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中有位聖人,救人無數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傳

《歪歪侃封神》第 541期

封神演義開篇雲: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子天醜地人寅出,避除獸患有巢賢。燧人取火免鮮食,伏羲畫卦陰陽前。神農治世嘗百草,軒轅禮樂婚姻聯。少昊五帝民物阜,禹王治水洪波蠲。

封神中有位聖人,救人無數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傳

盤古

上古時期,受生存條件的限制,能吃的食物很少,所以人們是見到什麼都敢吃,也不管衛不衛生、有沒有毒,結果許多人都因此飽受疾病的折磨。

有一個部落的首領,看著他的族人餓著肚子生著病,決定要做點兒什麼,於是就採摘野外的花草親自品嚐,嘗過之後告訴族人,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哪些是甜的哪些是苦的。

人們都記住了他的話,但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的首領在品嚐花草時,是遭遇了九死一生的。這位首領是誰,結果不言而喻,他就是神農氏,封神演義中火雲宮三聖之一。

為了尋找更多的食物,神農氏走出部落,到深山老林人跡罕見中去,他嚐出了黍、慄能充飢,就把種子帶回去讓人們播撒種植;他嚐出了三百六十五種可治病的草藥,就寫成《神農本草》給人們治病。

神農氏曾一日嘗七十種毒,人們對此津津樂道贊其為神,可神農氏也是血肉之軀啊,直到有一次,他嘗‘斷腸草’後未尋到解藥中毒而亡。

封神中有位聖人,救人無數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傳

神農

民有疾,未知藥石,神農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書上以療民族,而醫道自此始矣。

所謂神農治世嘗百草,他的事蹟經過口口相傳,百姓紛紛為他建廟禱告祭祀,誠心焚祝,香火不絕,神農氏便成為了真正的神,繼續護佑百姓,並在千年後和伏羲、軒轅合稱為火雲宮三聖

封神大劫之中,已經成聖的神農氏,懷著治世救人之心,曾兩次出手救萬民於危難時刻。一次發生在紂王二十七年,一次發生在紂王三十二年。

紂王二十七年,冀州候蘇護觀天下局勢,已經明白紂王必亡的結局,當下也不管被他送到朝歌的女兒的死活了,決定帶上家小部下投奔西岐、歸降周王而去,然而。

三山五嶽遊說截教仙的申公豹,好不好的多事兒,幫他請來了位幫手,幫手自稱是截教門中我最先的九龍島聲名山煉氣士,呂嶽。呂嶽此來,是帶著周信、楊奇、朱天麟、楊文輝四位弟子一起來的。

封神中有位聖人,救人無數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傳

呂嶽

師徒五人一來,就連傷金吒、木吒、雷震子和龍鬚虎,並以瘟丹散於西岐城,結果就是除了擅八九玄功的楊戩、以及蓮花化身的哪吒沒事外,滿城神仙百姓盡數遭厄,徒喚微息。封神演義原文說:武王命在旦夕、姜子牙死在須臾。

危急時刻,玉鼎真人來到西岐城,並指點楊戩到火雲福地求三聖幫忙。三聖之神農氏,給了楊戩三粒丹說

:“此丹三粒:一粒救武王宮眷,一粒救子牙諸多門人,一粒用水化開,用楊枝細灑西城。凡有此疾者,名為傳染之疫。”

原來,呂嶽師徒散播在西岐城的瘟丹,帶來的是傳染之疫,傳播速度快且危害極大。不過神農氏正才是用藥的祖宗,只用三粒丹便解了瘟丹之危。

在楊戩臨走前,神農氏卻將他喚住讓他等等,自己走到紫芝崖來回尋找,片刻後,扒下一顆草遞給楊戩說:“若凡世間眾生遭此苦厄,先取此草服之,其疾自愈。”

封神中有位聖人,救人無數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傳

楊戩

神農氏不但化解西岐城全城百姓眼下的苦難,還為天下所有百姓的將來考慮,將此名為‘柴胡’的草藥賜下人間,播撒種植,人人得其洪福,流傳至今我們還受其照惠,比如柴胡顆粒是不是很多人都吃過。

紂王三十二年,姜子牙已經登臺拜將,開始主動出擊往朝歌而去。途中經潼關時,也是巧了,潼關守將餘化龍的在截教修道的兒子餘德,剛好回來探望父親。

餘德以五斗毒痘灑到西岐大營,使周軍上下遭毒痘之厄,一時間那是人人發熱,個個不寧,渾身上下長滿顆粒,疼痛不止。事情發生後,又是楊戩到火雲福地來求神農,神農依舊賜下三粒丹:“一粒可救武王;一粒可救子牙;一粒用水化開,只在軍前四處灑過,此毒氣自然消滅。”

解了周軍的燃眉之急,神農想的,卻是後世百姓倘若在遭此痘毒之苦該怎麼辦,所以他依舊是和上次一樣,治療此疾的紫梗黃根八瓣花的升麻拔出,讓楊戩帶到人間:“你往人間,傳與後世,此藥能救痘疹之患也。”

所謂受人之魚不如授人以漁,神農兩次出手救人,除了解決當下問題,還留下治療此種疾病的藥草,傳入人間種植流傳,以防後來再次遇到,所謂醫者仁心,說的就是神農本尊了。

封神中有位聖人,救人無數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傳

餘德

神農氏又稱炎帝,我們是炎黃子孫,數千年後,他的後人再次遇到了生存危機,在這危急關頭,很多人站了出來,他們就像當年的神農氏。

他們和神農氏一樣,忍受著艱難和險阻,遭遇九死一生,從死神手中搶奪無數的族人。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像神農一樣倒下了,但是有更多的‘神農’屹立在死神面前,擋下死神一次又一次的攻擊。

所以,這些敢於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為萬民消災解難的人都是像神農一樣的聖人,我們要傳頌他們的事蹟 ,弘揚他們的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