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及民國時期,蒙古與漢族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一、漢族農耕對蒙古族遊牧經濟的補充

蒙古族主要以遊牧經濟為主,具有脆弱性,需要依賴漢族農產品的補助。漢族向北方農耕,則有效的補充了蒙古族遊牧經濟,有利於更好的容納道蒙古社會中。

清朝及民國時期,蒙古與漢族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1、蒙古族遊牧經濟的脆弱性與漢族農業的救濟作用

遊牧經濟主要是畜牧業,經常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畜牧業由於生產週期較長,牲畜若遭到災害大批死亡,就不容易恢復,而畜牧業的產品肉類和乳類也不易保存。因此,一旦災難降臨,畜牧業將會遭到滅頂之災,這也導致了塞外蒙古族經常向漢族求助或者騷擾。清朝統治者鑑於此,在蒙古族居住地設立糧倉賑災,救濟災民。


2、蒙古族對漢族農產品的倚重

蒙古族雖然多以畜牧業為主,但是也種植穀物,在清朝和民國初年,穀物的在蒙古人生活飲食中所佔比例更進一步,他們多食食炒米等簡單食物。在蒙古地區開闢漢族農區後,蒙古族的糧食供應就進一步得到了增加,就近解決了蒙古族的糧食供應的難題,因此,蒙古族對北上的漢族很歡迎。

清朝及民國時期,蒙古與漢族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3、蒙古族對漢族工商業者對依賴

蒙古族不善手工業,手工業門類少。但是在漢族的手工藝從業者遷移到蒙古地區後,塞外的手工業逐漸完善。到了清代民初時期,內蒙古草原上有了大大小小的召廟、房子等。一些鐵匠鋪、銀匠鋪也在草原上出現,這自然是漢族匠人帶去的。

此外,漢族的遷移也促進了蒙古族商業的發展。蒙古人喜歡大量飲用燒酒,但之前只能去長城附近購買,在漢族商人入住後,他們將釀酒技術也帶入,使得蒙古人隨處可以飲用高粱酒。

由此可見,漢族手工業人、商人的遷徙,豐富了蒙古人的生活,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

清朝及民國時期,蒙古與漢族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二、客居依附效應與私人情誼

蒙漢之所以聯結的基礎是農耕經濟對遊牧經濟對支撐,但漢族之所以能夠移民進入蒙古族中,關鍵在於漢族蒙古化和與蒙古族人對私人情誼,這使得他們突破族的分界,共同生活在一起。

清朝及民國時期,蒙古與漢族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1、客居依附效應與漢族蒙古化

漢族移民遷入蒙古地區後,處於客居的位置上,依附蒙古人生活。為了更快速的融入蒙古人之中,與蒙古人共同享有資源,他們一半自願,一半被強制著,開始了蒙古化的道路。他們學說蒙語,穿蒙古族衣服,與蒙古人通婚,生活習俗上靠近蒙古人,甚至加入蒙古戶籍。這些做法最大程度的消除了漢族和蒙古族人的差異,減少了民族隔閡,使得漢族人儘快的融入了蒙古人生活中。

2、私人情誼

漢族移民融入蒙地,除了蒙化之外,主要通過兩族人的人際交往展開。漢族移民通過與蒙古人建立密切的私人情誼,逐漸在蒙古定居,融入其中。如山西到蒙古經商的商人,在與蒙古人打交道的時候,態度很好,熱心真誠,以便給蒙古人留下比較好的第一印象。此外,漢族人還通過贈送禮物的方式拉近與蒙古人的關係。

清朝及民國時期,蒙古與漢族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三、經濟利益雙贏機制

漢族遷移到蒙古,租種蒙古土地,從收益分配來看,這是一種雙贏的模式。

1、雙贏機制的構建

漢族租種蒙古的土地,改變了土地利用的方式,這是蒙漢獲得雙贏的基礎。漢族在族中的土地上種植糧食,雖然使得畜牧業減少,但增加了糧食產量,使得蒙古族擁有土地的人獲得比畜牧更多的價值量,同時也使得漢族的佃戶解決了自己的收益,這讓雙方同時獲取利益。

此外,蒙古的的畜牧業對土地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但是農耕卻有利於保護土地。

2、雙贏機制的強化

在漢族初遷入蒙地之時,漢人多租種蒙古人多土地,使得蒙古族在雙方中佔有優勢地位。但是,隨著漢族商人在蒙古的出現,土地交換在漢族內部也能進行,由此漢族人逐漸擺脫蒙古人的土地,形成獨立於蒙古的交換系統。

清朝及民國時期,蒙古與漢族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四、民間力量的侷限性與民族政策的保障功能

漢族移民租種蒙古族土地帶來的影響上雙重的,它一方面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但同時也為蒙古社會帶來了許多紛爭和難題,如農牧爭地問題。

此時,在漢蒙交往中,民間起到了協調作用,但具有侷限性,並不能保證兩族之間溝通能夠長期有效,需要藉助官方政策的調節。因此,清政府實行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保障蒙古和漢族之間的和諧關係,如控制移民數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