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讀《空巢》這本書時,我並沒有太大的期待。因為,我總覺得類似於“電信詐騙”這種老套的話題,似乎真的很難寫出新意。但讀完之後,我“真香”了。

作者薛憶溈從母親被電話詐騙的真實事件中獲得靈感,結合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曾說過的那句“當前混亂的根源就是從前的混亂。”,產生了“任何的受騙都有一定的理由,都有歷史的原因”的想法。因此,他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對母親,甚至是母親那一代人的心理,做了研究和分析,最終花了六十四天時間,寫下了這本《空巢》。

小說雖然寫的是一位年近八十歲的老人,在一天裡被電信詐騙的經歷,但實際上卻通過老人的回憶,碎片式地拼湊出了老人的一生。

而讀完之後,我才瞭解到,原來“空巢”並不是老人步入老年後的專屬。反而,“空巢”這個詞,幾乎貫穿了主角的一生。就連作者薛憶溈也說:《空巢》呈現出了主人公“越來越空”的生命過程。

婚姻空巢:一個人的月暈,兩個人的幻滅


小說是以第一人稱“我”來展開敘述的。書裡對主人公的名字並沒有明確地指出,只是,在提到她和丈夫的相互稱呼時,提到了她姓趙。那在下文,我們就姑且稱呼她為“老趙”吧。

老趙和丈夫老魏的婚姻,源於老魏的一見鍾情和苦苦追尋。

他們在一場軍民聯歡活動中,被安排在相鄰的位置。老魏對老趙一見鍾情,當即問了老趙的名字和一些簡單的信息。

之後,就是五年的分別。老趙忘了老魏。老魏卻把老趙寫進了自己的未來,甚至,在五年後,他準備從部隊轉業時,還輾轉去找到老趙,一起商量自己未來的就業去向。

在老魏的激烈攻勢下,老趙接受了老魏的愛意,兩個人走到了一起。而在五個月之後,他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殊不知,這恰恰拉開“空巢”的序幕。

《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因為從一起生活的第一天開始,老趙就發現自己和老公合不來。

就拿最簡單的飲食來說,老趙是南方人,老魏是北方人。一個一天不吃飯難受,一個兩天不吃麵會情緒低落;一個愛吃辣,一個愛吃鹹;一個受不了蒜味,一個偏偏摯愛生嚼大蒜。

這還只是最基本的,更多的他們人生追求上也有衝突,甚至思想品質上也存在對立。

用老趙的話來說:

誇大一點,我可以說這種“合不來”讓我在成家的第一天就有了生活在“空巢”之中的感覺。


《親密關係》一書中,曾經把親密關係拆解成了四個階段:絢爛、幻滅、內省和啟示。

  • 絢爛期:兩個人剛開始相愛。這時候,人們往往察覺不到對方的缺點。但這個時期的時間並不會太長。
  • 幻滅期:隨著相處的深入,我們會發現伴侶原來並不完美。這個階段也是矛盾的高發期,持續時間可能會很長。很多戀人或是夫妻熬不過這個時期,就直接分開了。
  • 內省期:我們瞭解到,吵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我們會開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學著去仔細感受自己的想法和感覺。這是一次重新和認識自己的機會。這樣之後,我們也能更好地面對伴侶和之後的人生。
  • 啟示期:達到這個階段的伴侶,幾乎可以稱為“靈魂伴侶”了。在這個階段,我們會收穫更多的愛和力量。親密關係也會得到提升。


《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對應到老趙和老魏的感情上,我們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一個人的月暈,兩個人的幻滅。

一開始,他們夫妻倆的感情就不對等。男方對女方一見鍾情。女方屬於半推半就。這時候,好歹男方處在月暈階段,所以對女方忍讓疼寵。兩人也能好好相處。

可這階段畢竟短。一起生活後,兩人間的矛盾爆發。

但事實上,這個時期,兩人的感情本來還有挽救的機會的。畢竟,感情也是需要磨合的。可他們偏偏都選擇了逃避。老趙是避而不談,消極應對。而老魏則選擇去追逐心中更重要的東西——他在不斷地搏求官名。

這樣的逃避,也讓接下來兩人的相處就像個笑話:

因為上幹校,老魏和老趙分居好幾年。

老趙生兩個孩子時候,老魏永遠不在身邊。

老魏多次出軌,老趙不吵不鬧。

老魏提出分床睡,因為不習慣觸碰老趙,老趙也接受了。

老魏提出離婚,老趙完全配合。

老魏因為怕錯過升遷機會,不離婚了,老趙也接受了。

老魏繼續出軌,老趙繼續漠然。

……


可以說,他們的關係,只在幻滅期,就全劇終了。

《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婚姻,就像一層虛殼罩在兩人身上,給不了彼此實質性的關懷,只會徒增空虛和壓力。


