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陪伴孩子重要,還是努力賺錢改善孩子的生活更重要?

草莓妹子吖吖


我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到底應該是陪伴了孩子的學習還是工作賺錢。

目前我是陪孩子學習,因為我們孩子今年上一年級了,我知道一年級是打基礎的,關鍵年份一些個好的習慣都是在一年級養成的,這個時候如果不好好的pain,一般的管教著可能就會有一些個不好的習慣,要延續到以後的學習中。這樣會影響他的一生,都是我也覺得人的一生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季節,這個好多行為習慣品德修養的養成,都是在這個關鍵的年齡段。

但是對家庭來說賺錢也是同樣重要的,畢竟我們生活是需要錢的,所以我最近也在想怎麼樣能夠平衡這種關係,能夠讓我有時間陪伴孩子並且陪著孩子學習,並且還能夠有機會賺一部分錢。

那些說兩者都可兼得的人是真心沒有體會到現在,可能是站在你的角度來講,昨天跟一個朋友。他說他的孩子目前有一點自卑,原因就是他每天回到家裡已經9點多了,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陪孩子多少,雖然說他週日的時候或者週六的時候,會抽出半天時間陪孩子,但是孩子的學習真心是管不了。

我們這目前的情況是,正常情況下是3:30放學,所以3:30之後孩子除了每週有4天的課外興趣班之外,其他時間都是在學習,而大部分的學習內容主要都是過來給孩子找一些課外資料學習,並且陪著孩子學習,因為一年級的孩子好多字詞字母什麼的都是鋼琴出身時,如果你不在旁邊陪著,他可能就會讀錯了,並且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都很重要。

所以在陪孩子還是工作這方面,我更傾向於陪孩子,因為工作賺錢可能以後還能有機會,但是陪孩子學習如果錯過了,那就是一生的遺憾。

對大人來說可能是遺憾,但是對孩子來說,有可能是去領孩子一生的命運,孩子以後的工作學習,都可能因為兒童期間的這些個行為影響。

那麼你是想陪孩子學習還是放棄孩子去工作?

就沒有,既能夠陪孩子學習又能,工作的那好像很少,我也在尋找,因為我只有上午有時間。


陪著孩子一起學


陪伴孩子更重要!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成人之後的行為是一種滯後反應。就是說,孩子未來什麼樣,取決於孩子小時候受到什麼樣的家庭教育,生活中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中。

李玫瑾教授講過一個犯罪心理學的經典案例——23歲的韓國留學生趙承輝在美國校園槍擊32人。他之所以殺人,是因為8歲時候從韓國移民到美國,完全陌生的環境。父母忙於工作賺錢,就是為了改善一家三口的生活質量。

結果萬萬沒想到,就是因為父母的選擇,整天打拼,釀成了今天的慘劇。如果當8歲的趙承輝提出要回國時,父母能認真考慮一下孩子的想法,結局也許就隨之改變。

就因為當時他非常不適應,而且移民到美國貧民區,想必也遭受到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侵害。所以他對那裡恨之入骨,仇視所有人。最後自己開槍結果了自己的生命!

可見父母的陪伴多麼重要。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天天一起玩耍,而是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讓孩子樂觀、積極、健康、快樂的成長!

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珍惜孩子的黃金時期。0-6,6-12,12-18這三個時期都很重要,把握住這三個時期就掌握了孩子的未來!



若兮之音


看到這個真實存在很多時候又兩難的問題,不由得有很多感慨。針對這個問題我有兩個孩子成長的真實案例可以與大家分享:

一、朋友張某夫妻倆是80後,在三線城市生活。結婚後開始共同創業,不久懷孕生子,由於事業正在起步期,孩子三個月大就交給了女方父母。夫妻倆一直很忙碌,鮮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和父母。等生意逐漸走上正軌,終於有時間來關注孩子的成長時,孩子已經上完小學五年級,即將面臨小升初。朋友夫妻倆很慶幸還有一年的時間,可以關心孩子生活督促孩子學習。當他們把一部分時間用來關注孩子時,發覺孩子根本就不願與他們交流。慢慢接觸下來,竟然發現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正常聲音喊他的名字也會嚇一跳,同時孩子對跟人交流有較強的抗拒。他們夫妻倆開始抽出更多時間來陪伴孩子,但是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夫妻倆不得不多次帶孩子看心理醫生。他們倆不由感慨,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齡我們忙著去賺錢了,現在卻只能拿著掙的錢去找回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時間能倒流,我們可能會擠出更多時間來陪伴孩子。

二、朋友李某夫妻倆結婚後就跟家人說,要先好好過過二人世界,過兩年再考慮孩子的問題,趁這機會也好好存點奶粉錢。夫妻倆感情一直很好,三年後喜獲千金,休完產假後,媽媽繼續在家帶孩子,爸爸一人工作養家。爺爺奶奶也幫忙做家務,一家人其樂融融,孩子也長得活潑可愛。一歲半後,媽媽重回職場,爺爺奶奶白天帶小寶寶,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接手帶伢,從咿呀學語到幼兒園,在玩鬧嬉戲中順利完成。小學一年級,小公主很不適應,經常因為看螞蟻瞧樹葉聽不見上課鈴聲,做作業也是拖拖拉拉,經過父母和老師的及時溝通引導,終於適應了小學的學習和生活。三年級,作文的寫作要求升級,數學難度爬坡,小公主又開始不適應了,作文還是流水帳,數學撓破頭。針對這些問題,媽媽和公主進行同題作文寫作比賽,爸爸耐心和公主講數學題,終於在三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並由此打下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上都能獨立自主地學習。

