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中有位圣人,救人无数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传

《歪歪侃封神》第 541期

封神演义开篇云: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燧人取火免鲜食,伏羲画卦阴阳前。神农治世尝百草,轩辕礼乐婚姻联。少昊五帝民物阜,禹王治水洪波蠲。

封神中有位圣人,救人无数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传

盘古

上古时期,受生存条件的限制,能吃的食物很少,所以人们是见到什么都敢吃,也不管卫不卫生、有没有毒,结果许多人都因此饱受疾病的折磨。

有一个部落的首领,看着他的族人饿着肚子生着病,决定要做点儿什么,于是就采摘野外的花草亲自品尝,尝过之后告诉族人,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哪些是甜的哪些是苦的。

人们都记住了他的话,但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首领在品尝花草时,是遭遇了九死一生的。这位首领是谁,结果不言而喻,他就是神农氏,封神演义中火云宫三圣之一。

为了寻找更多的食物,神农氏走出部落,到深山老林人迹罕见中去,他尝出了黍、栗能充饥,就把种子带回去让人们播撒种植;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可治病的草药,就写成《神农本草》给人们治病。

神农氏曾一日尝七十种毒,人们对此津津乐道赞其为神,可神农氏也是血肉之躯啊,直到有一次,他尝‘断肠草’后未寻到解药中毒而亡。

封神中有位圣人,救人无数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传

神农

民有疾,未知药石,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

所谓神农治世尝百草,他的事迹经过口口相传,百姓纷纷为他建庙祷告祭祀,诚心焚祝,香火不绝,神农氏便成为了真正的神,继续护佑百姓,并在千年后和伏羲、轩辕合称为火云宫三圣

封神大劫之中,已经成圣的神农氏,怀着治世救人之心,曾两次出手救万民于危难时刻。一次发生在纣王二十七年,一次发生在纣王三十二年。

纣王二十七年,冀州候苏护观天下局势,已经明白纣王必亡的结局,当下也不管被他送到朝歌的女儿的死活了,决定带上家小部下投奔西岐、归降周王而去,然而。

三山五岳游说截教仙的申公豹,好不好的多事儿,帮他请来了位帮手,帮手自称是截教门中我最先的九龙岛声名山炼气士,吕岳。吕岳此来,是带着周信、杨奇、朱天麟、杨文辉四位弟子一起来的。

封神中有位圣人,救人无数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传

吕岳

师徒五人一来,就连伤金吒、木吒、雷震子和龙须虎,并以瘟丹散于西岐城,结果就是除了擅八九玄功的杨戬、以及莲花化身的哪吒没事外,满城神仙百姓尽数遭厄,徒唤微息。封神演义原文说:武王命在旦夕、姜子牙死在须臾。

危急时刻,玉鼎真人来到西岐城,并指点杨戬到火云福地求三圣帮忙。三圣之神农氏,给了杨戬三粒丹说

:“此丹三粒:一粒救武王宫眷,一粒救子牙诸多门人,一粒用水化开,用杨枝细洒西城。凡有此疾者,名为传染之疫。”

原来,吕岳师徒散播在西岐城的瘟丹,带来的是传染之疫,传播速度快且危害极大。不过神农氏正才是用药的祖宗,只用三粒丹便解了瘟丹之危。

在杨戬临走前,神农氏却将他唤住让他等等,自己走到紫芝崖来回寻找,片刻后,扒下一颗草递给杨戬说:“若凡世间众生遭此苦厄,先取此草服之,其疾自愈。”

封神中有位圣人,救人无数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传

杨戬

神农氏不但化解西岐城全城百姓眼下的苦难,还为天下所有百姓的将来考虑,将此名为‘柴胡’的草药赐下人间,播撒种植,人人得其洪福,流传至今我们还受其照惠,比如柴胡颗粒是不是很多人都吃过。

纣王三十二年,姜子牙已经登台拜将,开始主动出击往朝歌而去。途中经潼关时,也是巧了,潼关守将余化龙的在截教修道的儿子余德,刚好回来探望父亲。

余德以五斗毒痘洒到西岐大营,使周军上下遭毒痘之厄,一时间那是人人发热,个个不宁,浑身上下长满颗粒,疼痛不止。事情发生后,又是杨戬到火云福地来求神农,神农依旧赐下三粒丹:“一粒可救武王;一粒可救子牙;一粒用水化开,只在军前四处洒过,此毒气自然消灭。”

解了周军的燃眉之急,神农想的,却是后世百姓倘若在遭此痘毒之苦该怎么办,所以他依旧是和上次一样,治疗此疾的紫梗黄根八瓣花的升麻拔出,让杨戬带到人间:“你往人间,传与后世,此药能救痘疹之患也。”

所谓受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神农两次出手救人,除了解决当下问题,还留下治疗此种疾病的药草,传入人间种植流传,以防后来再次遇到,所谓医者仁心,说的就是神农本尊了。

封神中有位圣人,救人无数流芳千古,美德代代相传

余德

神农氏又称炎帝,我们是炎黄子孙,数千年后,他的后人再次遇到了生存危机,在这危急关头,很多人站了出来,他们就像当年的神农氏。

他们和神农氏一样,忍受着艰难和险阻,遭遇九死一生,从死神手中抢夺无数的族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像神农一样倒下了,但是有更多的‘神农’屹立在死神面前,挡下死神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所以,这些敢于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为万民消灾解难的人都是像神农一样的圣人,我们要传颂他们的事迹 ,弘扬他们的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