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上無“阿城”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譜民國六年(1917)譜上沒有任何關於阿城的記載

  近來看到大公堂有人發表文章,談元用公墓誌銘、《元史-曹元用傳》中的“阿城”到底指什麼地方。惟妙惟肖,說自己主張的阿城位於某處。

  凡事皆有因果,大公堂本身的來歷詭譎恢誕。現在煞有介事的談論起“阿城”的含義。令人感慨世道人心。

有一種造假,叫“迭代式造假”,就是俗稱的“一個謊言需要一百個謊言來圓”。大公堂陷入了造假的漩渦中不能自拔。於是就有了大公堂2005年譜上的假譜序,假詩篇。另有文章分析,不在此處費墨。

  為什麼提到“阿城”,因為“阿城”是敬祖堂曹元用家族遷移路線上的關鍵節點。

  敬祖堂自乾隆年間膏公譜三修譜起,專門有一篇“汶上縣人物誌文獻公曹元用傳”。在該篇人物傳中,除了元用公的生平之外,還詳細列出了縣誌與舊元史上元用公兩篇傳記的每個不同點。兩篇傳記不同點只有六處。但是,“曹元用,字子貞,世居阿城後徙汶上”是相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隨元用公墓葬發掘出土的墓誌銘記為“世阿城,徙汶上”,在“阿城”這一問題上,敬祖堂”譜、銘、志、史“”四者完全一致。

  大公堂從民國辛亥年(1911)開始攀附元用公,現在能看到的大公堂早期造假譜為其民國六年(1917)譜,該譜上沒有任何關於阿城的記載,也就是說沒有出現“阿城”這兩個字。

  大公堂早期造假譜參照汶上縣誌上人物誌“元用公條目”所撰“文獻公人物誌”,寫為“曹元用,字子貞,由東平徙汶上”,與藍本縣誌明顯不同,而其他部分無此繆差。

  不禁要問大公堂各位,你們造假的先人們刻意迴避“阿城”,而代之以“東平”,為什麼今日如夢方醒。掰扯起“阿城到底指什麼地方”來了呢?其背後原因,值得玩味與揣摩。

  大公堂造假,其實是一個逐步模仿敬祖堂譜,向敬祖堂譜逐步靠攏的過程。假的畢竟是假的,只有多次修正,才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但是難免出現用力過猛,矯枉過正的情況。比如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後,在大公堂民國六年(1917)譜過去了88年後,又造出了兩篇新譜序。這種造假的挖空心思,徒引天下笑而已。

 (1)舊元史記載“世居阿城,後徙汶上”(圖一)。

 (2)元用公墓誌銘記載“世阿城,徙汶上”(圖二)。

 (3)敬祖堂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膏公譜所錄“汶上縣人物誌文獻公曹元用傳”記載“世居阿城,後徙汶上”(圖三)。

 (4)明朝萬曆年間的《汶上縣誌》中卷之六人物誌”曹元用”條目記載“世居阿城,後徙汶上”(圖四)。

以上四處記載—致,大公堂所造民國六年(1917)假譜上沒有這句話。

 (5)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所篡改縣誌“文獻公人物誌”記為“由東平徙汶上”(圖五),

  (6) 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上的曹垕(音“後”)譜序,也記為“由定陶遷居東平,已乃遷濟寧嘉祥之來範裡”(圖六)。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上無“阿城”

圖一 舊元史 曹元用傳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上無“阿城”

圖二 元用公墓誌銘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上無“阿城”

圖三 敬祖堂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膏公譜上“汶上縣人物誌 文獻公曹元用傳”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上無“阿城”

圖四 明朝萬曆年間的《汶上縣誌》卷之六人物誌中元用公條目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上無“阿城”

圖五 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文獻公人物誌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上無“阿城”

圖六 大公堂早期造假譜(1917)曹垕譜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