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國”式微,“美元霸權”登場:凱恩斯"世界貨幣"束之高閣

20世紀初美國經濟實力已居世界第一,但是直到美元取代英鎊,確立世界貨幣霸權,方才奠定了當之無愧的霸權地位。

二戰後期,美、英兩國著手主導重組戰後國際經濟,意圖建立一個穩定的國際貿易和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1日至7月22日,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郡召開了有44個國家的730名代表參加的“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

“佈雷頓森林會議”召開之前,英、美兩國著手主導重組戰後國際經濟,在1943年4月分別擬訂了關於構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來爭奪世界金融主導權。

時任英國財政部顧問的經濟學大師凱恩斯受命設計英國的談判方案。

凱恩斯顯然有鑑於上世紀20、30年代的痛苦教訓:金本位制下,一旦黃金儲備不足,造成貨幣嚴重緊縮;金本位制崩潰後各國貨幣競相貶值,觸發貿易制裁和報復,國際資金流動枯竭等等;深知再度恢復金本位制已為世界經濟狀況所不允許,因此他在計劃中竭力貶低黃金的作用。

他相信統一的世界貨幣,能夠避免上述困境,根據世界經濟需求調節發行量,成為確保全球經濟復興和世界和平的支柱;為此推出了一個新的中立國際貨幣單位,起名“Bancor”。

他主張採取30種有代表性的商品(黃金、糧食、石油、銅材等),作為一籃子確定幣值的根據,其中包括了黃金,以利於穩定幣值;同時建立一個新的金融機構“國際結算或貨幣聯盟”(The International Clearing or Currency Union,ICU),簡稱“清算同盟”,發揮國際央行的作用,統一負責“Bancor”的發行和管理。

國際央行按照會員國戰前三年的進出口貿易平均值設定最初“Bancor”分配份額;但是會員國並不需要繳納黃金或外匯,等於是免費贈送的。以後,國際央行或者根據利潤情況,或者通過信貸擴張的形式,給各國增加分配準備金。逆差國可按份額向“同盟”借款,順差國則應將順差款項存入“同盟”賬戶或購買逆差國的商品。

凱恩斯建議各國央行以本國擁有的Bancor為本位,保證本國貨幣的幣值與“Bancor”之間維持特定的比例;各國自己的貨幣應與“Bancor”保持一個固定的,但是可以調整的匯率。

凱恩斯計劃中,所有國際貿易一律用“Bancor”計價,出口者收入“Bancor”,進口者則付出“Bancor”;一個國家若能很好地保持貿易平衡,那麼在清算聯盟的該國貿易賬戶中,“Bancor”餘額應當很小,甚至等於零。他希望這種貨幣制度可以促進國家之間的貿易平衡。

凡是出口超過進口的國家,稱為“債權國”(creditor nations),因順差而獲得貿易盈餘;反之,凡是進口超過出口的國家稱為“債務國”(debtor nations),因逆差而造成貿易赤字。

凱恩斯計劃要求債權國和債務國有同樣的義務去實現貿易平衡。進口超過出口的債務國家須向清算聯盟的透支賬戶支付一個小額利息,以敦促這些國家採取適當的國內政策(例如貨幣貶值)加強出口。同樣,對於那些積極出口的債權國,清算聯盟也將向其盈餘賬戶收費,驅策這些國家設法花掉盈餘的“Bancor”,使之流返債務國,亦即逐漸消除貿易盈餘。

清算聯盟對債權國和債務國的收費,並非嚴厲的懲罰措施,而是體現為一種溫和的反饋機制,以求維持貿易平衡,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經濟運行模式。

不過,“凱恩斯方案”有諸多問題尚未闡明,諸如“Bancor”的信譽擔保是什麼,需要新發行多少貨幣,等等。此外,從本質上講,“凱恩斯方案”可以說是維護“過氣霸主”大英帝國利益的一種特殊設計。

二戰後期,英國政府已意識到戰後勢將面臨的兩大經濟難題。一方面,英國要儘量保全“帝國特惠制”和“英鎊區”,以維持英國在國際貿易與金融中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估計到戰後經濟恢復需要大量進口商品,而其出口一時又無法增加,要盡力設法使戰後必將出現的對外貿易逆差不至於成為英國恢復經濟的重大負擔。因此,“凱恩斯方案”便力圖為英國在戰後創造一個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可以說是維護“過氣霸主”大英帝國利益的一種特殊設計。

