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錯誤叫做“不合時宜”

有一種錯誤叫做"不合時宜"

在武漢疫情期間,作家方方發表了方方日記,一時間引來眾多人圍觀,叫好者有之,批判者亦有之。我不過是一個升斗小民,沒有過高的眼界和學識,當然也沒有能力給這部作品定性 。但這不妨礙作為普通人的我內心裡做出起碼的對與錯的判斷。

一般來說,社會確實需要理性的反對聲音。如果一個社會只存在一種言論或者思想,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真理往往在爭論中才會被大眾認識和接受。

方方日記對疫情問題源頭的追問我還是比較贊成,要求追責可能也是很多人共同的情緒,做錯了當然要承擔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講,方方的這樣的追問也反映了一個作家的良心。如果疫情過後,這種堅持追問沒有泯滅,並因此促使公共衛生危險防禦機制有了很大的提升,那才是作家價值的最大體現。

作家要寫什麼東西是作家的自由,但作品具體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就不是作家能夠控制的。因為作家的作品必然會對作品受眾的心理和社會認知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這些受眾並不是作家能夠主觀上作出選擇和決定的。所以作家對自己需要撰寫的作品才更要慎重。

方方女士也許真是出於社會責任心寫了那些文字,但客觀上卻起到了不好的作用,至於後來她的作品成為M國媒體攻擊中國的依據,就更證明了她作品在客觀上帶來的危害。方方女士被人攻擊甚至被有些人定性為"漢奸""賣國賊"也不奇怪。

我無意對方方女士的本意和政治立場予以評價,但我以為方方女士的作品至少在當時當刻是不合時宜的。不合時宜一詞出於東漢班固《漢書 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該詞的意思就是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

疫情正盛之時,正該眾人戮力同心,攻克時艱,此時氣可鼓而不可洩!但方方的作品卻用較多的篇幅描寫了太多的消極面,未嘗沒有洩氣之嫌。試問當大多數人特別是抗疫一線的眾多工作者看到方方日記時,是反思疫情暴露出來的問題多一些,還是感到消極悲觀多一些?

就比如某人身患重病,大家前去探視,多說些鼓勵病人鼓起勇氣、戰勝病魔、早日康復的話,往往能起到安慰病患,穩定情緒的積極作用。但此時偏偏有一人卻說人總是要死的,治療沒有多大意義,不過是晚死幾天罷了。固然這人說的是真話:人怎麼可能不死?但此時說出這樣所謂的"真話"卻極招人恨!如果病患因此喪失信心,加重了病情,說這人一句話殺人也不為過吧!

方方的作品大抵亦是如此。

人類是善於健忘的!疫情過後,很快眼前的繁華就會遮蓋災難帶來的影響,如果那時方方用細膩的筆觸描寫疫情的慘烈,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傷痛和教訓,以此來促進社會文明的前進,那才是作家的良心。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說正確的內容都未必是對的,更何況方方日記發表的時間、地點、內容都不合時宜,內容本身還有很多瑕疵,被人質疑和批評也就順理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