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求之,杀人何妨

钱钟书总结过古今中外诗文中的四种悲剧情境,第一种就是企慕情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求之,杀人何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企慕情境的绝唱。企慕情境的要点是:“看着对岸伸手向往”,可望而不可及,思而不得,求而不得;若得到了,就不是企慕,成了围城了。用李敖的话说就是,结了婚,发现美女原来也便秘,很煞风景。与其看便秘,不如留一份完美遐想在梦里,在隔水相望里寻求诗情画意,在单身狗的世界里自我折磨。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求之,杀人何妨


《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是这么干的。农民工罗纮武返乡爱上了美女万绮雯,可万绮雯是老大的女人,俩人私奔,却被抓了回来,万绮雯鼓动罗纮武枪杀老大,毕其功于一役,从此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

这时罗纮武面临爱情和生命、女人和安全的两难抉择。为了爱情,杀人值得吗?即便我杀了人,一定会得到爱情吗?让我去杀人的人会爱我吗?她是不是条毒蛇?以后会不会咬我?能咬别人就不会咬我?可是我明明爱她,愿意为她死……可这样……我们不成了西门庆潘金莲……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求之,杀人何妨


如果我愿意亡命冒险,她又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姑娘,那岂不两全其美?于是,这个深沉的渴望在罗纮武在电影院里戴上黑色的3D眼镜以后变成了现实:姑娘和他一起飞,温婉依依;他成全别人私奔,完成拔枪。那时候,我们也带上了3D眼镜,在黑色的影院里把自己内心的渴慕也变成了现实——谁还没个梦中情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求之,杀人何妨


总是在失去之后,才知道杀人比失去容易得多。与其永失我爱,杀人何妨?可真的时间溯洄,你真的干吗?也许事件再次往复一次而已。

不过,毕赣在电影中用台词警告过:“世界是误会组成的”。每个评论都在误会,这个评论也是。不过有一点不会误会:有人说看一遍看不出什么意义,其实看多少遍也看不出意义。比起现实主义电影注重意义,这种唯美主义电影就像中国的神韵诗,注重的是情调。含混,多意,甚者是无意才是它的主旨;节奏缓慢、线索错杂、台词诗(zhuang)意(bi)、音乐麻痒是它的招牌;它讲究的是朦胧、空灵,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若穷追意义难免焚琴煮鹤。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求之,杀人何妨


怪不得在第55届金马奖颁奖礼出事以后,李安出来打圆场说“艺术是艺术,政治是政治”。也不管“艺术是艺术,政治是政治”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早已经被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否定的事。我党文艺思想是“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党文艺路线是“文艺从属政治”“文艺服从政治”。这意味着文艺必须讲政治。经历过《色戒》内地撤档的李安,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看过在金马奖上获五项提名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难免会生出艺术无关政治的思想,即便作为评委也很难例外,何况像李安这么感性的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求之,杀人何妨


从《战狼》《红海行动》的民族主义到《唐人街探案》《西红柿首富》的民粹主义再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唯美主义,群众的确升级换代了,已经从空洞的民族国家、金钱虚荣升级到了精神心灵,从暴民穷怕进化到了小布尔乔亚。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求之,杀人何妨


比之《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确更加流畅娴熟了,离王家卫很近了,离侯孝贤、李沧东还有一定距离。就像王维简淡的画风在画里是一流,而同样空灵的神韵诗在诗里却永远排在沉郁厚实的杜甫后面只能算作二流诗一样,这种唯美主义的电影在电影里也只能排在现实主义影片后面属于二流电影。谈现实、谈政治的电影永远是一流电影,问题是谈什么样的现实,谈什么样的政治。如果你说现实主义电影很难成功,《我不是药神》不答应;如果你说现实主义很难过审,那咱们还是闭嘴比较好——说什么都会有人误会;而且如果多嘴,天朝震怒,毕赣都会见不着,那就真成地球最后的夜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