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唐陸羽創作《

茶經》後,更是使得“茶事大興”;

而飲茶與茶文化之蓬勃發展,不僅在我國孕育出了符合民族精神的中國“茶道”文化,而且也讓中國的茶走出國門,影響了世界。

尤其是,中國的茶文化對日本的國民生活和民族文化精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雖然源於中國,但經歷史演進與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後,已經獨具日本文化特色,甚或今日大多國人已經難以看清,其和中國茶道間存在哪些明確關聯。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茶道

所以今天我們十分有必要,瞭解下中日兩國茶道之間的歷史淵源,和兩國茶道文化之異同,詳見下文。

一、中國茶道文化淵源

茶道”一詞,在我國曆史典籍中開始出現,當為唐朝中期的二條相關記載,直至明清,典籍中再無“茶道”二字出現。

1、皎然之“茶道”

一則是詩僧皎然的“茶道”。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有:“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以及“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言飲茶可以得道,且唯有丹丘生得到了茶道,那麼丹丘生是得到了什麼樣的茶道呢?

這首詩沒講,幸好可以參照皎然的另一首詩《

飲茶歌送鄭容》:


“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雲宮人不識。”

這首就說的比較明確了,丹丘生的茶道,是飲茶可以生羽翼,進而成仙之道。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皎然茶禪

持這種觀點的還包括陸羽,這也因為陸羽比皎然要小几歲,兩人是忘年好友。他們經常思想交流,肯定相互間也產生了直接影響。無怪乎陸羽在《茶經.七事》裡引陶弘景《雜錄》:


“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皎然和陸羽所言的丹丘子和黃山君,是古代傳說中的得道神仙。皎然以“茶道”言之,譬喻飲茶能成仙,則多屬於荒誕不堪。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陸羽品茶圖

但不妨我們來引申理解為,飲茶可以味茶中“茶道”,而提升身心境界,提高思維認識,乃至領悟世情人生,超越常識而達到精神昇華。

可見,皎然“茶道”的道,既不是講事物規律的“”,也不是說道家言萬物本原的“”,更非具體方法之“”,而是屬於超越世情、領悟人生之“”。

2、封演之“茶道”

二則為稍晚於皎然的封演所講的“茶道”。他在《封氏聞見記》裡說:


楚人陸鴻漸為《

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對比皎然所言的“茶道”,封演的“茶道”,就比較淺顯好解了,就是僅指茶事中種茶、製茶、煮茶、飲茶之事罷了。

而他上面所講的“茶道大興”,幾乎就等於今天我們所講的茶產業得到了大的發展之類,而封氏“茶道”之道,也就是僅指方法之道了。

3、中國現代茶道及茶道總結

可見,中國的茶道在文化意義上,不是封演種茶、製茶、煮茶、飲茶等諸種方法彙總的茶事之道,而是皎然那種通過飲茶領悟世情、人生,達到精神超越之道。

但在唐代,最流行的茶文化活動是茶會,僧侶還往往是茶會主角。茶在唐代經寺院傳播到民間,唐代也沒有形成有組織、流派、固定程式和場所的茶道。

即使到了宋代,茶文化活動也沒有出現茶道,僅僅是鬥茶這種流行性的茶文化活動。

自宋代以降,雖茶典籍中再無“茶道”二字,但中國茶道文化之實際表現,仍無乎宋徽宗《大觀茶論》“清、和、韻、靜”四字。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現代茶藝

到了近現代,臺灣茶學家吳振鐸將中華茶藝精神定為“清、敬、怡、真”;

而河北茶學會的舒曼、陳一珉等認為茶文化功能為結緣、感恩、包融、分享,茶文化精神則為“正、清、和、雅”。

不難發現,上述諸種茶道文化總結,基本都是源出皎然,又受宋徽宗影響下的世情人生領悟下的茶道意義提煉。

二、日本茶道文化源流

約公元805年的唐代中期,中國茶葉隨遣唐使團,開始傳入正處於平安時期的日本。一同傳入的還包括中國佛教和儒家文化。

飲茶在日本,剛開始是作為一種來自大唐先進、高雅、時髦的外來文化,而僅被日本皇室、貴族和高僧們率先接受的。

這時不僅飲茶的人群範圍十分狹小,茶葉也十分稀缺,就連飲茶的方法,也僅限於唐代的餅茶煮飲方式。

直到公元1187年的中國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榮西禪師再次來華留學。他在中國系統學習了佛教和飲茶知識,等到他1191年回國時,更是帶回了中國的茶種和茶具,當然也包括茶聖陸羽的《茶經》。

他回到日本後,不僅專門開闢了茶園種茶,積極推廣煮茶、飲茶知識,而且還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吃茶養生記》

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平安和鎌倉兩個時代交接之時。榮西禪師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讓飲茶以一種“靈丹妙藥”的形象,在日本上層社會和寺院中開始走出小圈子,逐步流行起來。

當兩宋時代的“鬥茶”,正在全民範圍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飲茶在日本,卻還僅限於上流社會。

即使有類似鬥茶的活動,但也僅僅限於在武士之間。不論規模還是競技內容上,都不能和大宋鬥茶相提並論。

1、日本茶道雛形-村田珠光

日本茶道之雛形出現,是以15世紀村田珠光將茶會改造成草菴茶之後。村田珠光專門開闢了個8平方米的空間,作為茶室。

這時期的茶室儘管非常狹小,稻草房頂和泥巴糊牆,也顯得非常簡陋。但這畢竟標誌著日本茶道進入了初級階段,村田珠光也被公認為日本茶道的開山鼻祖。

村田珠光的草菴茶提倡謙虛謹慎,相互幫助,和漢之體,十分注重培養藝術鑑賞能力,同時反對自以為是,嫉賢妒能,固持己見和沒有主見創意。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草菴茶

