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知乎好问题: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文|知网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学生状态的心态,与工作状态的心态,是否有着本质的区别,又有那些区别呢?


知友:王盐(19000+ 赞同)


有个中国人去美国旅行,恰巧遇到当地恐怖袭击。


枪响后,美国人立刻卧倒,快速寻找掩体。


中国人以为汽车爆胎四处张望,然后就被打死了。


消息传到国内,大家都为他感到难过,有个人说这就是没有「美国思维」的下场。


你认为这个人说的对吗?


在这个问题下,我看到太多的答案都是在借题发挥,把自己当年在象牙塔中的不成熟通通归结于「学生思维」。


一篇篇答案看过去,颇有种「学生 = 傻逼」的即视感……


这在我看来,不但偏颇,更容易产生严重的误导。


首先「学生思维」这个概念就很难被定义,众多答案把自己青春期、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幼稚思想都纳入「学生思维」中,这种行为本身不就是非理性、没有逻辑的表现吗?


如果说「学生思维」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方式,那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和三本院校天天打游戏挂科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会是一样的吗?哪种算是学生思维呢?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中国人被打死说明了什么?他比美国人笨吗?当然不了。他只是长期生活在中国,完全不需要对枪击这么敏感。如果这位中国人在美国生活多年,他也会自然的掌握如何应对枪击。


很多时候你不会,不是因为你笨、不上进,而是你不需要。


学校与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环境,拿社会环境的判断标准,去评价学校环境下的某种行为,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例如高票答案提到的观点:


「学生思维」和「职人思维」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对于有效人脉的理解。


一个学生要人脉有什么用?有那闲工夫不如多读书考个好学校来的实在。


所谓「学生思维」与否,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在不同的环境下自然会有适应环境的不同策略。


优秀的思维方式其底层逻辑只有一种——寻找当前环境下的最优解,并严格执行。


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还在上学,千万不要被这些内容影响心态。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年轻时,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一下子被灌输太多信息,反而容易产生迷茫,进一步开始自我怀疑。


对年轻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自我怀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开始怀疑人生、患得患失、自我纠结时,会引发痛苦与内耗,便没有心力去好好学习了。


你觉得很厉害的作者,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深度训练上,在年轻时不专心训练自己,以后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虽然很多人在步入社会后,都会感叹有些道理明白的太晚,但如果没有学生时代坚实的基础,这些人可能比现在过的更差。


很多所谓的「人生经验」、「职场道理」并不一定适合你。例如去私企上班,就用不到政府、国企环境中为人处世的经验,生搬硬套反而对你有害。


过早去模仿那些教条式的道理,这和我们唾弃的填鸭式教育又有什么区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白白浪费脑细胞去想这些,徒增烦恼对生活又毫无帮助。


学生时代大家都知道,把公式学透,融会贯通自然可以举一反三,完全不需要靠题海战术来虐待自己,等你毕业后走进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


社会上大多数人其成长靠经验驱动,做过的事情可以做的很好,但你要问原理是什么,他并不懂,一旦脱离熟悉的环境,没办法利用过往经验,就不知道怎么办——这题他以前没做过啊。


人生有无数种答案,每个人情况都不相同,别人分享的经验那么多,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哪些适合你,哪些不适合你,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有能力去思考、总结出属于你自己的答案,这远比听其他人讲道理更为重要。


并不是说其他作者的答案没有价值,而是你得明白这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学生思维」,做个好学生,本身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好好学习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是极其珍贵的品质,就算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中专心学习的人,不管他身处哪里,做什么工作,都绝不会是底层。


工作中带新人,我特别喜欢勤奋好学的孩子,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那种成就感是金钱无法替代的。不懂没关系,我教你,认真学,学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做。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神,解开难题时的欢呼雀跃,我都无比羡慕他们,那种对学习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希望,充满活力的样子,真的太美好了。


这种青涩、真挚、朝气蓬勃的状态,远比那些「社会」、「油腻」、「世故」的年轻人要好上太多。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信息的冲击,这些信息中 90% 都是毫无营养的垃圾,反倒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当下显得更加可贵。


今天这个明星婚内出轨,明天那个老板破产跑路,这一切和你有关系吗?


