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今日人們外出吃飯,多愛吃西餐,不得不說這些來自西方的食物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得到人們的認可。例如說我親戚最初比較討厭西餐,認為其又貴又不好,但是現在出門吃飯有時候也愛吃“吮指原味雞”與“勁脆雞腿堡”,由此可見西餐已經逐漸深入人心。而在唐代,人們也愛吃“西餐”,這種西餐則是從西域傳來的,唐代人將其稱之為胡食。那麼在唐代胡食究竟有多流行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西餐在中國非常流行

一、胡食吃什麼?

現代的西餐,吃的都是漢堡披薩牛排之類的食物,那麼唐代的胡食吃的是什麼呢?有一個唐朝和尚叫做慧琳,他就寫到胡食這個東西,吃的主要就是畢羅(饆饠)、燒餅、胡餅、搭納等食物。大家一看這些奇奇怪怪的食物名字,可能有些不解,我就給大家一一解釋一下。

先說畢羅吧,畢羅與另一個詞有關,這個詞便是樓羅(嘍囉)。樓羅在唐代是形容窮酸之人或是胡人說話之聲,後來指矮小精悍之人。在唐朝的時候,窮酸書生因為囊中羞澀但又嘴饞,多喜歡聚集在酒樓之中吃畢羅,然後高談闊論、以之為傲,於是人們便諷刺這些書生為“樓羅”。由此可見畢羅這種食物應該是價格比較便宜、吃起來比較管飽、味道比較好的一種食物。在唐代,甚至有專門的畢羅鋪與畢羅肆販賣畢羅供人們食用。

有人曾經說過畢羅應該是類似於現在的手抓飯一樣的食物,其實不然。畢羅據記載樣子應該是“有物類畢羅,形粗大,滋味鮮美”。據此判斷的話,畢羅有形狀、麵食且應該有餡。後人根據這些描述復原了畢羅,做出來的畢羅為油炸類麵食,形似春捲,內部有餡,味道鮮美。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唐代的酸秀才們手拿畢羅,吃得不亦樂乎的樣子了。

為何畢羅最初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食品呢?個人認為應該是其比較具有刺激性的味道。《酉陽雜俎》有這樣一個故事:“初,將入畢羅肆,鬼掩鼻不入。”在這個故事之中,因為畢羅的刺鼻味道,鬼都不願意進入畢羅鋪子。

我推測可能是畢羅之中有蒜,鬼聞到畢羅便“掩鼻不肯前”。考慮到畢羅來自於西域,最初畢羅之中可能是羊肉餡的。羊肉本身有一股羶味是很多人所討厭的,因此便會加入蔥薑蒜等味道濃厚的調味品抑制羶味,這種味道被很多人所不喜歡,因此人們便排斥畢羅,認為這是一種比較低俗的食物。

畢羅此後不斷完善發展,逐漸從一種民間食物走入了廟堂之中,產生了“櫻桃畢羅”、“螃蟹畢羅”等新菜品,這些畢羅用上了高貴食材,頓時鹹魚翻身,一躍成為了名人富商所追捧的奢侈餐品。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饆饠

燒餅、胡餅我們暫且可以歸為一類,它們都是餅,其樣子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所吃的芝麻燒餅的樣子了。現在的芝麻燒餅個頭小,我認識的一些大漢一頓甚至能吃五六個芝麻燒餅。而在唐代,這些大漢是絕對吃不了這麼多芝麻燒餅的。唐代胡餅的直徑大約是20釐米,飯量極大的人可能一頓也就吃一個胡餅。

胡餅單吃味道可能有些欠缺,因此唐人便用胡餅來夾著羊肉食用,這樣胡餅的味道更好更美。據記載: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時豪家飲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而食之。”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情景,唐代人用烤得酥脆流油的燒餅夾著羊肉,裡面再放上花椒豆豉,咬一口下去滿嘴流油,這味道絕了。在一些紀錄片中,新疆地區現在也是如此,用饢來夾羊肉串食用,每每見到這等場景,不由得讓人萬分嚮往啊!

在浙江金華一帶有金華酥餅的傳說,金華酥餅的傳說與唐朝的開國元勳程咬金有著密切聯繫。就金華酥餅的製作來說,其頗有胡餅之風,可能也是受到胡餅影響而改良而成的,這種金華酥餅更加適合漢人的口味。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胡餅

二、傳遍大唐的胡食

在唐代,你在哪裡能吃到胡食呢?真相就是你在大唐的各個地方都能吃到胡食。

我們以胡餅為例,首先你在長安城中便可以吃到胡餅。長安城中胡餅鋪子眾多,競爭激烈,進而形成了一些突出且優秀的胡餅鋪子,其中輔興坊的胡餅格外有名。

白居易是個好吃之人,曾經被貶官到了忠州擔任忠州刺史(忠州在今天的重慶市中部),在遠離長安的忠州,白居易就吃到了胡麻餅。白居易因此寫詩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我們可見在唐朝之時,在蜀地已經有了模仿長安鋪子所作的胡麻餅了,而且味道十分不錯,絲毫不遜色於京中味道。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之時,需要走長時間的海路,為了飲食方便,鑑真和尚特意準備了“幹胡餅二車”。鑑真東渡日本,其啟程地是在揚州一帶,這幹胡餅估計也是在揚州一帶所做成,由此可見揚州一帶也產有胡餅。

