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以最大的善意,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悲惨的世界》书评

给世界以最大的善意,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悲惨的世界》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从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到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这十几年间。作者通过塑造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人物形象,讲述他们悲惨的命运和遭遇,同时又把小人物的命运与十九世纪初法国社会变革的进程相结合,绘制了一副规模庞大的社会政治图景。

《悲惨的世界》发表于1862年,大清同治元年,两年前,中华帝国的首都北京被英法联军攻破,“万园之园”圆明园在被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也是在这一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林肯总统为首的北方与南方的奴隶主鏖战正酣。在欧洲,为一雪克里米亚战争惨败的耻辱,俄国正在经历着一次无奈的改革,而普鲁士则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苦心经营下酝酿着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就在十几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一年所映射出的浮生百态恰恰就是整个十九世纪最佳的注脚。回首这一百年,她开始于拿破仑的赫赫武功,终结于中华帝国的“庚子国难”,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的伟大了力量令世人震惊,旧的秩序被颠覆和打破,各国的有志之士都在思考着改革与维新,东西方共同诠释着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

雨果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有着切身的感伤。所以在《悲惨的世界》中,从人物形象朔造方面来看,虽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份和阶级属性,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显著的时代烙印,即使是雨果热情讴歌和赞美的完美人格的代表迪涅城主教边福汝,他依然通过设计主教与一位革命者直接对话的情节来揭示其时代的局限性,突出了法国大革命背景下旧思想与新思想的激烈冲突,同时借助人物,雨果也表达了他对暴力革命之意义的反思,这一情节的设置,激发了每一位读者的思考,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雨果在《悲惨的世界》的扉页上写下了一句话:如果世上仍然有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存在,那么本书就有存在的意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但凡伟大的著作,从不同的切入点,都能另辟蹊径,别有洞天。所以,我更愿意把这句话看做是雨果对那个时代的控诉,所以他以巨人的笔触,写实的手法,全景的呈现了那个“悲惨的世界”。但是,尽管生活如此惨淡,命运如此坎坷,人生如此绝望,作者仍然不忘把最珍贵的礼物——人性的真善美送给每一位读者,让人在泪流满面之时,依然热爱生活,相信未来!

在《悲惨的世界》中到处都体现着作者对人性之善和爱的赞美,而这种赞美又建立在充分揭示人性之恶的基础之上。书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不幸的遭遇时,坚守着善良,在做出艰难的抉择时,秉持着良心,即使命途多舛,但每个人身上依旧闪烁着耀眼动人的光芒,给人以力量和希望。雨果说过,“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虽然跨越百年,世易时移,但放眼世界,不得不承认,我们仍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万般无奈的人世间。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人人都能选择尽可能的释放光明,同时不刻意的制造黑暗,我想这也许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了。有人说,读书最大的用处在于能让人更好的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悲惨的世界》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我与《悲惨的世界》结缘很早,第一次阅读还是在初中。当时虽然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但是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法国大革命的壮丽画卷依然深深的感染了我,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第二次读《悲惨的世界》是在大学时代,再次阅读,给我了我更多的启发,我看到了雨果对当时法国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政治制度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思考。在确定把《悲惨的世界》作为本次荐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后,为了做好充足的准备,我第三次捧起这部文学经典。这一次我深深的折服于作者细腻的笔触,方寸之间,境界全出。每一次阅读,都让我获益良多,所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带给热爱读书的你,满满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