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敵當前,不可輕退

大敵當前,不可輕退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統率一部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

趙括到任後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已經秘密被秦昭襄王任命為上將軍,他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問虛實,率領趙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前。

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四十萬趙軍就在困守四十餘天之後,走向了覆滅。

看到這裡,筆者心中曾經十分困惑,趙括為何不在第一時間率領趙軍主力反向突圍呢?

要知道,白起派出的兩支奇兵,加起來不過3萬人,還分守在兩個緊要處。趙括就算只抽出趙軍四分之一的軍力,也有十萬,不惜一切代價突出包圍恢復原先陣線,很困難嗎?

白起只分撥出少量人馬抄後路,一旦遇上趙軍反撲,根本不可能派出增援。白起到底想不想讓趙軍突圍?還是不想讓趙軍突圍?

後來,筆者又翻閱了不少史書,這才發現趙括這個人真是不簡單,僅僅用紙上談兵來醜化他,真不應該。

大敵當前,一步不得後退!這不是主帥蠻橫,而是挽救全軍的明智之舉。

敵前撤退,一旦付諸實施,在諸多因素影響下都很可能演變為敵前潰退。

如果不是趙括穩住趙軍陣腳,沒有組織反向突圍,一旦趙軍面對強敵,反身撤退,很可能引來全軍大潰逃。

如果是這樣,白起揮軍掩殺潰逃的趙軍,反而容易許多。長平大戰分出勝負,也不會是在包圍趙軍主力四十餘天之後。

大敵當前,不可輕退

敵前撤退,真那麼難組織嗎?有那麼大的危害嗎?

大明崇禎十五年,關外松錦大戰,關內郟縣之戰,就是兩場典型的敵前撤退。兩戰下來,明朝再無可以禦敵之兵。轉年之後,明朝滅亡。

大敵當前,不可輕退

先看關外的松錦大戰。

崇禎十三年 (公元1640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極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築義州城 (錦州義縣義州鎮),

“駐紮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又派兵先攻佔錦州城的外圍據點,後又在四面紮營斷絕其外援。

崇禎十四年 (公元1641年)三月,清軍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包圍。錦州守將祖大壽嚮明廷報稱:“錦城米僅供月餘,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崇禎急命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刻期出關”,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松錦大戰由此拉開序幕。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 四月下旬,洪承疇部行至松山與杏山之間。

此後,洪承疇不敢冒進,駐紮寧遠,以窺探錦州勢態。洪向朝廷表示:“大敵在前,兵兇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決戰,用紓錦州之急。”

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催洪進軍,崇禎帝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

就在洪承疇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之時,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

洪承疇召集八總兵,“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決定第二天一早分成兩路突圍。(敵前撤退開始)

結果,大同總兵王樸一回營便率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當年跟隨盧象升,第一個逃跑的也是他!),結果引來其餘七位總兵全部各自撤退,“馬步自相蹂踐”, 明兵“且戰且闖,各兵散亂,黑夜難認”。

黑夜中,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錦州松山區松山鎮),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瀋陽。

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結束。

松錦大戰標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

瞧瞧!洪承疇這個敵前撤退組織的怎麼樣?僅僅是開了一個撤退部署會,就把十三萬大軍折騰散了。對比一下,你還會嘲笑趙括嗎?

大敵當前,不可輕退

再看關內的郟縣之戰。

崇禎十五年五月,崇禎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不久又封他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並賜予尚方寶劍。

八月,在崇禎的一再催促下,孫傳庭在西安關帝廟誓師,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十萬眾東出潼關,同時檄調各路人馬夾攻李自成。郟縣之戰由此拉開序幕。

李自成得知孫傳庭出關的消息,親統大軍北上河南迎敵。

由於河南境內赤地千里,缺少糧草,李自成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的地區,把後勤問題留給長途跋涉的明軍。

由於闖軍放棄了潼關到郟縣的廣闊地帶,明軍八月上旬佔領洛陽,九月八日攻戰汝州。

此時,闖軍督尉四天王李養純向孫傳庭投降,並報告:闖軍的老營在唐縣,精銳部隊在襄城,地方上任職的文武官員屯聚在寶豐。

孫傳庭根據這個情報,採取了有針對性的行動。他首先攻破寶豐,斬偽州牧陳可新等,然後揮師唐縣,將安置在那裡的民軍家屬斬殺貽盡。

九月十四日,孫傳庭和李自成主力在郟縣進行激戰,闖軍戰敗逃跑,明軍緊追不捨,李自成本人差點被擒。後來闖軍逃入襄城,明軍隨即圍城。

誰知,根據歷史記載,一場大雨整整下了七天,徹底終結了孫傳庭的勝利。連續的大雨不但終止了明軍的攻城行動,更使得道路泥濘,明軍的糧車難以移動,孫傳庭的後勤補給出現大問題。

這時,李自成派大將劉宗敏率一萬名騎兵從小路抄到官軍後方,徹底切斷官軍的糧道。

孫傳庭無奈之下,只好決定回師迎糧,他命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留守軍營,自己統率嫡系陝西明軍分路回師打通糧道。(敵前撤退開始)

陳永福部下士兵看到陝西官軍走了,自己卻被留下來忍飢挨餓充當替死鬼,都憤憤不平,也都跟在陝西官軍後面撤退

“前軍移,後軍亂”,陳永福無法控制局面“永福斬之不能止”,明軍隊伍大亂,闖軍乘機發起進攻,明軍全線崩潰。

孫傳庭的部隊逃到南陽才緩過神來,調頭迎戰闖軍,雙方展開大戰。結果,孫傳庭部野戰大敗。

闖軍傾巢而出,窮追不捨,一日一夜追殺四百餘里,明軍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至此,郟縣之戰徹底結束。

十月,闖軍攻陷潼關,孫傳庭死於亂軍之中。

經此役,明朝失去了最後一個有力的抵抗力量,明朝防禦性力量消滅殆盡,不久明朝就滅亡了。

瞧瞧!孫傳庭這個敵前撤退組織的怎麼樣?僅僅是簡單的分兵出擊,就把大明最後的數萬大軍折騰散了。對比一下,你還會嘲笑趙括嗎?

大敵當前,不可輕退

回到前文,白起在長平之戰的部署,也許就是想讓趙軍反向突圍,秦軍乘亂一路掩殺,如此也不失為破敵正途。

趙括,卻能在此危局堅守不退,率領四十萬趙軍絲毫不亂,堅持四十餘天!對比洪承疇、孫傳庭的表現,趙括的兵本確實不白讀,打仗確實有一套。

最後一提,1941年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的職務,自己親自兼任陸軍總司令。面對蘇聯紅軍在莫斯科方向的大反攻,希特勒發佈了那道著名的命令:“每一個人應站在其現在位置上打回去。當後方沒有既設陣地時,絕對不許後退。”

雖然,希特勒的固執,使德軍的莫斯科戰役走到了慘敗邊緣,可是也正因為他的固執,才使德軍避免了一個比1812年還更可怕的浩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