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當下和未來,有什麼數以萬億計的大機會

當確診數從10萬到100萬,當美國大概率出現數以萬例、甚至十萬百萬例的死亡的時候。相信很多很多人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美國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表現,說實話,讓很多很多人迷茫,失望。這個時候是該強迫自己丟掉哪怕一絲絲僥倖和幻想,更務實了。

如果世界的力量也就這麼多了,疫情的挑戰越來越大,世界會怎樣?而我國的很多很多人,恐怕都需要真正地冷靜下來,沉下來,實實在在地做工作。

我們可以做的東西,分為當下抓機會的,和麵向未來的。

當下的,最大的當下就是來自全世界的訂單。訂單需求是龐大的,還是務實點吧,怎麼更好地實現滿足外部需要,實打實賺到錢。

是時候為了這些訂單而訂單了。除了政府和私人層面的援助和慈善外,其它的都是商務性的。疫情下我們可以不賺昧心錢,但該賺的不能少。為了更好地做好供應,最好是能有組織地協調。一,加強對接,提高效率。二,避免內部競爭。

外部世界控制疫情越是不給力,外部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大,所需要的物質就會越來越多。就這兩天,歐美已經出現爭奪物質的情況了,這不是開玩笑。所以很有必要,在我國內部這一頭,做好協調,滿足訂單的同時,不給外部以口實,畢竟外部世界越慘,人們的情緒就越容易失落和憤怒。

這一塊的體量真的很大。口罩,現在都很少以百萬為單位來計了。就不一一列舉了,太多了。想一想我國當時是如何讓武漢千萬市民保持不斷電、不斷水、不斷糧、不斷藥的吧。總之,疫情壓力越大,外部對中國物質的需求量就越大。這既是我們的商業機會,也是我們對世界人民的責任。

讓更多人在這一塊實現就業,哪怕是臨時性的,都是極好的,必要的。

但光靠出口防疫物質產品,顯然無法完全消化那些因疫情失業和半失業的人工。儘管現在看起來,中國發往世界的防疫物質可能會達到非常驚人的數字。

但隨著4月份國內慢慢恢復正常,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回到崗位。整個國家的就業就不是整體性的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問題。對某些行業的人,儘管轉型可能真的很痛苦,但早轉型比晚轉好,抓住下一波產業崛起的機會,說不定反而在未來佔據先機了。

事實上,這種萬億級的新產業機會還真不少。

一、新基建。這個就不多說了。數字化早就開始了,但很多傳統行業還沒有完成數字化,產業互聯網正式走入高潮。這個過程大破大立,看誰能做更多商業模式創新和科技創新了。

二、新農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一定要細細品!新農村,新農業,已經就在眼前。我國的工業是工業園,加上工業小鎮。那麼新農業呢?也是,農業園,農業小鎮。農業園是較大規模的土地集中發展,配以本地的現代倉儲、加工。農業小鎮則是較小規模的土地綜合經營。我國政府制定的農業現代化有時間表,現在到了哪個省市率先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決勝時刻。是廣東,還是上海,或者江蘇。毫無疑問,這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的良性競爭。地方政府都在努力,而其中比較明朗的農業形態已經出來了,就是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園立足地理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這事已做了好些年。別的產品可能還不顯眼,但全國各地紛紛湧現出來的品牌大米,相信很多人都接觸到了。品牌大米如何塑造?就是劃定一定區域,集中統一經營。

新農業是非常龐大的商業機會。新農業與新農村是相匹配的。農民住的地方是新農村,農民就業的則是新農業。新農業的老闆可以是農民,也可以是外來資本。農民可以直接當老闆獲得經營收入,也可以到農場打工獲得工資收入。農業不再是一個負擔,而成為一項產業。農民也不會失去土地,無論土地集中不集中,土地都會給予農民最基本的保障,比如以社保、醫保的形式。農民的居住權神聖不可侵犯。除非主動放棄農民身份進城當市民,否則任何農民都可以獲得最基本的居住和農村社保醫保,當然,這個社保的額度不會高的。房子勉強能住,社保勉強夠活。要過好日子,還得靠勞動。這已經可以了。

無論工業,農民,勞動才是獲得好生活的途徑。隨著國家的富強,每個公民都會獲得最低保障。但最低保障不會鼓勵人懶惰。

三、新物流。在未來10年,新零售的主要發展方向在新零售。由於APP的發達,軟件方面是比較容易達到的。反而是硬件的缺口是實打實的。新零售為什麼新,本質上還是降了成本。並且是解決了傳統零售的庫存問題。未來零售將實現按需定製,零庫存。零庫存不是產品零庫存,而是銷售商零庫存,而在配送環節有庫存。新零售一個關鍵是本地化大倉庫。一個城市,小一點的一個大倉庫,大的一個區就需要1個大倉庫。這個大倉庫可能又細分成工業品倉庫,農產品倉庫。本地的大倉庫基於AI保持一定消費日的庫存。這就能保證任何本地城市(鄉村也如此)都可以在1個工作日甚至更短,完成下單到配送。而零售商實際上要麼是工廠,要麼是品牌方,是不需要庫存的,按訂單生產。零售商只負責產品設計、品牌運作、商務等工作。生產完全按訂單運行,東西生產出來就配送到各地的倉庫。

新物流就是打通新零售的最後關鍵一環。並且是最大缺口一環。平臺地位不可撼動,在支付、軟件、雲計算等方向,平臺間可競爭的東西不多了。但保障能力,是下一個關鍵風口。誰能建立數字化的本地化倉庫群,誰就佔有了更大優勢。在決定配送的關鍵能力中,本地化倉庫是最重要的。一個數字化的本地倉庫,保有一定量的庫存,能保證客戶需求無視各種情況,在1天甚至更短時間內到達。

在此疫情艱難時代,不做選擇就是最壞的選擇。步子可以走的慢一點,穩健一點,但無論如何,不能在幻想,在等靠要了。行動起來,選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及早進入,那麼今天的失業就不會成為自己的問題,反而成為機會。不好意思了,世界,你們還在抗疫,而我們中的一部分人,要轉型先去做新產業了。

全球疫情下:當下和未來,有什麼數以萬億計的大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