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克服自卑”是谎言?那自卑的存在是好是坏?

“很多人并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卑是什么样的,真正的自卑是真实可见的,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烙印在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它时时刻刻存在着,你根本克服不了。”


知乎上一个超高赞的答主,在谈到自卑时,分享了这段话,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因为先天性的基因缺陷,导致他患有罕见的大疱性表皮松懈症,也叫“蝴蝶宝贝”,他的皮肤会像蝴蝶翅膀一样脆弱。由于表皮和真皮黏合松散,任何轻微的磕碰和摩擦都会让皮肤破损掉落,甚至食道粘膜和内脏器官也不能幸免,继而引发并发症。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反复破损和溃烂,得皮肤癌的几率也远高于常人。


他的双手畸形萎缩,不能开车、不能做家务,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这是他自卑的来源之一。


“在超市里买东西时,收银员小姑娘因为我的手,吓得不敢接过我手上的硬币;要是硬币掉在地上就更尴尬了,我的手指捡不起来,但我不敢请别人帮忙,只好蹲在那里捡半天”。这种类似的尴尬场景,常常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他也没有勇气和心仪的女孩牵手。


走在外面,还要接受来自各方的关怀:

“你是烧伤吗?”

“你父母怎么不带你去看看?”

“会传染吗?”

……

除此之外,因为并发症,牙齿全部坏死,吃不了硬米,连外面餐馆的面条对他来说都太硬了。我们日常简单的吃饭,在他那里也变得困难,他不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吃饭,还得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


自卑,根本无法克服,“如何克服自卑”本身就是伪命题。


先天能力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醒目的存在,提醒着他的缺陷。那既定的事实无法改变,早期的自卑深入骨髓,难道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吗?说到“自卑”,自卑又到底是什么?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下过一个定义:“当有问题出现时,如果个体无法恰当的适应或应对,并且坚信他们一定没有办法解决,这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自卑与超越》:“克服自卑”是谎言?那自卑的存在是好是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他也曾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后来两人因为观点不同而决裂。阿德勒著有超过300篇论文和书籍,涵盖儿童心理学、婚姻、教育及个体心理学方面;终其一生,阿德勒致力于培训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的工作,他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


《自卑与超越》是他的心理学经典《生活对你的意义》的中国译本。他在童年领域之于人类精神世界成长的探索独辟蹊径,成为个体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阿德勒详细解读了自卑的形成原因,用“自卑”和“超越”两个关键字的关联关系,剖析人性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


01 自卑的形成: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


《自卑与超越》:“克服自卑”是谎言?那自卑的存在是好是坏?

阿德勒曾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明白这点,也就明白研究“自卑”对我们的意义。


按照阿德勒的理解,当问题出现,我们无法应对问题,坚信没有解决办法,我们就会出现自卑情节,而自卑出现会给我们带来压力,所以相伴出现的,是为了争取优越感,所作出的一些补偿性行为;当然,出现这一举动,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因为类似前文提到的先天性不足,这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把自卑的形成原因,归结于原生家庭、童年时期的记忆,他认为,一个人在4~5岁时,就已经形成了他们的行事风格和情感倾向,并且这些既定的认知,原则上在未来不会有所改变,除非他们能够摆脱童年时,所形成的观点的桎梏。


德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相当一部分的犯罪者父母,所从事的工作都与阻止犯罪有关,如法官、警察或狱警。


此外,老师的孩子常常冥顽不灵,我们自己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个结论。他还发现,心理学家的孩子,出现精神问题的比例惊人,而牧师的子女中常常出现少年犯。


“在每个人类个体的行动背后,都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单一行动,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


意味着,每个行为背后的根源,是因为有一种类似贫穷和有所缺失感受,导致我们没有安全感,最后产生了自卑感


为了改变环境,改变我们的自卑状态,通常会采取一些行动,这些行动,就决定了我们走向什么样的道路。


总结来说,面对自卑,有两条路可选:

  • 自卑-自我保护-弥补优越感-忽略现状和目标-更多自卑。
  • 自卑-努力-提升并获得优越感。


02 自卑如何毁掉了一个人?

《自卑与超越》:“克服自卑”是谎言?那自卑的存在是好是坏?

阿德勒提到,“如果感到软弱,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些能令自己感到强壮的情境。”


“为什么会有这样力不从心的不适应感呢?”

“因为他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太不切实际了。”


在本身自卑的情况下,有的人会追求一些优越感,以此来掩盖自己自卑的事实,实现对自己的保护。


阿德勒剖析了,偷窃背后的原因:偷窃是为了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偷窃的目的是为了变得富有,并且通过拥有更多的财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通过偷盗满足财富安全感,我们很好理解。但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几岁的孩子,如果有偷盗行为,多半是想引起父母关注,或其他报复性行为

,以此带给自己优越感。比如通过这样的行为,“告诉”父母,他们已经无法控制自己。


当他发现偷盗后,母亲就会生气,把时间花在教育他上面,因而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他通过偷盗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他获得了优越感,为了加强这种优越感,他选择继续偷盗,最后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问题儿童”。


“每个问题儿童、神经官能患者、酗酒者、罪犯性变态者,他们的生活方式都以恰当的行为得以体现,并以此取得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优越地位”。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所以自卑,而维护他优越感的唯一办法,是制造麻烦。他不写作业,上课捣乱,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控制”老师,表现出不听话,让老师关注自己,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保护自己的优越感。


如果老师置之不理,放任学生不写作业,上课捣乱时间久了,学生发现自己的优越目标没有达到,他也会换一种方式取而代之,以此为实现目标而继续努力。


从这一层,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当一个小孩子摔倒后,你越是去安慰他,关心他是否摔痛了,甚至表现出被吓到了的感觉,他就哭得越凶。因为,他自己吸引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他在自己的不幸当中谋求到了补偿。如果发现眼泪能够帮他达成目标,那他就会变成一个爱哭的小孩。


撇开他们这样的表现是好是坏,他们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优越感,所以他们匹配了这样的行为。


与此相似,成年人的“头疼”也是工具。因为头疼可以暂时不必要去面对生活中的麻烦,或许药物可以缓解头痛,但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只要目标没有改变,治好了一种症状,也会有另外一种症状取而代之。


很多逃避婚姻,不敢谈恋爱的人,其实内心也是自卑的,没有做好开始迎接一切的准备。他们大概率把永不软弱,永不袒露内心作为优越目标,逃避彼此依靠的爱情。


03 自卑的好处?


《自卑与超越》:“克服自卑”是谎言?那自卑的存在是好是坏?

针对自卑的补偿方式不同,驱动的目标就不同。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成为医生的人,往往在他们童年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面对死亡的现实,死亡给了他们不安全感,当时的他们无法应对,所以会产生“自卑情结”。


为此他们作出了补偿性行为,把医生设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致力于为自己和他人找到对抗死亡的方法并增加安全感。因为他们觉得医生比其他人更有办法抵抗死亡。


当优越目标一旦确认,他的生活方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动,都将切合这个目标。所以,“我们是否采用正当途径来改变环境和克服缺失感,就决定了我们走向什么样的道路”。


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面对自卑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