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的美食怎麼才能通過手機讓你也“聞到”它的香味?

打開手機,我們可以看到圖像。點開一個視頻軟件,我們既可以看到圖像,也可以看到聲音。打開一個美食節目,我們還是隻能看到畫面和聲音,而美食節目最重要的氣味,我們卻感受不到,為什麼?憑什麼?憑什麼眼睛耳朵就有這種待遇,長在人臉最前面的鼻子反而享受不到呢?

嗅覺,我們使用它,卻從不重視它,明明是長在人五官最顯眼的地方,正中間,還高高突起,可偏偏是被忽視的。常說人有五感,視聽已經實現,那嗅覺要到什麼時候可以實現?

嗅覺為什麼遲遲不能通過設備傳遞,是因為它可視覺聽覺有點不一樣。

視覺,托馬斯•楊格發現了色光三原色,從此我們可以事物的圖像。

我吃的美食怎麼才能通過手機讓你也“聞到”它的香味?

三原色


聽覺,魯道夫•赫茲揭曉了電磁波的本質,於是我們可以聽到世界真實的聲音

我吃的美食怎麼才能通過手機讓你也“聞到”它的香味?


嗅覺是否有底層代碼,只用幾種固定的味道組成所有味道?

很可惜,沒有。

而且嗅覺和視聽不一樣,視聽簡單了說都是波,而嗅覺是靠的化學物質,視聽的轉化方式是:波→電信號→波。而嗅覺:化學元素→電信號→化學元素。這是很困難的。

難道嗅覺傳遞真的不可能嘛?沒有其他方法嗎?

方法還真是有幾種。

第一種,就像打印機的墨盒一樣,我們能否把生活中最常用的幾種氣味儲存起來,通過味道的濃淡來儘可能多的模擬出不同的味道。

雖然人類能聞出一萬億種味道,但最常用的,也只有那麼幾百種。通過一個設備,裡面事先保存了幾百種氣味,把感受到的氣味轉化為電信號,然後傳遞到儲存氣味的盒子中,再釋放相似的氣味。

目前市面上有在做嗅覺傳遞方面的公司大多都是這種方法,優點是技術難度相對較低,大眾接受度高,安全性高。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麻煩,設備體積較大,只能放在vr設備,或者電影院中當作體驗項目。

我吃的美食怎麼才能通過手機讓你也“聞到”它的香味?

VR加上嗅覺更加身臨其境

第二種就有點黑科技了,俗稱“腦後插管”。當然,沒那麼誇張,只是用設備與神經相連接,感受大腦皮層中嗅覺區域的刺激,然後轉換為電信號,傳遞到相同的設備上,依靠設備刺激大腦皮層中相應的嗅覺中樞,從而產生嗅覺。Neuialink的發佈會上,馬斯科給我們介紹了他的腦機連接技術,通過一個芯片大小的植入器,目標是簡單的從大腦中讀取神經峰。

我吃的美食怎麼才能通過手機讓你也“聞到”它的香味?

Neuialink發佈會


我吃的美食怎麼才能通過手機讓你也“聞到”它的香味?

“線”只有4μm-6μm


我吃的美食怎麼才能通過手機讓你也“聞到”它的香味?

工作方式

而中國1月16號也通過腦機接口使一位72歲高位截癱患者實現了用“意念”來喝可樂。

我吃的美食怎麼才能通過手機讓你也“聞到”它的香味?

72歲的張先生在喝可樂

這個應用以後可能會像我們用耳機聽歌一樣普及。

我吃的美食怎麼才能通過手機讓你也“聞到”它的香味?

體積只有半個指甲蓋

直接刺激人腦中的嗅覺中樞,只需要帶上一個可藍牙耳機一樣大的設備就可。

和最愛的人視頻時,我們帶上設備,不僅能見到他/她的容顏,聽到他/她的聲音,也能感受到他/她身邊的氣味、溫度、呼吸。增近與他/她的距離。

雖然“腦後插管”優點很多,但缺點卻也是致命的,它的安全性,它的倫理性等都是以後需要考量的地方。

人腦與電子設備相連,尤其是未來5G的廣泛應用,不僅僅是嗅覺可以通過電子設備實現,還有更多更深遠的意義,遠超我們想象的事物科技使我們的感官無限延伸,或許,人機結合才是人類未來的進化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