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到底幫了我們什麼?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不少人工智能防疫應用湧現。線下行動的困難,使得線上應用開花。防控疫情至今,在醫療手術、診治、體溫檢測、配送、消毒殺菌等眾多場景中,我們看到機器人有效的代替相關人員進行作業,從而減少或降低了很多不必要的風險,此類投身一線的服務機器人尤為引人注目,人們對機器人的應用認知有了進一步提升。而如今,面對企業復工復產的迫切需求,如何應對用工荒,如何把生產效率提高上來,生產製造自動化、智能化無疑將提上日程,工業機器人、高度自動化生產線的需求被加速激發。


新型機器人如何變成“防疫武器”


當我們討論機器人時,它們究竟是如何在防疫工作中發揮作用的?目前看來,主要有四個作用:

1.輔助醫療

根據英國《衛報》報道,美國在治療本國首例新型肺炎患者時,就採用了配備了攝像頭、麥克風和聽診器等設備的智能機器人,醫生在隔離窗外操作機器人,就能完成絕大多數診療措施。

而在武漢同濟醫院、上海第六人民醫院中,也有醫護機器人、送藥服務機器人等,協助承擔起了看護消毒、測量體溫、清潔送藥等工作。同時近來也有協作機器人現身醫院對病人進行保健按摩等服務型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協助機器人進行檢查、施藥,無需進入隔離病房,能夠更好地減少被傳染的風險。而這次防疫工作對人際交流的嚴苛限制,也讓利用智能機器參與相關工作的“硬核”操作,獲得了不少出鏡率和關注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AI防疫主要應用在防疫追蹤統計、人員健康檢測、物資平臺、醫生診斷輔助和各類功能型機器人等方面。

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到底幫了我們什麼?

2.公共消毒

由於病毒的傳染性,“無接觸”成為醫療一線的嚴格操作要求。而在居民生活區,“無接觸”不僅僅是抗疫要求,更是民生需求中最迫切的一環。提供“無接觸”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大展身手,滿足“無接觸”需求的生意火起來。

在公共區域,一些智能洗地、消毒的機器人也加入了防疫大軍,在機場、火車站等地區,通過自動駕駛完成消毒清潔作業,避免人群密集場所的聚集和接觸。前不久上海移動就推出了一款5G-Cloud Cleaning消毒清掃機器人,通過自動設定區域,代替人工在區域內進行消毒和清潔。

3.日常服務。

另外,在一些定點隔離區域,智能機器人也取代服務人員,擔當起了為隔離人群送餐、送物的重任。由於無人車在戰“疫”中的出色表現,無人駕駛概念近期再度走紅。在二級市場,尤其在工信部等11個部委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隨後,無人駕駛、車聯網板塊表現活躍,19只概念股於2月25日應聲漲停。

當然,我們也看到添加了語音模塊和紅外線成像熱鏡頭的無人機,在阻止人員聚集、避免一線人員實地監督、預防二次傳染等,起到了前所未見、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眾所周知,中國的低空飛行器有著十分嚴格的管制政策,疫情結束後伴隨著城市人流量的回升,使用無人機執勤的頻率恐怕會不可避免地回落。

但人形服務機器人不同,防疫事件不僅給了機器人產業一個絕佳的練兵機會,同時也讓大眾得以真情實感地近距離習慣與機器人交互。更關鍵的是,此次疫情之後,機器人將作為關鍵時刻維護人身健康安全的“常規軍”登堂入室。

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到底幫了我們什麼?

4.復工和生產

受疫情限制,工人不能如期復工,在使用工人最多和採用傳統生產、管理手段比較多的企業中,生產經營受到極大影響,企業生產力大大下降,更有甚者因此面臨破產倒閉。

這也使得機器人在生產工廠、配送物流、餐飲零售、安防巡邏、醫療康復等領域應用呈現增長。而同時,這些領域應用需求將拉動工業機器人個別細分領域發展,如3C行業中的智能穿戴、半導體等細分領域,醫藥領域自動化暴增需求將加大對包裝、分揀等相關領域機器人的需求,工業機器人將迎市場應用新的爆發期。

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到底幫了我們什麼?

我國首部機器人產業藍皮書《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在線上發佈後,其主編石勝君先生接受採訪時也談到,疫情過後,更多行業也將加速推向“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製造技術不僅能提高企業工廠的生產效率,更能大大降低用工風險。這也是我國強力深入推行《中國製造2025》戰略部署的重要原因,製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與其說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業的發展,不如說其發展是必然,是大勢所趨。而疫情給我們帶來更深刻的思考是,推動我國製造業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加大力度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業和技術已是刻不容緩。


機器人的前因與未來


我們知道,自從2014年以來,機器人行業就浪潮洶湧,一大批創業公司都投身其中,服務型機器人尤其火熱,帶有屏幕、能夠移動的機器人陸續出現,並被引入到商場迎賓、銀行接待、家庭互動、餐廳營業等消費場景中。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國產機器人結構持續調整,逐漸走向成熟,國產工業機器人佔比在3C電子製造、汽車製造、金屬加工三大領域均有所提升。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佈的《全球機器人2019》報告顯示,隨著應用行業不斷擴大,我國自主品牌的機器人現已涉及國民經濟47個行業大類和126個行業種類,“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汽車行業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行業”。

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到底幫了我們什麼?

在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行業汽車行業,對於汽車行業的前景,世界銀行發佈最新數據值得關注:2019年全球20個主要國家千人汽車擁有量數據,其中,美國排名第一位,千人汽車擁有量達837輛;歐盟國家和日本都在500至600輛;而中國每1000人擁車量僅為173輛,由此看來隨著人均GDP的提高,我國汽車保有量成倍增長空間是存在的。這其中,既有能包含處理複雜數據、提升整個運算效率的高精尖機器人;也有能夠幫助勞動密集型企業降本增效、平均節省20%勞動力成本的機器人。據其報告預測,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將達到93.5億美元,疫情使得工廠內的機器換人也必然成為主流趨勢

機器人密度(每萬名製造業員工所擁有的機器人數量)是衡量國家制造業自動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但《全球機器人2019》報告也顯示,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平均密度為99臺,新加坡達到831臺,全球最高;其次是韓國774臺;德國是338臺,日本是327臺,美國是217臺。而中國是140臺,儘管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但與其它國家仍相較甚遠,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有著巨大增長空間,我國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產業前景十分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