“凱恩斯方案” 中“Bancor”的份額按二次大戰前三年各成員國進出口額的平均值分配。這種提法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時絕大多數國家普遍存在的資金及外匯短缺的實情,但若按此辦理,戰後負債累累的英國,不需要繳納黃金或外匯,便可佔得“Bancor”份額的16%,整個英聯邦可佔35%,豈非天上掉下大餡餅。

“凱恩斯方案”中的清算聯盟靠什麼來發行“Bancor”?在當時情況下,只能通過透支,亦即向美國透支。當時其他國家在戰後幾成廢墟,既沒有值得一提的商品出口,也不存在有利的投資環境,因此美國若將其對外貸款擴大到幾乎無限制的程度,收回的一大堆“Bancor”無異於廢紙,等於是美國根據自己的外貿順差向別國提供海量無利可圖的信貸。

“凱恩斯方案”不僅要求美國承擔起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透支義務,同時美國擁有的巨量黃金就跟一般商品例如煤炭鋼鐵那樣,不再具有國際貨幣功能,美國將就此失去在國際金融中的主導地位。

凱恩斯計劃還提出,在國際收支出現不平衡時,應主要由債權國承擔責任調節本國經濟,以糾正國際收支不平衡,這也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由於戰後其他國家無力擴大對美國的出口,而美國的生產力又大大超過國內需求,美國必將出現鉅額貿易順差。要美國單方面在國內採取措施加以調節,就意味著要它壓縮出口,而美國要想保持高水平就業和經濟繁榮,就絕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當然,美國還可以用其他方式,如促使資本外流來調節國際收支,但這會影響國內投資,殃及就業。

此外,凱恩斯計劃力圖維護“英鎊區”,同意恢復多邊結算,但不主張對“英鎊區”進行“干涉”。這也不符合美國戰後國際經濟自由化的一貫主張。早在1941年大西洋會議期間,羅斯福就努力敦促丘吉爾“消除人為的限制和控制,贊成無條件支持國際經濟機會”。美國決不允許戰後再長期存在一個支付同盟式的英鎊區。

當羅斯福政府參透凱恩斯大師的如意妙旨後,英國的“凱恩斯計劃”就註定夭折了。

凱恩斯當時企圖阻止兩個敵人,一個是“黃金本位”,他認為黃金是“野蠻的遺蹟”,是不斷製造通縮的兇手(因為黃金供應速度低於經濟增長速度);另外他要阻止美元帝國的強勢崛起,儘量維護虛弱的英鎊的“榮耀”。所以,他提出的“Bancor”有兩大要旨,分別是“去黃金化”和“去美元化”。

不過,恰恰相反,“佈雷頓森林體系”正是建立在這兩大基礎上,美元同黃金掛鉤、其他貨幣兌美元“定價”。隨後,美國人開始“去黃金化”,”佈雷頓森林體系”垮臺後,美元獨霸天下。

凱恩斯的“Bancor”設想未能實行,但沒有被人忘卻。凱恩斯方案後來成了批判“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武器。60 年代特里芬所倡導並於 1969 年由國際貨幣基金會創立的“特別提款權”, 便是國際社會創設世界貨幣的一種嘗試和成就。而且,“Bancor”方案對於歐洲不同國家間走向固定利率和統一貨幣,仍有相當重要的啟示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與“凱恩斯計劃”打擂的美國的“懷特方案”,最初也構想了一種國際貨幣單位——“Unitas”,它可與黃金相互兌換,在成員國之間自由轉移,並可用來向“基金”購買外匯,以彌補國際收支逆差。這兩個方案各以美英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但都提出了建立統一世界貨幣的計劃。

然而,學者的善願畢竟無力匹敵時局大勢。當時,美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金融實力都已達到了世界最強的地位。二戰末期,美國的工業產出高佔資本主義世界的60%,擁有全球近六成的黃金儲備,併成為最大的債權國,最後還掌握了原子彈,這一切決定了美元主宰國際貨幣權力的格局。由於羅斯福總統命令財長不再討論建立世界貨幣的問題,要求確立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學者們各有所見的世界貨幣方案不得不遺憾地束之高閣,讓位於“佈雷頓森林體系”。

(思進注: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