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首"失恋"词,却输给小20岁后辈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和曾巩都是其门生,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其中有一首词,被世人津津乐道: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本词语句通俗易懂,上片写元宵佳节,青年男女在花市欢会,灯如昼的繁华热闹、月上柳梢的美丽期待、人约黄昏的甜蜜撩人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下片则是转折与对比,今年境况全不相同,不见了去年人,泪水湿透了衣袖。诗人生出了"物是人非"的感叹,烘托出一种惆怅意境,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但为何"人非",词中没有表现,只能靠读者自行脑补。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首


与欧阳修同时代的另一位词人,同一阕生查子,同样的"失恋"题材,写法与醉翁全然不同,他就是晏几道。


晏几道,晏殊第七子,生年没有准确记录,大约生于1030年,比欧阳修小了约二十多岁。善写小令,词风继承大晏,但是比晏殊又过之,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也有一首生查子,描写"失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查子

长恨涉江遥,移向溪头住。

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

无端轻薄云,暗作帘纤雨。

翠袖不胜寒,欲共荷花语。


小晏的词,多曲折委婉,语意含蓄,不仔细品读容易被表面的意思所"蒙蔽"。本阕词便是一例。本词表现了一名少女,由渴盼爱情,到自认获得爱情,终又遭遗弃的过程,曲折哀怨。让我们一起看看小晏是如何用四十个字完成刻画的。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首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意象,这对于了解本词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

涉江、溪头、江浦或者南塘、西洲等,这些地方在古诗中会有特别的含义,多是青年男女约会之地,出现这样的意象多数暗指青年男女互相倾心,互述衷肠,或在此寄托相思,总之这是一种带有爱情色彩的符号。

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表达的是相思之情;还有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描写少女对心上人的苦苦思念。

再比如李白的《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描写青年男女在水边相遇,暗生情愫的美好。

所以,在读本阕《生查子》时,"涉江"和"溪头"这样的符号请不要放过。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首


其二:

双鸳浦,浦在前面已说过了。"双鸳",此意象不用多说,双飞双宿的鸳鸯鸟从来都是相爱男女的代表。

其三:

云和雨,典出宋玉的《高唐赋》

其四:

翠袖,引用自杜甫的《佳人》,其中有几个句子:"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首


明白了以上几个意象,本词就明了了。


开篇两句,写少女曾向往江边的生活,现在终于因为某些原因住在了水边,自然也可像其他人一样在溪头嬉戏泛舟,也即增加了许多和青年男子相遇的机会。少女期待遇见爱情的心理呼之欲出。

"闲荡"两句,描写少女在荡舟嬉戏、寻觅爱情的过程中似乎有点漫不经心。单纯的少女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轻易地坠入爱河,沉缅于一种自由相爱的幸福里,可这幸福原来是一种假象。一个"误"字,描写了少女无限向往与追求的爱情将是一场悲剧。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首


后面两句,"无端轻薄云"其意相当于杜甫《佳人》中的"夫婿轻薄儿"。诗人 用"云"代指了恋人,"无端"则透露出诗人对负心人的谴责。而 "暗"、"纤",又表明了少女得到的"爱情"是那样的缥缈虚幻,甚至若即若离。"轻薄儿"对少女的引诱本质是那样的冷漠无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少女的同情。

天真的少女就这样误入了"轻薄儿"编织的一个网里,纯洁的情感惨遭玩弄。

结尾:"翠袖不胜寒,欲共荷花语。"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首


"不胜寒"令读者生出无限的同情与唏嘘,"欲"语,表现了"想说尚未说"之意,将少女内心有无限苦楚却"欲说还休"的辗转无奈刻画得丝丝入扣,更加反衬了其悔恨无端。

最终,少女的心情是悔恨交加,陷入了无限凄苦与寒凉之境,此中滋味无人能解,意欲说与荷花。可花是否解语,能否给一颗孤苦的心以安慰呢?我们不得而知了。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首


晏几道作词,不喜用典,却极善于用比喻,看似浑然天成,实则工于造句炼字,本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语句之曲折,含意之深厚,余味之悠远,往往更能使读者如醉如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