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講述了知青“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一個身處時代風暴之中的小人物身上展現出的一種生命真實的面目。《棋王》是阿城的處女作,王蒙認為這部小說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讚”。

阿城在“棋王”王一生身上重點突出了兩種追求,一是“吃”,昭示出社會底層小人物真實的生活需求;一是“棋”,王一生對棋的痴迷是阿城賦予主人公的精神追求。

在這裡,我們通過分析三種吃相的對比,兩種棋道的較量,來進一步理解阿城筆下的“棋王”,引領我們思考為“人”的生命意義。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吃”:三種吃相的對比,是對活著的生存本能的思考

王一生的吃相:因餓而吃

“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這是我在火車上與王一生相遇時,見到的他的吃相,真實展現了一個長期處於社會底層“餓”的狀態之下的吃相,王一生無疑是窮苦的,在他生存的環境裡,能夠吃飽便是極大的安慰了,因為體會過飢餓的感覺,因而對食物有著直接強烈的生存本能需求。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突然想到餘華《活著》中,福貴七歲的孫子苦根,因為飢餓過度卻突然得到了一碗煮熟的豆子,竟這樣活生生的給撐死了,“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之下,飢餓或許是底層人民最為常見的狀態,自然王一生想必是深有體會的,因而在他可以吃的時候,對食物保有著如此虔誠甚至慘無人道的精細。

阿城借王一生的“吃相”,直指社會中的底層人民的生存之道——“活著,沒有什麼比吃飽飯更重要的事情了”,這就是生存的本能,吃是對生命心懷敬畏,是一種為了活著的熱情。

②我的吃相:因饞而吃

“錢是不少,糧食也多,可沒油啊,大鍋菜吃的胃酸。”

“兩大條蛇肉亮晶晶地盤在碗裡,粉粉地冒鮮氣。我嗖的一下將碗端出來,吹吹手指,說:開始準備胃液吧!”

這是我對於吃的要求,在王一生的眼裡,這是“饞”,是已經滿足飽腹之後想要吃的更好,溫飽之後希望有更好的物質條件,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可以活的更好,在特定的時代之下對物質的追求會顯得更加強烈,“饞”是對更好生活的渴望。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③腳卵倪斌家的吃相:因享而吃

“我家裡常吃海味的,非常講究,據我父親講,我爺爺在時,專僱一個老太婆,整天就是從燕窩裡拔髒東西。”

“年年中秋節,我父親就約一些名人到家裡來,吃螃蟹,下棋,品酒,作詩。”

這是腳卵家裡格外講究的吃相,吃一碗燕窩,要捨命費時,味道卻很腥,這時候的吃已經不是因餓而吃,因饞而吃,而是因享受而吃了,是為了彰顯家裡有錢有身份,已然超越了生存本能與生活渴望,而變成了追求物質慾望,雖然是文人富人眼中的精緻生活,卻不免顯得虛榮了。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三種吃相的對比,是對生存本能、生活渴望與物質慾望的呈現,是不同階級“人生相”的描繪,孰優孰劣難以評說,自然在於個人選擇不同罷了。

王一生的“吃”是他平凡的生活之道,是他在困厄中“活著”的熱情。太多物質的慾望,並不能帶來內心的平和,也無法去真正追求他內心的“棋道”。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棋”:兩種棋道的較量,是對“怎樣活著”的生命意義的思考

①王一生的棋道:“為棋不為生”

王一生對於棋的痴迷,一直貫穿小說始終,逢人便問“下棋嗎”,他下棋只是為了內心的一份滿足感,在棋裡面他就是自己的“王”,他得到收破爛老頭的古棋譜便用心去鑽研直到刻在腦子裡,棋對於他而言是最純粹的精神意義,“為棋不為生”。

當母親離世之後,為他留下一副“無字棋”,他視若珍寶,不忍離身,這是他心中存有的溫情與愛,即便身處困境,也仍舊將愛放在心中。

當王一生錯失比賽資格後,他拒絕了倪斌用棋換來的參賽名額,在他的眼中,下棋不為名利,不能成為交易,在他眼中,棋道絕不摻雜利益的因子。

最能夠體現王一生棋道的是“盲棋”,將棋真正融入自我心中,九局連環象棋大戰之中,王一生的“忘我之境”真正讓眾人震撼,這一刻他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是自我,他真正感知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媽,兒今兒明白事兒了,人還是要有點東西,才叫活著”。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②倪斌腳卵的棋道:“為利不為棋”

倪斌出生在文化世家,從小便學習棋藝,象棋對他而言不過是一種技藝,一種興趣,一種談資,並不是真正的精神所求,他下棋時鄭重其事,講究外在的形象,下的早已不是棋,而是一種與身俱來的自我優越感。下棋,不過是生活的調劑,附屬品而已。

而後他將家傳的“烏木象棋”送給書記,他說“他受不了農場這個罪,棋是不能當飯吃的,用它通一些關節還是值的”,在他的眼中,棋可以作為生存利益的一種交換物,並不是他真正的精神意義所在。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通過兩種棋道的較量,阿城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王一生所擁有的可貴的精神財富,王一生在棋盤中尋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也讓我們去思考究竟該怎樣去度過一生。

“人”:一個人的一生,到底應該“如何生活”,才算是不負此生

“吃,是生存本能,吃飽,為了活著;棋,是生命價值,下棋,為了更有意義地活著。”

這是阿城筆下最為自然樸素的"人"的生命價值觀,時至今日,仍然值得我們去思考。

①面對生活必須心存敬畏之心,保持“活著”的生命熱情

當今社會,早已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我們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擔憂,但卻出現了更多新的問題,一部分人對權利金錢的慾望陷入罪惡的深淵,而一部分人焦慮、孤獨、空虛、抑鬱無處不在,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敬畏之心,對自然、對人類、對自我的敬畏之心, 因為陷入“物質慾望”與“生存空虛”之中。

我們活著,必須對一切存有敬畏之心,就像王一生對待吃一樣,對待生活就應該如此虔誠,因為敬畏與熱愛,才不至於墮落,要懂得知足常樂。

我們活著,必須保持生命的熱情,不論環境如何變幻,不論遭遇怎樣的困境,都要始終堅信“活著是福”的生命熱情,學會生存才能去追尋更大的意義。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②擁有“求意義的意志”,發現生命的意義所在

意義意志是存在主義心理學術語。指人的存在基本上是追求有目的、有意義的生活。有目的、有意義的生活指實現自己的人性潛能和人生理想,獲得個人存在價值的生活。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在《生命》一書中寫道:“在這裡,從一個人最寶貴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輕易奪走。在這裡,我們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後一點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經給定的環境下,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只要有"求意義的意志"存在,不僅生命和愛,就連"苦難"和"痛苦"都深具意義。

生處於世,我們活著必須要在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礎之上,去尋求屬於我們自己的精神追求,如同王一生在"棋"中找到的生命意義一樣,我們也要實現自我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對苦難價值的體會、以及超越自我之責任的承擔,精神追求能夠為我們提供自我超越的力量,實現對價值和意義的自由追求,去發現工作的意義、愛的意義、挫折的意義以及幸福的意義。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結語

阿城在小說的最後,寫到"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一張棋盤,承載著王一生的人生意義,終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尋找到意義的所在,那將是生命最美好的時刻。活著,要始終心懷敬畏與熱愛之心去面對生活,擁抱生命的意義,活出自己的精彩,以此共勉!

阿城《棋王》:“吃”與“棋”的背後,是對“人”生命意義的思考

作者:珈樂,與你一起讀書寫字,發現生活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