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吟系列·隴頭梅


雲中吟系列·隴頭梅

梅花圖。清/弘仁法師。


  “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廣群芳譜》曰:梅,先眾木花,花似杏,甚香,杏遠不及,老幹如杏,嫩條綠色,葉似杏有長尖,樹最耐久,性潔喜曬。其種類多,有綠萼梅、重葉梅、消梅、玉蝶梅、時梅、冬梅、墨梅、侯梅、同心梅等。

  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栽培歷史,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甘肅古成紀之地多有山梅花,生於灌叢,長於嚴寒。其性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不爭春,不媚俗,一身傲骨。


雲中吟系列·隴頭梅

卓杖之處是故鄉。


  古成紀“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處下行數十里,亦有高師焉。

  高師者,古隴西人氏。世耕讀,雅禪悅、有志節、有傲骨,為人慷慨,友孝篤至,性愛潔清。幼時,師即心逸釋教,五葷之食,視如未見;殺害之句,口無一言。及長,入少室之山,息心祖道;棲太湖之畔,心印明月。

  跡其行事,師居少室之時,師尊年高,敬師如父。數十載,天南海北,常繫於心。師居太湖之日,有師德高,敬如生父慈母。越數年,不敢廢忘。嘗自言:“堅守本心”、“師曰”。其敬師如此。後審清濁之辨,師行腳江湖,以清浄為基,慈悲為主,直道而行,不友宰官,不慕貴富,足聲鏗然,“常體道以濟物,不利己以損人,不榮身以害教”。談佛陀及六祖,悵然而泣下。蓋其重道如此。師不輕諾,諾則守命共時以待人。戊戌年,師隱鄉野,以耕讀孝養為務,人無知者。

  師道契無為,味一行三昧,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為尋曹溪水之源,為民族深植德本。師數十年如一日,究心佛典,追本溯源,以劇治心,以文載道,直達人之心源本體,力求正本清源。為一大事因緣,師出東而朝宗於“海天佛國”,贊佛功德於日出。東南而行至天台宗門,誦永嘉大師於“一宿”。南行而參禮於南華古寺,趣入曹溪而味一滴。西南而禮至大理雞足山,偈贊迦葉尊者於望日。西行而登乎崑崙之丘,浩瀚之氣充沛天地。西北而入至敦煌古道,念天地之悠悠。北上而入京都,雲水之間而人鮮知。起燕京,經燕趙,過齊魯,進洛陽,行江湖,過瀟湘,路吳越,入閩粵,而後至曹溪。後又進古蜀,過雲貴,抵青海,過陝甘,至敦煌。少林寺,香積寺,淨業寺,國清寺,慈恩宗、華嚴宗祖庭長安華嚴寺,南京棲霞寺,陝西草堂寺,西安大興善寺。諸家祖庭,無一遺漏。朝夕不懈,契闊死生,行程十餘萬里,命懸一線,而世人莫知。

  師入洛陽,實錄“南頓北漸”之真義,千載之後,為神秀大師證名。“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師過瀟湘,思懷讓禪師,赴衡山而參懷讓磨鏡之地——“祖源”石刻;師過江西,念百丈禪師宗風,特意參禮,與諸仁者言“野狐禪”公案,不昧因果,意義深遠。師至大庾嶺,觀古道而尋袁州蒙山,言道明大師之玄化。師至曹溪南華山寶林寺,言“即心即佛”旨趣。《壇經》言:“禪者智隍,復歸河北。”師晝夜不歇,至智隍故地,追尋古蹟。……精誠如斯。有子問何也,師曰:“報恩”。

  師少文,其文必正,巍巍如是。其編著《釋迦牟尼佛》,餘甚喜之,讀之或歡喜無量,或悲泣流涕,與師友曰:此書乃《大藏經》之縮編,一部即可睹佛藏之菁華。師居京數載,喜燕坐飲,終日默然,少長肅然。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一日,有弟子問曰國學,師言“立身”。問“如何立身?”師曰:“道德立身”。繼而言之曰:“力行!”繼而笑之曰:“平淡天真。”笑聲朗朗。《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故曰:當世之“四君子”者,師居其一。有擔當、有宗風。當禮敬。是為記。


雲中吟系列·隴頭梅

寂寥古道泛溪長。


  《荊州記》曰:宋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一枝,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廣客談》曰:龍廣寒,江湖異人也,事母至孝,六月一日其母壽旦,忽梅花一枝入牖,人遂以孝梅稱之,張存菊詩曰:“南風吹南枝,一白照萬綠,歲寒誰知心,孟宗林下竹。”

  《白帖》曰:大庾嶺上梅花,南枝已落,北枝方開。

  《仙遊錄》曰:大庾嶺上有佛塔廟,有婦人題雲:妾幼年侍父任英州司寇,既代歸,父以大庾本有梅嶺之名,而反無梅,遂植三十株於道之右,因題詩於壁。今隨夫之任端溪,復至此寺,前詩已汙漫矣,因再書之雲:英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見梅。輟俸買栽三十樹,清香留興雪中開。


雲中吟系列·隴頭梅

南枝方落北枝開。


  《宋隱逸傳》曰:林逋性恬淡好古,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不娶無子,多植梅畜鶴,因謂妻梅子鶴。

  《花史》曰:陳英,隱居江南,種梅千株,花時落英繽紛,恍如積雪。


雲中吟系列·隴頭梅

春上枝頭汲清江。


雲中吟系列·隴頭梅

墨梅圖。明/八大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