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红楼梦》妙玉,悲剧命运背后的人生思考

妙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但她父母早亡,三岁出家,自小由极精演先天神数的师父带在身边养大,带发修行 。

沧浪之水——《红楼梦》妙玉,悲剧命运背后的人生思考

​后来,贾府起造大观园,预备元春省亲。王夫人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而请她进贾府,入住栊翠庵。

妙玉一生在佛院庵堂度过,可她尘心未尽,自从进了贾府,与有“半师之分”的邢岫烟情谊更深,对宝玉暗生情愫。

曹雪芹对妙玉下的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而这些,正是妙玉悲剧命运的所在。

沧浪之水——《红楼梦》妙玉,悲剧命运背后的人生思考

01 沉湎过往,不能面对现实的自我幻灭

诚然,妙玉出身大家世族,长于颇有修为的高人门下,天赋聪慧,资质不凡,精于茶道,深谙音律,自有其睥睨一切的资本,因此得到了"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赞誉。

但是,且看红楼诸人对妙玉的评价——

王夫人: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傲些。

贾宝玉: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沧浪之水——《红楼梦》妙玉,悲剧命运背后的人生思考

​邢岫烟: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李纨: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惜春: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就有一个“粮食与蔬菜”和“诗和远方”的关系问题。妙玉面对的现实是寄人篱下,命运若蓬若萍,可她却却不能正视现实,一味活在自我打造的幻境之中,沉湎于过往而无法自拔,无疑是一种自我欺骗罢了,其结果能如意吗?

沧浪之水——《红楼梦》妙玉,悲剧命运背后的人生思考

骄傲是有代价的,正所谓“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良木摧于刀斧,朽木得以延年”。

试看才高天下、志存高远的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也不得不顺势而为,开荒种田,因此而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人生总是充满变数的,痛苦与失意总会不期而遇,这时候,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走出不愉快的往事,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走出过去,走进新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沧浪之水——《红楼梦》妙玉,悲剧命运背后的人生思考

​02 槛内槛外两不容的尴尬处境

古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意为人生无常、终须一死。妙玉自号"槛外人",自勉蹈于铁槛之外,超越生死,超出名利场。妙玉又赞"文是庄子的好",故自号"畸人",其要义在于特立独行,纯真无伪,通天道,远尘俗。

然而现实呢?

判词中"不洁不空"就是妙玉的真实写照——既已经古佛青灯,却又取中宝玉是个有知识有悟性的,芳心暗许;既已平视众生,却又在无形之中将人列为三六九等,青白有别;既已自诩“槛外”,却又挥别蟠香寺而入住栊翠庵,云空未空。

宝玉生日,宝玉看到就妙玉“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拜帖后,也自嘲为“槛内人”。其实妙玉既非“槛外人”,也非“槛内人”,她更像是一个迷失了自我而茫然不知所措的“迷途人”,在苍茫人生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向何方。

沧浪之水——《红楼梦》妙玉,悲剧命运背后的人生思考

​任何人都不是游离于这个社会之外的,在其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则是至关重要的。“认识你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放低姿态,方能活出寻常的好。只有坚持认清自己,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像螺丝钉一样深入下去,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03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

沧浪之水——《红楼梦》妙玉,悲剧命运背后的人生思考

​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就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警醒世人。

小说里,贾宝玉荒诞人生,对自己、对家族不负责任;贾雨村醉心官场而迷失自我;探春消极避世而遁入空门;林黛玉自我封闭而伤春悲秋......曹雪芹也许是想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历程,提醒读者思考,面对这个操蛋的世界,何以自处才是正道呢?

美国推销大师乔吉拉德说过:我要微笑着面对整个世界,当我微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对我笑。

沧浪之水——《红楼梦》妙玉,悲剧命运背后的人生思考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生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司马迁在《史记》中,借渔夫之口告诉世人:根据世道决定进退,超脱世俗豁然面对才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