因此在地域上看,胡食可以說是從西域當長安,從長安到四川,從四川到揚州,在大唐廣闊的江山之中幾乎處處都有胡食的存在。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鑑真東渡日本之時,便帶了不少胡餅

除了在地域上的廣泛分佈外,胡食也呈現出了深受社會各個階層的喜愛,從平民到貴族,幾乎是人人喜歡胡食,並且呈現出了一種更適宜漢人口味的改良特徵。

例如我們上面所說的畢羅,最初是一種平民食物,以其量大味美價格便宜而著稱。但是畢羅這種食物在上層人士看來畢竟過於粗鄙,因此便產生了“櫻桃畢羅”、“螃蟹畢羅”等味道更美,更加適合上層人士胃口的食物。

當時的貴人基本上都以吃胡食為一樂,甚至出現了“貴人御饌,盡供胡食”的一幕,可見胡食在當時的貴人之中的流行程度。雖然貴人熱愛胡食,但是胡食仍然是一種頗被輕視的食物。例如說大臣張衡曾經邊騎馬邊吃胡餅,結果就被人彈劾了一條“有失體面”的罪名,最後被流放外地。由此可見在當時雖然人們嗜好胡食,但是還是頗為輕視胡食。

胡餅可能頗類似於上圖

至於說平民之中,吃胡食的情況就更多了,原因無他,胡食量大、便宜且易儲存。我們上面說的鑑真和尚東渡便帶著胡餅東渡。其實胡餅在當時是寺院和尚以及普通平民經常食用的一種食物。有一日本和尚叫做圓仁,曾經來大唐學習,就親眼看到了這一幕。據記載: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立春節,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亦然。”

因此綜上來看,胡食在唐代的普及主要表現出兩個特點,一是地域上的普及;二是民眾中的普及。

三、胡食與民間傳說

任何東西牽涉上了“胡”一字,總會帶有一些神秘色彩。正如同我們現在電視劇中的唐朝胡人,基本上都是高鼻深目,不怒自威,或是與神秘的宗教有關聯,或是與奪命的巫術有關聯。在唐代,因為胡食與胡人的關係,往往胡食之中也會帶有一些神秘色彩。

在《紅拂夜奔》的故事之中,紅拂女與虯髯客在太原一家店中見面,大家一起大口吃胡餅、大口吃羊肉,頗有一副梁山好漢“大口吃酒肉,大秤分金銀”的色彩。虯髯客雖然是漢人,但是結合其虯髯之貌、師傅為崑崙奴以及大口吞食胡餅的樣子,頗讓人聯想到胡人。在遊戲《軒轅劍之天之痕》之中,虯髯客的身份更是變成了胡族拓跋部的族長。由此可見胡食往往與故事之中的豪俠之風所聯繫起來。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虯髯客

在另外一則故事之中,胡食則與狐狸被聯繫在了一起。《太平廣記》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官員娶了一家胡餅鋪的老闆娘鄭氏。有一天鄭氏腹疼,奔跑如風,好幾個大漢都追不上她,最後發現鄭氏居然是一隻狐狸精。在這裡,胡食便與狐狸發生了聯繫。長相貌美的胡餅鋪老闆娘竟然是一隻狐狸精,這其中的聯繫也是頗為有意思。

唐代名將馬燧在年輕的時候被人追殺,肚中飢餓,在危難之時蒙受胡二姐的幫助,胡二姐給了他“胡餅一個,熟肉一甌”,馬燧吃飽之後成功擺脫危險。之後馬燧發跡,想要回來報答恩人胡二姐,但是怎麼也找不到胡二姐,最終便給胡二姐立了廟來祭祀胡二姐,報答胡二姐的恩情。胡二姐的故事不同於韓信千金報恩的故事,有一個“一飯千金”的結果。這裡的胡二姐究竟是凡人呢?還是狐狸呢?沒有人能說的清楚。胡食與民間傳說之前,往往是有著這樣有趣的聯繫的。

因此從民間傳說這一方面看,胡食與當時的底層文化、民眾故事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繫的,胡食充當一種媒介,表現個人性格;胡食也作為一種連接,將人與精怪連接起來,表現出光怪陸離的民間故事。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四、總結

從上文我們可見,胡食在唐代非常流行,人們都以吃胡食為一種風尚。同時,伴隨著胡食的是豪放的吃法,例如說大口吃胡餅,大口吃羊肉,也帶來了唐人飲食上的革新。

同時,這種對於胡食的喜愛也在傳統文化故事之中有所表現,《虯髯客傳》、《太平廣記》、《酉陽雜俎》等書之中均有胡食與精怪、豪俠之間的聯繫,其普及程度可見一斑。胡食從飲食乃至在文化上,都給了唐朝人以深深的革新。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唐朝人有多喜歡吃“西餐”?從日常飲食到民間傳說,到處都是西餐

本文及配圖均為趣頭條自媒體用戶上傳,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