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律所助理负债87万自尽:月入3000,为何能办14张信用卡?

最近有个新闻,大家讨论很火,27岁律所女助理烧炭自杀,生前14张信用卡欠款87万。

在七嘴八舌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下新闻原文:

陈某,92年人士,生前于珠海某律师事务所任职律师助理,月薪3000多元,5月底因多日未上班,公司通知其母,保安破门而入后,发现陈某离世,珠海公安机关依据调查认定陈某烧炭自杀。母亲发现女儿遗物中有14张信用卡,授信总额77万元,目前全部欠款,有的欠14.67万元,有的为25万余元,合计信用卡欠款总额达87万多元。陈某家属猜测是银行信用卡欠款导致陈某烧炭自杀,并投诉到中国银保监会。

女孩生前开销到底如何?从新闻事实中分析如下:

关于陈某开销、欠款的新闻描述:

曾花3000多元购买了一辆自行车用于健身,家人表示,陈某生前常到澳门购买化妆品、衣帽鞋子等,但不会到赌场赌博,经查信用卡大额欠款为账单分期与每月摊销项目(也就是所谓的分期付款)。

女律所助理负债87万自尽:月入3000,为何能办14张信用卡?

依据以上情况,大致可推断:

1.女孩的信用卡授信总额超77万,而欠款87万——说明其中有10万是信用卡的手续费(如分期手续费),或逾期罚息或滞纳金等等,以她月入3000元的收入,绝对不可能偿还得过来。

2.女孩自杀后,也有两家社会上的第三方机构打催收电话,分别为几百元到千元的借款,一听女孩自杀,表示算了。也就是说,14张信用卡并非女孩借款的上限,在14张信用卡之外,女孩很可能陷入了更大的拆东墙补西墙,以贷养卡、以贷养贷的循环。

3.14家银行同时为一个月入3000元的人做出如此高额的授信,非常不合理。

银行给信用卡额度考量什么因素?月入3000的人,能办得下信用卡吗?

卡均5万额度,几乎14家银行全部按照“高收入群体标准”给一个月入3000元的人授信,总额77万,

这事儿着实蹊跷。

首先,一个月入3000的律所助理,如果银行实打实秉公办事,能申请到信用卡吗?

关于这个问题,银行信用卡做审批的人普遍回答是:恐怕按照风控原则,应该拒办。

或者说,如果她是走网申渠道,那授信500元,自身名下无资产、无负债,工作收入偏低(3000元在深圳!),胆子大些的银行,可以给接近3000元的授信,胆子小的银行,一般会依据女孩在他行的申卡记录,参照给予额度,所以77万是怎么一路路上去的?

银行审批信用卡额度,一般会有以下环节:

  • 信用卡使用者要有充足的还款来源,要提供银行流水,对于额度较大者,还要考量其是否有第二还款来源,如名下是否有足够的抵押物。
  • 发卡机构会查询个人征信记录,此人负债如何、办卡几张,清清楚楚,一个年轻女孩子办那么多信用卡,难道后台审核看不见?
  • 一般“铁饭碗”机构的员工,比较容易获得银行授信,反而很多有车有房的老板,也未必申请地下大额信用卡——因为老板很可能有看不见的债务。

当然了,每家银行都希望营销自己的信用卡,即便客户持有他行信用卡,也努力力争,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也就当看不见了。

另外,在还款过程中,无论你通过何种方式还款,资金的来源是否健康,只要每个月按时还钱,银行也可能睁只眼闭只眼,直到暴雷。

现在社会上很多机构到处推销为人还贷、还信用卡周旋资金,这是做正义使者还是火上浇油,心里有个数吧。

成年人刷爆信用卡的责任在于谁?

陈某生前欠款最大的信用卡内,基本全是分期消费(摊销)——陈某家人表示不知这些分期消费去了哪里,其实也有疑点:因为大部分刷卡记录,其实在记录里都还是留有商家信息,是可以追溯的,说完全不知道信用卡的钱刷给了谁怎么可能?

如果能一一追溯这些大额摊销的去向,可能距离女孩自杀动机的真相反而会更进一步。

无论如何,92年、月薪3000的职场新人,刷爆14张信用卡欠款80多万,这板子不能全部打在外因身上。“量入为出”恐怕应该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事法律相关职业的成年人该有的自我警戒,信用卡授信额度过高充其量是一个推动她走错路的诱因。律所助理,这本是一份应该更为让人头脑清醒的职业。

生前信用卡巨额债务,银行是否有权追偿?

“人死债灭”通常是网DAI的江湖规矩,所以女孩网上借的钱留下的债务,可能就此了结。

那么银行的87万元欠款,银行是否有途径追偿呢?

假如女孩的离去,涉及到遗产继承(她是单身,所以父母是继承人),那么相关继承人将要承担相应债务。而从现实情况看,女孩身前也是月光一族,其实并没有什么留给父母,所以债务也不会转化到父母身上。

但是,如果在婚姻当中,信用卡持卡人一方举债,而且是用于家庭共同开销(非黄赌毒),那么这就是夫妻共同债务,持卡人意外离世,那银行是可以向配偶追偿的。

在本案中,陈某的债,估计也没有银行会花力气去追了。而接下来的板子,就要打在银行自己风控的身上了。

无门槛发卡,发卡业务拓展的底限在哪里?

无论如何,这14家银行,授信审批环节都失了底限,将信用卡的“信用”二字贩卖得如此廉价,信用卡变成了不需要“信用”就能获得的提款机,既给自身经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助推了一个年轻人走向债务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