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上无“阿城”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谱民国六年(1917)谱上没有任何关于阿城的记载

  近来看到大公堂有人发表文章,谈元用公墓志铭、《元史-曹元用传》中的“阿城”到底指什么地方。惟妙惟肖,说自己主张的阿城位于某处。

  凡事皆有因果,大公堂本身的来历诡谲恢诞。现在煞有介事的谈论起“阿城”的含义。令人感慨世道人心。

有一种造假,叫“迭代式造假”,就是俗称的“一个谎言需要一百个谎言来圆”。大公堂陷入了造假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有了大公堂2005年谱上的假谱序,假诗篇。另有文章分析,不在此处费墨。

  为什么提到“阿城”,因为“阿城”是敬祖堂曹元用家族迁移路线上的关键节点。

  敬祖堂自乾隆年间膏公谱三修谱起,专门有一篇“汶上县人物志文献公曹元用传”。在该篇人物传中,除了元用公的生平之外,还详细列出了县志与旧元史上元用公两篇传记的每个不同点。两篇传记不同点只有六处。但是,“曹元用,字子贞,世居阿城后徙汶上”是相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元用公墓葬发掘出土的墓志铭记为“世阿城,徙汶上”,在“阿城”这一问题上,敬祖堂”谱、铭、志、史“”四者完全一致。

  大公堂从民国辛亥年(1911)开始攀附元用公,现在能看到的大公堂早期造假谱为其民国六年(1917)谱,该谱上没有任何关于阿城的记载,也就是说没有出现“阿城”这两个字。

  大公堂早期造假谱参照汶上县志上人物志“元用公条目”所撰“文献公人物志”,写为“曹元用,字子贞,由东平徙汶上”,与蓝本县志明显不同,而其他部分无此缪差。

  不禁要问大公堂各位,你们造假的先人们刻意回避“阿城”,而代之以“东平”,为什么今日如梦方醒。掰扯起“阿城到底指什么地方”来了呢?其背后原因,值得玩味与揣摩。

  大公堂造假,其实是一个逐步模仿敬祖堂谱,向敬祖堂谱逐步靠拢的过程。假的毕竟是假的,只有多次修正,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是难免出现用力过猛,矫枉过正的情况。比如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在大公堂民国六年(1917)谱过去了88年后,又造出了两篇新谱序。这种造假的挖空心思,徒引天下笑而已。

 (1)旧元史记载“世居阿城,后徙汶上”(图一)。

 (2)元用公墓志铭记载“世阿城,徙汶上”(图二)。

 (3)敬祖堂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膏公谱所录“汶上县人物志文献公曹元用传”记载“世居阿城,后徙汶上”(图三)。

 (4)明朝万历年间的《汶上县志》中卷之六人物志”曹元用”条目记载“世居阿城,后徙汶上”(图四)。

以上四处记载—致,大公堂所造民国六年(1917)假谱上没有这句话。

 (5)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所篡改县志“文献公人物志”记为“由东平徙汶上”(图五),

  (6) 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上的曹垕(音“后”)谱序,也记为“由定陶迁居东平,已乃迁济宁嘉祥之来范里”(图六)。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上无“阿城”

图一 旧元史 曹元用传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上无“阿城”

图二 元用公墓志铭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上无“阿城”

图三 敬祖堂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膏公谱上“汶上县人物志 文献公曹元用传”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上无“阿城”

图四 明朝万历年间的《汶上县志》卷之六人物志中元用公条目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上无“阿城”

图五 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文献公人物志

曹氏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上无“阿城”

图六 大公堂早期造假谱(1917)曹垕谱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