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哲學遇見雞湯

有些東西終歸是要相遇的,就像寒冬會遇到早春,白天會邂逅黑夜,哲學會遇見雞湯。 細細想來,冥冥之中,似乎早就註定他們會遇見在這個幸福又不幸的時代。孰能勝出?且看下文。

當哲學遇見雞湯

指向不同 哲學來自遠古,始於驚奇,是人對身世的來源不解,處境迷惑,是由內而外的發問,其本質是形而上的。 雞湯產自當代,用於迷茫,是人對現實的生活失望,尋求慰藉,是由外而內的治療,其特徵是形而下的。 哲學思考的都是一些關於宇宙、存在、理性,心靈之類的“高大上”問題,是教人認識世界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進行“靈魂按摩”,表達終極關懷,能直達內心深處,起到引領與護盾靈魂的作用。 雞湯則側重於“治療”當下各種社會問題給人心理造成的諸多外顯“病變”,或可滿足一時只需,但往往因沒能直達“病灶”,效果不容樂觀。

當哲學遇見雞湯

格局迥異 哲學既可思考生死,分析因果,闡釋矛盾,品味自然,又可思考情感,探討人性,涉足精神,關心教育,屬於“兼濟天下”。 雞湯則永遠只能保持其“和事佬”的身份,專門處理各種情感心理小糾紛,屬於“局部供應”。 很明顯,哲學更像一個時而仰望星空,時而低頭沉思的長者。雞湯則更像一個四處奔波,忙於“滅火”的小青年。 愛因斯坦說:哲學是科學之母。可見,哲學的格局更大,更智慧,叫大智慧。雞湯的格局較小,較聰明,叫小聰明。

當哲學遇見雞湯

濃度不一 就出產地來說,哲學產於“大工廠”,產品更加“精密”。雞湯則產於“小作坊”,作品略顯“單薄”。 哲學著作一般比較龐大,內涵十分豐富,甚至多元,更宜慢慢品味,反覆琢磨,需要高屋建瓴,縱覽全局地思考。即便如此,哲學著作也常常會讓人發出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感嘆。 而雞湯往往是由一個個“手編小故事”、“調製小情調”、“篩選小哲理”合制而成,站在句首,一眼就可以望到段尾,沒什麼濃度可言。 因此,我們隨便從經典哲學著作中拿出幾句,放到碗裡,用開水一衝,就是一碗上好的雞湯。湯者,熱水也。不同的哲學句子,我們或用井水、泉水、雪水,露水燒開衝之,則可得到營養不同、口感不一的各味雞湯。 從這個方面來講,雞湯的烹製者則更像一個“哲學商人”,他們具有哲學智慧,並能不斷地調出各種雞湯,來滿足這個供不應求的市場。

當哲學遇見雞湯

對象有別 一般來說,哲學書籍是由大師所著。他們目光敏銳,才華橫溢,思想深邃,以善思著稱,異於常人。這就使得本來就特殊的思考對象,再經過天才的超級大腦處理,以或辯證,或演繹,或歸納,或類比等等的思維模式,而變得更加遙不可及,沒有了“人情味”。尋常人看到那些艱澀的語彙和飄在雲端的問題,往往都會望而卻步。 相比之下,雞湯則比較親民,它不光“目標”專一,語言通俗,而且篇幅短小,很容易讀完,讀完就有“療效”,更加符合這個“分分鐘滿能量”的時代特徵。 這樣看來,哲學只適合少數人,是上流社會的“精神舞會”。

當哲學遇見雞湯

而雞湯則以它的“廣開善門”聚集了數量龐大的中下層“雞粉”。 其實事實也不盡然,不是閱讀每本哲學著作的時候都像螞蟻站在美洲紅衫 下面。哲學著作中也有不少語言平易近人的作品,它們或犀利,或幽默,或委婉,有的美而不妖,有的肥而不膩,異常甘美。其中之上乘者,當數語言最質樸平淡的哲人佳作,觀其作品,多給人質樸如木,平淡如水之感。但總是於平淡中見瑰奇,於質樸間透真理,妙極!《道德》雲:致虛極,守靜篤。盡觀近代文學大師,其語言莫不如是,讀他們的作品,才能真正體會到“作品即人品”的真諦。看來他們都已返璞歸真,復歸於嬰兒矣。可要品味這樣的大美,非得有一定的積澱不可,這裡,也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欣賞水平之高低。

當哲學遇見雞湯

效果各異 好的哲學著作都是人類的精神大山,是大師生命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另一種形態,經歷了世人和歲月的考驗,是不可多的精神至寶。要是能循序漸進地長期浸染,思想定會越來越豐滿,達到人生的至高境界,享受人間極樂。 一個人偶爾喝喝雞湯其實也沒什麼,倘若你一直喝它,那就比較可惜,會一直囿於一個很小、很窄的空間,始終不得見它之外的廣闊世界。最後的最後,難免會造成“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尷尬,或者在墓碑上鐫下這樣的悲哀:我常飲雞湯,生命的每一個日子都是滿的,生命卻是空的,頭腦也一直是滿的,可心靈卻是空的。 雞湯作為哲學一個極小極小的分支,你不妨攀它而上,順藤摸瓜,尋覓哲學,去感受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當哲學遇見雞湯

顯然,雞湯的存在並沒有什麼好惡對錯,它是一個特殊時代特殊地域的特殊產物,它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深層原因,也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它終歸只是人們思想進化的一個階段標誌,其閱者人數,也是衡量社會進步、民族文明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後於哲學而生,理應也先於哲學而亡,如若不然,定是一種異象。

當哲學遇見雞湯

如若不然,定是一種異象。 還在喝雞湯的人啊,你慢慢來,下個轉角,哲學與你不見不散。(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