這時候,老趙的“空巢感”,是一種孤獨和悲哀,是一種“明明是兩個人的空間,我卻像是家裡的幽靈”的寂寥。

親子關係空巢:斷絕來處,只剩歸途


老趙和原生家庭曾經有一次決裂。

當時,懷孕三個月的老趙,分別被丈夫老魏單位的領導,和自己單位的領導找去談話,對方告訴她,一場主題為“清理階級隊伍”的政治運動已經開始了。而為了不影響兩口子的前途,領導們要求老趙和自己的所謂“剝削階級”的原生家庭“劃清界限”。

幾番糾結之後,老趙同意了。

她把表明要和家裡斷絕關係的信寫好了寄回家,換來了自己小家的平靜和自己心裡的永不安寧。

有人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我們的生命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看到他們,我們會覺得踏實,覺得自己不必急著長大,知道自己受傷了還有懷抱可以靠。

《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可於老趙而言,父母尚在,她卻親手撕開了和他們的聯結。這種感覺很痛,就像活生生把最重要的東西,從生命中抽離。

親子關係的空巢,讓她的生命從此有了一個巨大的空洞。就連她自己也說:“我永遠都不可能原諒我自己。”

抱著這樣的感覺,懷胎三月的老趙並沒有能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是個早產的女嬰。

從第一次抱女兒,老趙就覺得他們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不管我怎麼抱她,她好像都感覺很不舒服,不管我怎麼抱她,我自己也都感覺很不舒服。我意識到了我在懷孕期間遭受的巨大壓力已經在她的生命中刻下了最猙獰的痕跡。


《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一方面,這是作者藝術化的處理,讓和原生家庭的決裂對老趙的影響,有了一個具象化的呈現。

而另一方面,回到老趙自己身上,她並不能消化和原生家庭決裂這件事情,她很痛苦,所以,無法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最好的狀態來面對女兒。加上孩子恰恰像鏡子,會折射出父母的言行。因此,老趙和女兒關係的緊張,也是老趙和原生家庭間關係的某種延續。

雖然在那場運動結束後,老趙也試著修復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可殊不知,凡經歷過的,必定會留下痕跡。

傷害過去,傷痕還在。

母親諒解了她,可父親卻不原諒,甚至至死都不願意再次和她同住。

親子關係的虧空,終究是難以彌補了。

《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空巢根本原因:被時代裹挾著向前,沒有自我


就像作者薛憶溈也說:《空巢》呈現出了主人公“越來越空”的生命過程。

為什麼老趙的生命過程會越來越空呢?

1)老趙的內心需求和外在表現出現了一個斷層,有一種割裂感。

比如,她對婚姻也是有期待的,內心需求,也是希望自己婚姻美滿,和丈夫一起和和美美。可她在發現和丈夫之間存在一些習慣、觀念上的不同,需要磨合之後,她並沒有主動和丈夫去做一些有效溝通,去主動尋求改變。

反而,她的外在表現是縮回裡自己的殼裡,獨自感受“空巢”帶給自己的難受,卻不願意試圖去阻止自己走向“空巢”的結局。

《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2)老趙本人的性格極其敏感,非常害怕失望。

所以,老趙很難接受一個人,真的走近她。而一旦真的有這麼一個人出現,她會付出全身心的信任。

可子女、姊妹、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把全部的關注都給到老人身上,也沒辦法隨叫隨到。老趙覺得失望,也覺得孤獨。因此,這時候,有目的接近她的人,就趁虛而入了。

書裡有個細節,是老趙打電話給小雷(平時賣給她保健品的詐騙犯),小雷從來都是會第一時間接聽。所以,老趙對小雷非常信任。而在小雷被抓之後,老趙打不通小雷電話了,她整個身體都控制不住地失控、難受。

因為她把全身心的信任都交付在了小雷身上,小雷一消失,她就崩潰了。

但事實上,一個人的安全感靠自己給的,才最踏實。你寄託在別人身上,終究只會迎來失望。

所以,當知道小雷是詐騙犯的時候,老趙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逃離,而不是衝進去質問。因為她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更無法接受自己真的再沒人可寄託,可依靠了。

《空巢》:空巢不是老人的悲鳴,而是一生的悲劇


3)空巢根本原因:沒有自我,只剩自尊。

老趙算是個社會邊緣人,她的生活圈子特別窄,幾乎就圍著自己的一個人住的“空巢”打轉。她困在裡面孤獨無助,不舒服,但不能否認的是,這裡也是唯一屬於她的庇護所。

她躲在裡面,小心翼翼守著自己的那點自尊和清白。

她沒有自我,一直活得非常被動。她的人生也是一直被時代裹挾著向前走,時代塞給她什麼,她就接住,默默承受。

比如,領導讓她和家庭割裂,她接受,她痛苦,可好歹她還在往前走。而當屬於她的時代洪流過去,她被拍在沙灘上時,她就一無所有了。

而小說的結尾也很具有諷刺性。困擾老趙的便秘好了,傾瀉而出,全都兜在了褲子裡。老趙這個人也被徹底掏空了。好的壞的,她統統一無所有了。

她無所依託,搖搖欲墜。

恍惚間,她對母親的幽靈說:“我想跟你走。”而母親的幽靈回答:“你過來,孩子,我帶你走。”

以此,她走向悲劇性的結尾。但也許,那也是屬於她的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