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哪一个人物最像他本人?

一个人的作品难免投射作者的生活,寄予作者的理想,甚至有人认为书中人物就是作者的化身。

飞鹰认为:在金庸创立的众多武侠形象当中,最像他本人的形象就是张无忌。

一、不解“明”缘:

金庸创造的《明报》,与张无忌接管的“明教”,同有一个“明”字,绝非巧合。

六大帮派围攻明教挑战光明顶,就是金庸创立明报之初所面对的局面。而后号令天下,群雄敬仰,活脱脱是一个金庸成功之后的写照。

考据如下:

金庸创立《明报》过程:

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明报月刊》则是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对大中华关怀,深受全世界华人好评。

金庸评张无忌:

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比较软弱。他较少英雄气概,虽然宽厚大度,慷慨仁侠,豪气干云(其实他的侠气最重,由于从小生长于冰火岛,不知人世险恶,不会重视自己利益,因而能奋不顾身地助人),但不免也有缺点,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张无忌的一生却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张无忌一生只重视别人的好处,宽恕(甚至根本忘了)别人的缺点,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张无忌不是好领袖,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和张翠山之间、谢逊和张无忌之间父子般的挚爱。

一九七七·三月(作品后记)

张无忌的性恪之中,似乎少了一些英雄豪杰之气,但他于这个“侠”字,却发挥得很充分。“侠”是并非为了追求自己(包括自己国家、自己团体、自己亲友)的利益而去做义所当为的事,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士是不顾一切(不顾自己的生命、利益、名誉)、不接受任何代价而去追求正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却坚持拒绝美丽的京娘委身,因为他觉得如果他接受了,他的义举便有了代价,就不是高尚的侠义行为。西方社会中较少这种价值观念,西方人常觉上帝(或教会)吩咐这样做,便去做了,中国人的观念是,自己良心觉得应当这样做,便去做了,未必是求来生较好,未必是为了免得在地狱中受苦。武侠小说的最高原则,是宣扬侠义精神。英雄往往是为自己而做,侠士却通常是为别人而做,有了代价,便少了侠气。张无忌甘受灭绝师太三掌,在光明顶上奋身而挡六大派,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觉得“应该做”,所以他决不会去和朱元璋争做皇帝。

二○○三·七月(作品后记)

“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觉得应该做”,这样的话,赫连光光以为不仅仅是对张无忌的评论了,简直就是金庸对自己行事原则和侠气的诠释。

金庸笔下哪一个人物最像他本人?


二、融化贯通:

金庸和张无忌的一大共同点都是“融化贯通”:

张无忌集乾坤大挪移、龙爪手、七伤拳、太极拳等众多绝学于一身。

金庸集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及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


金庸笔下哪一个人物最像他本人?


三、感情归属:

张无忌最后的结局是带着赵敏归隐。

金庸最后也是携自己的第三任夫人过起了隐逸的生活。

在感情的走向和选择上,张无忌和金庸也如出一辙。


金庸笔下哪一个人物最像他本人?


四、成长类似:

张无忌早年可谓受尽了折磨。从小在地理环境恶劣的冰火岛长大,长大后还总是差点就被整死。

金庸早年也算是命运多舛,翻开这位盖世侠客的年表,早年很是不顺,因为画讽刺漫画被学校开除过,想当外交官的理想也没有实现。直到成为专栏作家开始,命运才有了转机,直到创办《明报》之后,才开始蒸蒸日上。

五、情怀共融

张无忌对赵敏说"倘若大家不杀人,和和气气、亲亲爱爱的都做朋友,岂不是好?我不想报仇杀人,也盼别人也不要杀人害人。”

金庸的情怀其实也是“以和为贵”,这不仅仅是在张无忌身上有所表现,在很多其他作品中都有表现,如《射雕》中丘处机劝成吉思汗“不杀”,其实也是“和气”所至。

综合以上种种,赫连光光认为,在金庸创造的所有武侠人物当中,最像他本人的就是张无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无忌就是金庸的一个化身。

金学浩瀚,本人也只是一家之言,权做抛砖引玉,还望方家不要见笑。也请说出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