结等方式。

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北宋当时的酒店和大的商铺,门前都要用木杆捆扎成阁楼形状,规模大的还要分出“上檐”、“平坐”、“屋面”等部分。

清明节 ▏一起探寻《清明上河图》中的古建密码

《清明上河图》果真是研究宋代古建筑的宝藏图画,能在如此宏达的图画中,保留这么多建筑细节,张择端怕不是隐藏在画家里的古建大师。

今天聊到的这几点,也只是这幅画的冰山一角,评论说说你还发现过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