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弈論到制度設計

導讀:博弈論帶給我們一個啟示:合理地設置或改變遊戲規則,就能“借用”當事人的利益追求,借風使船,順水推舟,來自動自發地實現組織的管理目標。

1、管理制度設計,離不開博弈論

博弈論本身並不玄奧,說白了不過是“遊戲理論”,是從下棋、打牌、賭博等遊戲中衍生出來的,譬如家喻戶曉的“田忌賽馬”打賭遊戲,就包含著博弈論的早期萌芽。

什麼是博弈論?博弈論就是要找出其中的思考邏輯和變化規律,以幫助遊戲玩家在錯綜複雜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中,選出最有利的策略,做出最合理的決策。

博弈論主要研究決策主體行為發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時應當如何決策的問題,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研究“決策糾結”問題:你的決策會影響我,我的決策會影響你,纏綿糾結中應當如何決策?

無論任何一種博弈,只需五個因素就能描述清楚:

玩家——“誰”(Who)來玩遊戲;

策略——以“什麼”(What)來玩遊戲;

次序——每個人“何時”(When)行動;

信息——知道“哪些”(How many)別人的情況;

收益——玩完遊戲,他們得到“多少”(How much);

所以,博弈論的數學表達式:G={P,A,S,I,U},常簡化為:G={P,S,U}。


從博弈論到制度設計


博弈論為什麼會影響到制度設定?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需要從“遊戲”開始介紹,因為沒有遊戲,就沒有博弈論,也就沒有管理制度設計。

2、囚徒困境

從博弈論到制度設計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入獄。於是警方分開審問嫌疑犯,並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檢舉對方(相關術語稱“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2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5年。

如下表:

從博弈論到制度設計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二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均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方,結果二人同樣服刑5年。

這個結果就是“博弈均衡”,即這樣一種狀態:遊戲玩到最後,誰也不想單獨變換策略了,因為你變他也變,反而更吃虧,大家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吧。

正如哥倆個都掛在懸崖峭壁上,甲踩著乙,甲就能爬上山頂,乙掉下懸崖,乙當然不幹,反過來也是一樣,乾脆哥倆就在懸崖峭壁上繼續待著吧,直至最後沒力氣都掉下懸崖。

3、從小小的“囚徒博弈”中,可以推導出三點“撬動地球”的結論。

推論一:人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損人不利己,最後導致集體結果的不妙,大家都遭殃。

西方主流經濟學雖然自詡為科學,不拜菩薩不燒香,但其實是有“宗教信仰”的,在其神龕裡供奉著許多“理念信條”,而最上面的牌位這樣寫著:“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收益,但是……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引導……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出於本意時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

這一“信條”用通俗的話來說,意思是:自由市場經濟多好啊,雖然每個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卻會帶來社會的繁榮與昌盛。

可兩個囚徒的博弈結果,卻徹底否定了這一“神聖信條”,從而動搖了整個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石。


從博弈論到制度設計


推論二:一個人的行為,是受心理支配的,但一群人的行為,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

在囚徒博弈中,我們不必理會張三經歷如何激烈的思想鬥爭,也無需琢磨李四有著怎樣複雜的心理活動,只要兩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給定這樣的規則條件,就必然得到這樣的結果(兩人都坦白),換作王五、賈六也是一樣。

只要種下“因”,就會得到“果”,不管當事人是怎麼想的,不以人的心理為轉移,這便是社會科學中的客觀規律。

許多經濟理論或管理理論,都號稱建立在心理科學的基礎之上,可心理學至今尚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這些理論豈不是連亮光都見不著?而囚徒博弈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與其不靠譜地去窺測人心之幽秘,還不如踏踏實實地用好已經發現的客觀規律,譬如博弈論。

推論三:傳統的戰略規劃,站在自身角度去謀劃未來,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視野很狹隘,結果很懸乎。

在囚徒博弈中,對於單個主體譬如說張三,他最希望的結果是:自己坦白、李四不坦白,自己獲得自由,李四坐8年牢。問題是李四不會作此選擇,所以張三站在自身角度的一廂情願,結果不會實現。

許多企業的戰略規劃,坐在自家的院子裡指點江山,謀劃未來,今年增長20%,明年增長40%,五年成為中國五百強,十年成為世界五百強,彷彿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地球都在圍繞著我的戰略規劃轉。


從博弈論到制度設計


博弈論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世界是普遍聯繫、相互制約的,不是你想怎樣就能怎樣的,你的競爭對手不是毫無表情的戰略環境,你的合作伙伴也不是理所當然的戰略配角,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見的企業主體,人家不按你的規劃行事怎麼辦?你能規劃你自己,你能規劃別人嗎?

那些只看自己、不看別人,也看不到自己和別人博弈互動、相互制約的戰略規劃,純屬一廂情願、白日做夢。

4、案例分析:

濱海某市的人力資源局找到戴天宇老師,希望做一個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戰略規劃。具體而言,就是未來五年間,每年要引進光電子技術人才多少名,微電子多少名,博士多少、碩士多少,“海龜”多少、“土鱉”多少……甚至要細化到2015年計劃引進海外歸來的IC設計工程師250名。

戴老師聽完後扭頭就走。局長很是奇怪,追上來問原因,戴老師解釋道:

人才引進是雙方談戀愛、你情我願的事情,不是你想引進就能引進的,人家就是不來怎麼辦?你能派警察從海外抓回來嗎?所以,當務之急,不是制定這種一廂情願的人才引進戰略規劃,而是要制訂高層次人才引進、激勵、保障機制,栽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至於鳳凰能來240名還是250名,則不是我們完全左右得了的事情。”

聽完之後,局長恍然大悟,當場決定,課題從戰略規劃轉向制度設計。

順便說一句,傳統的戰略規劃,不僅指導思想上無視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和企業之間的鮮活博弈,而且在規劃方法上也是破綻百出。

以讀者熟知的SWOT戰略分析方法為例,井岡山上的毛澤東,如果用SWOT分析,機械地羅列優勢和劣勢,教條地對比機遇和挑戰,絕然得不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偉大論斷。

得出這一論斷,遵循的是辯證法——優勢和劣勢是可以轉化的,機遇和挑戰是可以轉換的。

總結:

博弈論帶給我們一個啟示:合理地設置或改變遊戲規則,就能“借用”當事人的利益追求,借風使船,順水推舟,來自動自發地實現組織的管理目標。

這便是管理制度設計學建立的博弈論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