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与授之与渔 ——浅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与授之与渔 ——浅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刚要》系列访谈提出了转变教育理念才能解决教育的“瓶颈”,改革创新首先是综合的,最重要的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如何发展启发式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更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如何去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的方法。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达到叶圣陶老师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1、 营造轻松、愉乐的课堂氛围,为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拉开序幕。课前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讲故事、谈昨晚所看的电视节目等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2、 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抓住学生的心理,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我们设计的导语大致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

3、 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张合有序。如教学《穷人》一文时,用大屏幕出示:“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让学生纷纷举手发问,有的问:这样做指的是哪样做?有的问:她为什么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有的问:它既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然后就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经过激烈的讨论得出最后一个问题问得好。好在她问得精炼,概括了前几个问题。巧在它抓住了作者叙述前后矛盾的地方发问,与众不同。最后我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认真读课文,继续发问,不一会儿,同学们带着发现的新大陆之后的兴奋再次纷纷举起了手,而且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精彩。这就达到了既受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之功效,学生也从成功中体验到了快乐。

4、 设计言简意赅的结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必要措施。我们设计的结语大致有:抒情型、评价型、激励型、发散型等。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课后继续求异和发现。

二、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不会学习。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年轻的邱少云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三、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一)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总之,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