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文化的描述是什麼?

吳力鎧


什麼是文化,如何描述文化,就如什麼是男人女人,如何描述男女一樣,既老生常談,又難辨真偽。

我以為,談文化是個必需和文明一起評說的問題,否則就會“雞同鴨講”或“對牛彈琴”。

我歷來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和社會現象,文化無所謂好壞,只有文明才具有普世價值。

德國學者伊里亞斯在《文明的進程》這本書中提出:

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西,它時時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沒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民族差異性逐漸減少的那些東西,表現著人類的普遍的行為和成就。

換言之,文化使各民族不一樣,文明使各民族趨同。

伊里亞斯還指出:

文化是一種不必特意傳授,由於耳濡目染就會獲得的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而文明則常常是一種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東西......文化是讓你隨心所欲表現自己的特色的,但文明是給你某些限制和規則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規則中,守護好獨特的文化和傳統。

眾所周知,從晚清以來直到現在,關於吾國文化的討論非常之多,從林則徐、魏源“睜開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乃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化熱”,人們一直對什麼是文化爭論不休,相關解釋有幾百種。

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又如何來描述中國文化?

仔細考察,中國文化有幾種典型的特質:

一、現在世界幾乎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上都消失了,只有中國的漢字依然保存著大量的最原始的象形性,例如:日月木水火口手等等,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所看到的事物。象形不夠,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文字上,加上一些標誌性的符號,例如在刀口上加一點就是“刃”,牛被關在圈裡就是“牢”。會意還不夠,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例如江河松柏等等。

吾國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歷史沒有中斷延續至今,還影響了東亞地區,形成所謂的“漢字文化圈”。

二、中國人特別注重“家、家族、家國”觀念,並在這一社會現象中產生了儒家學說。中國的家、家族把親疏遠近的關係界定的十分清楚,由此涉及到中國的倫理原則和等級秩序。簡單說來,一個是“內外有別”,一個是“上下有序”。把家庭、家族放大就是國家,所謂家國情懷。西方人沒有家的觀念,而中國人的觀念裡,家就是縮小的國,國就是放大的家。

現在講文化自信自有其的合理性,但盲目自信中國文化,貶低別的民族文化,其實是似是而非的。

三、中國文化裡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即“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家治身”。宋、清幾個皇帝如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都講過這類話,他們推崇儒家管社會,佛教管精神修養,道家管身體修煉,三教合一似乎很和諧。

但是佛教道教都沒有絕對的神聖性,只有儒家在漢武帝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一統天下幾千年,所以中國不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

四、古代中國人缺乏科學知識,把宇宙想象成為天圓地方,即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猶如一個棋盤,自以為天的中心在北極,地的中心在中國洛陽,所謂“洛者,天之中也”,洛陽是大地的中心,故稱為“中國”。這是因為天下觀念形成的時候,大概是東周時期,那時王都在洛陽,就以洛陽為中心。

古人認為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越高,越在大地邊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這就產生了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形成了“華夷觀念”。

人們以為只有中國人是文明人,其他的都是野蠻人。也正因為如此,幾千年閉關鎖國以上朝天國自居不思進取。

由此可見什麼是中國文化。

對什麼是文化作這樣的簡略描述,也可使人從紛繁複雜的頭緒中,窺一斑而知全豹。


白話石說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沒有人類行為,就沒有文化。

譬如,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範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

文化指一種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著某種文明,但是沒有文化並不意味著“野蠻”。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不同條件為依據的。從廣義上說,人類的文化是指人類總的生存方式(或模式),包括了人類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一切表現,也包括了其中好的和不好的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吸收了道家(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傳說、神話、武術、象棋、曲藝、舞蹈、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農曆、工藝、美術、風俗、周易、八卦、節氣、茶藝等表現形式。譬如,《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因此,中國的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應得到保護和弘揚。


山會長


什麼是文化?這個題目,早已成了老生常談,然而它的意義卻因人而異。

對活在當今的一般人而言,所謂文化不過是“高等消費”的代名詞,它不見得屬於物質上的享受,但和買一雙名牌皮鞋差不多,穿起來走在街上很體面,甚至表現一個人的生活品味和所屬的社會階層。多年前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Bourdieu)寫過一本書,名叫“Distinctions”(“差別”),英文和法文的原意皆有等級高下的含義,簡而言之,就是品味的區分,並以此來界定新興的階級。中國近年來流行的新名詞“小資”指的也是一個新興的都市群體和其消費品味。據說拙作《上海摩登》也被列為“小資”讀物之一,令我在榮幸之餘頗感啼笑皆非。