村田珠光在著作《心之文》裡,有句草菴茶代表性的話語:“成為心之師,莫以心為師”。這是後世日本茶道所提出的“和、敬、清、寂”四要義的思想根源。

2、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

日本茶道真正之集大成者為千利休,千利休家境富裕,從小就進入上流社會的茶會。他不僅專門拜師學習過茶道,而且還在戰國時期做過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千利休待庵

千利休對日本茶道之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首先,它降低了日本茶道之門檻,讓茶道走向了平民大眾

相對於前期村田珠光將日本皇室茶、寺院茶和書房茶降低為草菴茶,產生了日本茶道。

千利休則又進一步又降低了茶道門檻。不僅將村田珠光要求茶室具備四張半榻榻米的面積,縮小為三張或者二張,同時還又簡化了茶室陳設和縮短了茶會的接待時間。

2.2、其次,千利休繼續堅持茶道和禪修相結合的路線

千利休在著作《南方錄》中強調:


草菴茶的第一要事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為世俗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2.3、千利休在茶道中增加了更多日本民族特色

他取消了原本茶室中陳列的由中國製造的茶具、字畫、古董等唐物,全部改換為日本本土製造出的茶道具,他為此提出茶道之本,不過就是燒水點茶;而茶道植之體念,在於心,而不在於物。

3、現代日本茶道及茶道總結

現代日本茶道均以千利休為正宗,由千利休的後裔所繼承和發展,稱為三千家,即裡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此外還有遠州流派、石州流派、松偉流派、織部流派等20多個茶道流派。

日本茶道又可以分為抹茶道煎茶道。抹茶道的點茶,採用末茶,是來源於中國宋代的點茶方式;而煎茶道的泡茶方法,來源於中國明代散茶的泡法,採用煎茶。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現代日本茶會

日本茶道,從草創階段到現代茶道各流派表現,都注重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方面。即同時注重茶道里面的“”和“”。

所謂注重“”,就是追求茶道中的哲學、宗教、藝術和思想;而注重“”就是注重茶道中的建築、裝飾、陳設、道具和茶道的程式。

如果只注重,輕視。茶道則就會走入只能意會,玄之又玄的境地,而無法普及;可假若只注重,而忽略,則茶道又會失去靈魂,淪為一種遊戲。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現代日本茶藝

所以即堅持道,又注重器的日本茶道,經久不衰,已經存續超過了500多年,早已成為日本文化的特色和精髓。

三、中日茶道之異同

1、中日茶道相同之處

首先,中日茶道文化的共同背景是古代中國文化。兩國茶道中,所共同體現出來禮義廉恥和倫理綱常等價值觀念,其源頭都來自於古代中國文化。

實際上,古代中國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也不止僅在於茶道方面,還包括建築、教育和美學等等方面。

其次,中日兩國茶道都與佛教,特別是佛教中國化後形成的禪宗,有很深的淵源。僧侶都在兩國早期茶道中佔據主導位置,禪宗的“”和“”都是茶道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

再次,日本茶道的源頭在中國。不管是來自於中國的茶禪文化,還是早期茶道中使用的道具、茶室陳列等都是唐物;

即使後期日本進行了相關茶道改革,但無論是抹茶道,還是煎茶道,都是來自於中國宋、明兩個時代的產物,所以說日本茶道源頭在中國毫無爭議。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日本茶室

最後,兩國茶道都以改造世界觀和人生觀為最終目標。中國茶道的核心在於通過飲茶,體悟人生,達到精神的超越和昇華;

而日本茶道不論是村田珠光,還是後人總結出的“

和、敬、清、寂”四要義,也都是注重於世界和人生價值的反思與超越,千利休更是一語道盡“以佛法修行得道,是茶道之本意”。

2、中日茶道不同之處

首先,中國茶道更注重千年文化積累所體現出來的多重精神價值,更偏重於文學性和思想性。

而日本茶道則非常注重行為藝術,對茶藝的形式、肢體動作以及整個過程等,都十分強調和嚴格要求,形式和內在的思想性被認為是同等重要的。

中日兩國茶道文化,有何淵源,又有哪些異同?

圖:清茶之道

其次,中國茶道自宋代深入民間後,形式多樣,基本上沒有形成任何的派別,也沒有形成主流的茶道派別。

​而日本茶道以“茶禪一味”和“和、敬、清、寂”四要義的價值觀念為核心,不僅形成了以“三千家”為主流的核心茶道派別,而且還形成了大小20幾個茶道門派,共同構成代表日本文化的茶道藝術文化體系。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中日兩國茶道文化的源流以及表現探討,得出中國茶道因為自宋代深入民間後,深受儒釋道等多種文化影響,而呈現不同思想性和豐富內涵,所以並未形成嚴密而統一的茶道思想體系。

而日本茶道因為一直深受禪宗文化影響,不僅追求思想性,也同時強調茶道形式和程序的嚴謹性,所以透露著文化上的整體一致性和古樸之美,甚至茶道已經成為日本精神文化之代表。

今天我們瞭解兩國茶道文化之異同,不僅有助於我們找尋中日兩國更多文化交流的軌跡,也有利於促進兩國在新時代更多文化方面的交流。

關聯鏈接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