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穿衣是每人每天必做的平凡又重要的事,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品位。孔子為理想東奔西走,落魄得如喪家之犬,他打理穿著嗎?

孔子注重禮儀,可以說是禮儀大師,他不但注重儀表儀容,對穿衣的講究程度絕不亞於現代人。《論語·先進篇》中專門有一章記錄孔子的著裝,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穿衣自己有獨特的看法,特別有品位。儘管孔子時代,物質生活不豐富,服裝也沒有現代豐富多彩,孔子的衣服還是一套套的,一點不輸現代人。


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 01 衣服穿著要得體
  • 一個人出席什麼樣場合,就要穿與場合相配的衣服。否則,與場合格格不入,鬧笑話是其次,關鍵會影響形象。

    孔子認為,“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莊重,就沒有威儀。穿戴整齊是有文化有教養的外在表現,也是君子應該具備的禮儀,穿衣不是小事。他一向衣冠整齊端正,絕不容許帽斜衣歪,行禮時衣服弄一點點褶折,馬上拉平整,端正衣容,絕不允許衣帽不整。


    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孔子上班要穿職業裝。“吉月,必朝服而朝。”吉月,是農曆的每月初一,是朝會的時間。在古代,臣見君為朝,君見臣為會,合稱朝會。朝會這一天要面見國君,很莊重的場面,絕不能馬虎,否則,就是藐視國君,會惹來殺身之禍的。上朝必須規規矩矩穿上朝服,也就是要穿職業裝,就像現代男士上班要穿襯衣配西裝打領帶,女士穿套裝。這樣,既是對職業的尊重,也是對他人的尊敬。

    有一次孔子病得很嚴重,國君來看望他。臣下見君,必須穿朝服,穿便衣面君是不成體統的。孔子病得起不了床,也不敢怠慢,換不成朝服,就把朝服披在了身上,以示穿了朝服,表示對上級的尊重。

    《紅樓夢》裡有這樣一個細節,秦可卿病了,一天要換四五套衣服,很多人不明白,她不嫌麻煩?她不是愛美擺闊,而是一天有三四大夫輪流四五遍來為她把脈。她躺在床上時穿的可能是睡衣,舒服方便。醫生是外人又是男人,秦可卿是女眷,不能衣冠不整就出來見人,要換成見客的正裝。醫生走後,又換回睡衣。每看一次病,就要換一次衣服,看四五次脈不就得折騰四五次,來來回回換衣服。


    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穿吉服參加喜慶的場合,能增加喜悅的氣氛,但是去參加喪禮,一定會讓人側目的。“羔裘玄冠不以吊。”羔裘,是黑羊羔皮做的皮衣;玄冠是黑色的帖子。在古代,黑色是吉色,參加喪禮不能穿黑色,就像現代不能穿喜慶的紅色去參加葬禮一樣。現代中國人學西方,穿黑色的服裝,這不是中國的傳統。

    孔子為人仁慈,心懷慈悲,看到穿服的人,即使關係再鐵,也不會嘻嘻哈哈,馬上表現出悲慼之色,以示同情。人死為大,孔子去弔喪,絕對不會穿喜色的衣服,以此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和對孝子的尊重。

    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孔子在家穿衣就隨意多了,不再穿正裝。他覺得在家就不要像客人那樣,端著架子,自己拘謹而又不舒適,家人也覺得不隨和,跟著一起累。沒有外人在場,不用那麼多的窮講究,穿家居服就可以了,穿著舒適方便。晚上,要穿上睡衣睡覺,不要以為睡衣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代人就不穿睡衣。

    外出時,穿衣絕不能太隨便,把家居服穿出去,很不雅觀,又失禮。“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袗,單衣。絺,細葛布。綌,粗葛布。葛布是粗纖維,布眼稀疏,用來做單衣,大熱天穿著涼快,毛病是有點透,穿出去就不雅。雖然不是透視裝,即使孔子這樣的大男人,也沒有勇氣像明星那樣出鏡。出門時,他一定要在外邊加件外套,以免走光。