於是我禁不住想到文化和生活的問題,覺得必須把文化徹底重新定義。

這個新定義其實並不新,如果我們回想“現代化”以前的世界,就會發現:無論在中國或是西方,文化都是一種經由人的心智和創造而產生的成果,孔子以文化作為思想和行為上的準則,西方的啟蒙主義更將文化視為推動民族國家建設的動力和工具。

可惜的是,這個力量和工具被誤用了,變成了意識形態的一環,用來統治人民,這又和馬克思理論中所謂的“上層結構”不完全相同。上面提到的鮑曼在另一本書(Culturein a Liquid ModernWorld)中說道:在西方,“文化”原來的意義是“耕耘”,它的教育含義是和儒家相通的都假設一群少數的有知識的人來教育大多數無知的人。二者有一個協定:前者自願把後者提升到一個經過改進的新價值秩序中,這個雙方共識的基礎就是新成立的民族國家,二者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和公民。民國時代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最經典的例子。

然而在今日的“後現代”社會,這種知識精英主義早已受人非議,當今商品掛帥的文化早已雅俗不分,大家都在消費,品味由商品的價格而定,而價格則靠廣告炒作,於是文化成了一種奢侈品。

我提倡迴歸文化原來的意義,倒不是為了復古,更不贊成把文化視為意識形態。我覺得應該把文化的意義迴歸到個人日常生活的領域,它雖然免不了帶有消費的功能,但絕不止於此。消費式的文化是不能積累和持久的,它瞬間即逝,而我心目中的文化恰好相反,是逐漸吸收,積少成多的,但更需要消化(它和消費只有一字之差!)如何吸收和消化,則需要個人的努力,培養興趣必不可少。我最近寫的文章都是出自我個人多年來培養的興趣——往往是專業以外的興趣。


尼古拉斯憶心


《教育的信念與追求》、《教育公平論》、《中部教育論》、《樂為教育鼓與呼——周洪宇教授訪談錄》、《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陶行知與中國現代文化》、《怎樣做人大代表》、《怎樣寫人大議案》等,主編或參與主編《陶行知研究在海外》、《陶行知教育學說》、《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史》、《千年夢想圓於建國百年——小康社會與教育新使命》、《教育大變革——全體·全面·全程的陽光教育》、《陽光教育對話錄》、《陽光教育實踐行》等。


創業用思想點亮人生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描述是什麼?這是一個既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文化?也許你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歷、文憑和職稱,或是文章、歌詞詩賦或著作等。不錯,這些都與文化有一定的關係或聯繫,因為學歷和文憑代表著一個人接受教育的深度與程度,而職稱、文章或者著作又代表著一個人在某種文化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或者是社會對其工作能力的一種認可,這種成就、這種認可是與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可是,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最多算是與文化有那麼一點聯繫的關鍵詞。因為按照常人的思維模式,只有讀過幾年書,受過一定的正規教育,取得一定文憑或職稱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我們說,此文化絕非彼文化,而文化水平不等於文化,文化水平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文化。這裡所說文化不是學問,不是知識。這裡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人對待社會、對待人生的認知與態度,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教授一樣會幹出沒有文化的事來,而一個大字不識的鄉間婦女她的一舉一動往往會透出文化氣息。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文化呢?臺灣作家龍應臺對文化有過這樣的描述:文化,他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她的一顰一笑,她的整體氣質。文化其實是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上。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才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才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才有永續的智能。而品位、道德、智能,則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文化是流淌在每個人血液裡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文化是一種休閒方式,有的地方喜歡泡茶館,有的地方喜歡逛廟會,有的地方喜歡唱戲;文化是吃出來的,正是我們常說的飲食文化,有的地方喜歡吃大米,有的地方喜歡吃白麵,有的地方喜歡吃魚,有的地方喜歡吃肉,有的地方喜歡吃酸甜,有的地方喜歡吃辛辣;文化是玩出來的,文化是一種遊戲比如象棋、圍棋、撲克、麻將等,文化是留下來的,文化也是傳承下來的,文化也是一種習俗,比如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蒿,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清明節祭祖掃墓插楊柳,過大年貼對聯、放鞭炮等等。

文化是一種堅守。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就是文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文化。當今社會都在為某些世俗的利益趨之若鶩、前赴後繼、勇往直前時,總有一些人為了心中的夢想和目標孜孜不倦以求;當大多數人都心情浮躁,這山望著那山高唯恐落後於時代之時,總有一些人為了追求自己心靈的自由不受外界干擾,不為世風所動,依然在那裡默默地堅守著,這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種傳承。如果我們把北京的衚衕都改成長安街、廣場或商場,如果我們把京劇、越劇、豫劇、崑曲、黃梅戲等,都改成流行歌曲,這就不叫文化,而是對文化的褻瀆和破壞!