刷手机收藏那么多「干货」,你现在还能记起来多少?


看着直播短视频里漂亮可爱的小哥哥小姐姐,多么赏心悦目,可关掉直播,这些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我们习惯用鸡汤、段子、搞笑视频、电子游戏去麻痹自己,借此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人非圣贤,这样做情有可原。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逃避无法解决问题,越是逃避,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解决起来就越痛苦。


做个好学生,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年轻的你,最重要的使命。


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


知友:Yiqin Fu(2700+ 赞同)


对每个学生来说,90 分都比 70 分要好。这是学生时代特有的优劣排名——维度单一(「单一」在这里是中性词),且所有人的偏好都一样(「一样」在这里是中性词)。


毕业后,你要选择的是几十个维度上都不同的职业、几十个维度上都不同的生活状态。且不再有一个「客观」、「个体之间完全相同」的标准来帮你做决定,不会有 「2017 年教育部权威发布的人生选择排名」来告诉你做什么最好。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误以为未来人生道路有一个「最完美设定」。我以为就像「考试要考 100 分」、「上学要上清北复交一样」,有某个职业规划、某种生活方式是我应该尽力去追求的。在念了所谓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以后,这种想法更甚。


但「高盛谷歌麦肯锡」、「冰岛南极奥地利」、「半马冥想普拉提」根本就不是考试里的满分答案。


离开学校后做的选择,是没有客观优劣的,只有你自己通过试错来了解自己,给各项评估因素加权,才能找到对你来说最接近正确的答案。


就拿职业选择来说,如果你只在乎「公司名气」或「五年内收入」,那么选择起来非常简单,这和学校里有人问你是要考 90 分还是 70 分一样,很明显要选 90 分。


但如果你贪心一点,在乎的指标多一点,事情就复杂了。


很可能让你有成就感的工作工资不高,工资高的时间不自由,时间自由的没有挑战性,有挑战性的所在城市太远,近一点的长期前景又不好,长期发展好的你恰巧又和老板性格不对盘。


这时候该如何取舍完全看个人偏好。我后悔没有更早开始了解自己,没有更早弄明白上述这些指标对自己来说哪个更重要。


毕业后除了做选择更困难,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也更容易不安。在学校我们都习惯了单一维度的比较——谁排名高、谁排名低一目了然,我们考好的时候开心,考差的时候难过、想着下次努力。


但离开学校后,「维度」多了,单看每个维度,肯定都有人「过得比你好」。你打开朋友圈,有每天和首富谈笑风生的,有工作项目改变几百万人生活的,有每个月去不同海岛度假的,有孩子或者猫特别可爱的,有下班后写小说最后出书拍电影的……


你一旦误以为世界还像学校一样只有一种维度,就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为什么他们过得都比我好?


其实只因为生活是多维度的。你不可能在每个指标上都达到最完美,所以不必在死磕每个指标的「第一名」。大家各过各的生活,最大化各自不同的幸福公式,不存在客观优劣。


同理,我们不能再用「月考排名」的方式评断周围人的选择,因为没有客观优劣。


小时候,总有学长学姐回学校分享经验。我看着他们的简历,心里也是有鄙视链的。例如在纽约伦敦的肯定强于在北上广深港的,在律所的肯定强于在人力咨询的,在阿里的肯定强于在创业公司的,工作了的肯定强于还在读博的……


鄙视链最底端大概就是留学顾问、英语老师和社交媒体编辑了。当时还有几个学姐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坚信男女平等的我都不知道该把她们放在我鄙视链的什么位置。


现在想想,这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以为人生只有唯一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就像 90 分一定优于 70 分一样。


其实,每个选择都有太多维度需要考量,每个人给它们的权重也不同,大家各自最大化各自不同的幸福公式就好。


人的偏好一定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给自己独一无二的幸福公式加权」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们能尽早开始了解自己、满足自己,而不是相信有某种客观存在的「满分人生」,那会过得更安心、少些焦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