    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 02 衣服配色要協調

    服裝顏色搭配特別重要,搭配合理,既美觀大方,又典雅高貴,讓人看起來舒服,又顯得很有審美品位。如果搭配得雜亂無章,不協調,還會讓人眼花繚亂,也顯得穿衣服的人很沒有眼光。

    孔子眼很毒,具有很高的審美觀,很懂得衣服色彩搭配,內衣與外衣要求同色系,純色配純色,講求整體協調。“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緇,黑色;羔裘,用黑色的羊羔皮做的皮衣;素衣,白色的衣服;麑裘,用白色的小鹿皮做的皮衣;狐裘,狐狸皮做的皮衣,顏色是黃色的。黑色的外套配黑色羊羔皮衣,白色的外套配白色的鹿皮皮衣,黃色的外套要配黃色的狐狸皮衣,也就是裡外顏色一致,不花裡胡哨,莊重大氣。

    現代的服裝美學也是講求同色系搭配,以一種顏色為主色調,全身著裝顏色搭配不超過三種,最為美觀。

    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 03 衣服要經濟實用

    我們從影視劇中看到古代的人都是寬衣寬袖,這都是正裝,是禮服,要用整幅布做,多餘的布料不能裁下來,就衣服兩側的縫合處打成褶折,這樣做特別浪費面料。孔子認為,只要不是禮服,做便服時就把多餘的布料裁下去,可以留作它用,這樣不浪費,做出來的衣服更合體,看起來也漂亮。

    孔子認為,衣服不但要美觀,還要實用。古代,冬天既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取暖設施又差,穿得保暖尤為重要。孔子說,在家穿的皮襖要比外出的皮襖要長一點,可以保暖;在家要幹活,袖子長了礙事,右邊的袖子可以比左邊的短一點,幹活時就不用挽起袖子,方便利索。

    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 04 服飾要恰到好處

    服飾是衣服的點綴,用得好,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用得不好,就顯得惡俗。

    孔子所處的時代,單色是正色,兩色以上的稱為雜色,做衣服都以單色為主。這樣衣服就有點單調,為了衣服美觀,就在衣服的衣領、袖口和下襬下功夫,或用布鑲上花邊,或繡上花紋。

    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鑲花邊是很有講究的,不能隨便拿一塊布往上一放就行,要得體。孔子十分注意服飾細節的考究和完美,要求鑲邊要與服裝般配。在古代青中透紅的顏色,是用來做齋戒時服裝的顏色,齋戒是一件很嚴肅的事,用其服裝的顏色來裝飾平常的衣服,就顯得沒有敬畏之心;黑裡透著紅的顏色是做三年之喪服裝用的,也不適合用作平常服裝的服飾,不吉利。家居服要樸素,像紅色和紫色這樣的貴重之色,就不要用來做家居服,太華麗了讓人覺得與穿正裝一樣彆扭。

    衣服圖案是細小的細節,如果不注意,就會出差錯,弄不好,還會出大問題。2001年,趙薇穿著“日本軍旗”圖案的服裝拍雜誌封面,引起國人輿論的強烈譴責,事業跌到了谷底,做了很多補救工作來挽回影響,多年後事業才回升。

    孔子:聖人也是人,穿衣也要講究,穿對才是禮儀,一點不輸現代人

    衣服的佩飾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能佩戴的。在古代,孝道的重要體現就是為父母守孝三年,期間要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穿喪服,不能佩戴任何飾品,表明自己一心思親,無心打扮,以示對親人的思念。如果關注服飾打扮,就顯得無心無肺,就是不孝。“去喪,無所不佩。”等到守孝期滿之後,可以佩戴各種飾品,想怎麼佩戴就怎麼佩戴。

    孔子的衣服講究色彩搭配的協調性、穿著的實用性、居家的舒適性、場合的得體性,因其巨大的影響力,奠定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心理結構,不愧是禮儀的祖師,值得現代人學習和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