文化是一種尊重。人在相處或交流中,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尊重你說話和發表意見或見解的權力。文化是一種尊嚴,見到比自己級別高的領導或上級絕不卑躬屈漆,阿諛奉承;文化是一種包容和愛心,看到那些手提工具箱肩抗行李在城市找工作的農民工,絕不說他們影響了城市的形象,而是儘可能為他們提供幫助。

文化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先進與落後之別。先進文化是一個社會綜合素質的體現,是一個民族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南五天台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描述是什麼?這是一個既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文化?也許你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歷、文憑和職稱,或是文章、歌詞詩賦或著作等。不錯,這些都與文化有一定的關係或聯繫,因為學歷和文憑代表著一個人接受教育的深度與程度,而職稱、文章或者著作又代表著一個人在某種文化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或者是社會對其工作能力的一種認可,這種成就、這種認可是與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可是,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最多算是與文化有那麼一點聯繫的關鍵詞。因為按照常人的思維模式,只有讀過幾年書,受過一定的正規教育,取得一定文憑或職稱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我們說,此文化絕非彼文化,而文化水平不等於文化,文化水平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文化。這裡所說文化不是學問,不是知識。這裡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人對待社會、對待人生的認知與態度,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教授一樣會幹出沒有文化的事來,而一個大字不識的鄉間婦女她的一舉一動往往會透出文化氣息。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文化呢?臺灣作家龍應臺對文化有過這樣的描述:文化,他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她的一顰一笑,她的整體氣質。文化其實是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上。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才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才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才有永續的智能。而品位、道德、智能,則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文化是流淌在每個人血液裡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文化是一種休閒方式,有的地方喜歡泡茶館,有的地方喜歡逛廟會,有的地方喜歡唱戲;文化是吃出來的,正是我們常說的飲食文化,有的地方喜歡吃大米,有的地方喜歡吃白麵,有的地方喜歡吃魚,有的地方喜歡吃肉,有的地方喜歡吃酸甜,有的地方喜歡吃辛辣;文化是玩出來的,文化是一種遊戲比如象棋、圍棋、撲克、麻將等,文化是留下來的,文化也是傳承下來的,文化也是一種習俗,比如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蒿,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清明節祭祖掃墓插楊柳,過大年貼對聯、放鞭炮等等。

文化是一種堅守。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就是文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文化。當今社會都在為某些世俗的利益趨之若鶩、前赴後繼、勇往直前時,總有一些人為了心中的夢想和目標孜孜不倦以求;當大多數人都心情浮躁,這山望著那山高唯恐落後於時代之時,總有一些人為了追求自己心靈的自由不受外界干擾,不為世風所動,依然在那裡默默地堅守著,這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種傳承。如果我們把北京的衚衕都改成長安街、廣場或商場,如果我們把京劇、越劇、豫劇、崑曲、黃梅戲等,都改成流行歌曲,這就不叫文化,而是對文化的褻瀆和破壞!

文化是一種尊重。人在相處或交流中,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尊重你說話和發表意見或見解的權力。文化是一種尊嚴,見到比自己級別高的領導或上級絕不卑躬屈漆,阿諛奉承;文化是一種包容和愛心,看到那些手提工具箱肩抗行李在城市找工作的農民工,絕不說他們影響了城市的形象,而是儘可能為他們提供幫助。

文化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先進與落後之別。先進文化是一個社會綜合素質的體現,是一個民族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冬日暖陽124086398


文化是人類對事物的認知用文字記載下來,供人們教育學習的產物。文化按事物門類的不同分有不同的學科。如文學、哲學、科學等,這些都屬於文化範疇。

文化的描述是對一個人所掌握文化知識的多少來下定論。比如一個人看這這不懂,問那那不知道,說明這個人沒讀什麼書,別人就會說他沒文化。反之,如果一個人說這他也懂,問那他都知道。說明這個人讀的書比較多,別人自然會說他的文化程度高。人的素質高低取決於文化修養的程度。

受個人文化水平所限,只有妄談至此。如若認為是在亂彈琴,還望不吝賜教。


吾本龍夫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描述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國家、家庭、個人素養文明的象徵,文化的描述就如我們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樣: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文化發展的路上——國家、社會、個人都有責任弘揚文化!振興祖國!文化是文明的象徵!文化是國民富強的根基!弘揚國色文化.興我華夏繁榮!











精典的人生


“文化”就是在特定的領域內,有著約定俗成的統一理念形式,而又不同於其他每個領域,但是從長期發展來看,它們又是同根同源。從一定程度上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是這一個民族的信仰,已經深入了民族的骨子裡了。這就是我簡短的認為,如果想深入瞭解其本質及發展,可以查看我前幾天發表的《文化的本質》。


瓶泉散人


關於文化的定義內函林林總總,我比較認同著名作家梁曉聲關於文化內函的解析:他說;文化可用回句話概括: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力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