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決策時進行了充分的研究討論,在之後卻出現了巨大的偏差。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撇開客觀的原因不談,在決策中,很多誤判是出於我們的主觀原因。我們可能無法將他們“趕盡殺絕”,卻能夠通過訓練,覺察到他們的存在,將這種誤判存在空間不斷的壓縮。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倖存者偏差。是指當我們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時,那麼資訊可能與實際情況產生巨大的偏差。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類似古人說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個規律同樣也適用於商業領域。在總結創業成功案例的時候,我們常常把存活下來的企業視為榜樣,把它們的做法放大。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舉一個例子,我們身邊經常可以聽到“讀書無用”的言論。這樣的例子包括“讀大學的在給之都了小學的人打工,而清華北大的博士在海外給人擦盤子”。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但思考一下就會明白,就整體的就業情況而言,學歷水平真的不會影響我們的就業嗎?我們不能有一天看到媒體報道“昔日清華學子淪落街頭,依靠乞討為生”就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把這種小概率的事件無限的放大,進而當成一種例證,以小概率決策,就是誤判的開始。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對於“我的”的偏執。大眾心理學方面的著作《烏合之眾》有這樣一句話:“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很多認知,之所以無法的到我們的認可,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們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這也成為促成誤判的重要原因,因為我們的評判標準是“我是這樣做的,所以它對”而非“它是否是客觀的”。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對於絕對真理的追逐。很多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喜歡有一個範本。比如說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先不分析問題,而是尋找有沒有相似的案例。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總去想著依靠經驗、尋找案例,這會使我們喪失思考問題的能力。絕對真理真的存在嗎?要知道真理是有條件的。如果條件發生變化,那麼真理可能就會變成了謬誤。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除此之外,很多人信奉“非黑即白”。類似的案例像:如果這個人不是個好人,那他一定是個壞人。我們說人性是複雜的,那麼一個問題的產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要輕易地“恍然大悟”,一拍腦門決定,對!就是這個原因。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是什麼促成了你決策中的誤判?

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意識到人類的非理性已有既定模式,但這種非理性如此極端,我毫無任何理論可以解釋和解決,不過我看到了它如何極端,也看到它具有一定模式。

覺察我們看到的。使看到成為真正的認識。這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