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京劇傳承下去?

作者:滕菲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70846/answer/2092771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如何讓京劇傳承下去?

看戲好些年了,有點想法得說說。

京劇的現狀就是僧雖然不算太多,但粥實在是太少。

說句不好聽點的,網絡時代就是贏者通吃的時代,以前你在村口說相聲,說得不好,還有人聽;現在全國都知道郭德綱說得好,大家都去看他的視頻了,村口那個就沒人聽。這就是贏者通吃。

但所幸網絡時代也是選擇多元化的時代。雖然贏者通吃,但“贏”的方式有很多,郭德綱的相聲叫說得好,岳雲鵬也是一種說得好,王自健也是一種說得好。

總的來說,就是標準雖然提高了,但標準也多元化了。

正常的市場規律之下,對京劇來說,就該通過觀眾用買票的方式,自主選擇把資源都集中到唱得最好的少數人身上,但他們之間應該是不同風格的,具體到京劇應該是流派不同的,每個流派中肯定通過市場競爭挑出最棒的人。

但這個比較刻板的院團制度和梨園圈子裡的傳承關係根本不是這個邏輯,並不是觀眾決定一切的。

然後他們就弄成現在這樣了。

某次北京京劇院來北京大學弄什麼京劇月還是什麼的,我的一位朋友參與了京劇院對這個活動的策劃,結果那個月貼的戲讓我徹底無語了。


按理來說,面對二十多歲的對傳統文化還算有興趣的年輕學生們,多好的一個推廣機會呀。但就那些戲,真的都不能引起我同學們的興趣。

作為一個年輕人,我知道對從未看過京劇的年輕人,要推薦什麼戲。

第一,要節奏明快的。就是快板和流水比較多的。

第二,最好是對唱。對唱特別是旦角和老生的對唱。

第三,故事要麼熟悉要麼好玩。

這就要說三國戲和有感情糾葛的戲了。

所以武家坡,探母,鎖麟囊之類的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說還要進一步地說,就是要改變觀念。

僧本來就不多,但還可以更少——因為這個事兒就是越來越小眾的。

所幸的是,這個年代可以讓你細分受眾,小眾的事兒也可以做好,小眾做好了,也可以變成大眾。

這就是把粥做多一點。

請看青春版牡丹亭的情況——至少不少人都對崑曲產生了興趣。

陳舊的院團中,有能力的人離開院團,自己開始做工作室,吸引有興趣也有經濟能力的小眾觀眾,再加入新的概念——不是改編什麼現代劇,而是真的結合各種藝術。——對,我說的就是王佩瑜。


這一點除了她做的比較好,還有就是凌珂自己在做吧,創新不多,但推廣和營銷的策略是比較新的,針對的年齡也比較低了。

但這對演員要求很高。

第一是要真的想做點事兒,第二是要有眼界,不貪戀眼前的大鍋飯。

要說不少年輕演員年輕的時候沒有資本,不做這事兒,我可以理解。

四五十歲,明明是很不錯的演員,被困死在體制內了,也不出來做,那就是真的可惜了。

有些非常優秀的演員就是滿足於每年春晚唱一個喜歡京劇的人都不會去聽的什麼百花齊放什麼盛世太平之類的。

陳虻說的對,有些的事兒真的不光是努力不努力的問題,是觀念的問題。

我說的不僅是戲。人不能留戀體制的溫存,一邊說體制束縛你。安全感和創新精神在市場下往往無法並存。這一點也算是我提醒自己。

還有,雖然我非常贊成不喜歡戲的不要強迫他們喜歡這個觀點,但我真的覺得是很多人沒有合適的機會接觸戲。我本人不喜歡猴戲,身段多的戲我也不喜歡,比如三岔口。但是很多人能接觸到的就是三岔口盜仙草之類的摺子。給他們個機會看探母會不會不一樣吶?

我也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