從以上兩個成長故事可以看出:在某些特定的年齡段,陪伴比掙錢更重要!因為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不能等,而賺錢的時間和方式可以合理規劃。


卉子李


這件事我有發言權。

我從懷孕就沒上班,孩子自己帶,也過了幾年艱苦的日子。期間很多人拐著彎跟我說,愛孩子就要給他最好的生活,而不是整天帶他玩。還有人直接跟我老公說:媳婦一年賺五萬十年就五十萬(這是二十年前)沒算算這個帳嗎。我自己也糾結過。

孩子讀五六年級時,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我上了兩年多的班。後來被老公求著又回到家裡陪孩子讀書。反正堅持下來挺不容易。

二十多年一晃兒過去了,現在看來,我老公當初的決定多麼明智啊!我孩子從小到大陽光上進,三觀正,德智體全面發展,學業雖不能跟那些天才比也算有成,我老公錢不多也沒少掙。跟那些只顧掙錢不顧孩子的人相比,我比他們輕鬆多了。

孩子發展關鍵時期就那麼幾年,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好彌補。農村種個菜還得精心侍弄呢,何況孩子。


斯瑪特101


陪伴孩子重要,努力賺錢也重要,現在是兩頭都重要,一頭都不能落下,因為我們從小沒母親,是爸爸把我們三兄妹拉扯大,是爸爸給了我前進的力量,我爸不僅把錢掙了,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雖然不富裕,但是家庭的溫暖還是很享受。在九十年代,掙錢挺不容易,那時幾百塊的學費交不起,我記得上學很快樂,別人家孩子還在發愁學費,我們已經背上書包上學了,那時打臨工,一天才十五塊,我家我爸勤勞,上半年就賣麥子,一千多斤麥子就是我們的學費,下半年就賣煙,小時候真的一放學就到地裡幹活,我爸說,只要勤勞,錢總會有的,家裡十多畝地就是我們現在的本錢,想想我爸在我弟八個月就沒媽的情況下,把我們個個拱上高中,我真沒理由落下孩子去掙錢,想想我爸的拼勁,現在形式那麼好,掙不到錢應該是慚愧


土豆妞


現在很多的家長都是明白孩子的成長,孩子的陪伴很重要,但是經常都是口頭上這樣說,而在行動中呢?卻都做錯了。於是就有了各種的藉口,不去上班哪裡有錢買奶粉,買尿褲,買衣服。。。但是也有人說,我也是為了孩子好,努力賺錢,送孩子去各種的培訓班等。這是對還是錯呢?我們來看看一個真實的生活例子。

小曉今年3年半了,去幼兒園也有幾個月了。但是最近卻很不高興,因為在幼兒園裡被一個新來的小朋友欺負了。但是回到家的時候,媽媽就在煲著電視劇,爸爸則拿著手機在玩著遊戲。於是只能跟陪伴自己的玩具小熊說,小熊小熊,要是你會變大,會保護好就好了,就沒有人敢欺負我了。就這樣,小曉就只能抱著自己的玩具小熊尋找安慰。在早上睡醒的時候,想把玩具小熊放在書包裡,可惜小熊太大了,小小的書包放不下,放不下。

這時父母可能會說,孩子就整天都在自己的身邊啊,我天天陪伴孩子還不夠嗎?對,孩子雖然在你的旁邊,但是在孩子的眼裡,卻是很遠很遠。雖然孩子在身邊,但就跟沒有在身邊一樣。不要老是說白天要賺錢很累,晚上要好好休息下。沒有質量的陪伴,就跟遠離孩子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陪伴很重要還是有質量的陪伴


圖釘麻麻


陪伴孩子重要,還是努力賺錢改善孩子生活重要?個人覺得,這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女性的選擇。

結了婚的女人,生活和孩子同等重要。甚至很多時候,孩子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

魯迅先生小說中祥林嫂的那句:“如果我兒子阿毛還在……”便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孩子出事,擊垮了母親。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是太多太多,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整個世界,要是孩子出事,擊垮的便是整個家庭。

在正常情況下,很多時候,並不是每個全職媽媽都能被理解。大多數時候,很多人就會認為全職媽媽“很舒適”,不用賺錢養家,只管花錢和孩子。

但孩子要是生個小病,也會被認為是媽媽的失職。體貼一點的老公,會幫著做一些家務,大男子主義,或者不體貼的,家裡的所有家務,也是全職媽媽的,不僅如此,還會挑剔諸多問題。

看過一個故事:

結婚多年,丈夫覺得妻子哪哪都不好,每天只照顧孩子,幹著家務,還一大堆抱怨。丈夫覺得自己賺錢養家已經夠辛苦了,還要回來聽妻子的抱怨和嘮叨。最終,夫妻兩個離婚了,男人過了不過一個月,便理解了妻子的不容易。

他知道了孩子是養大的,不是突然間長大的;他知道了馬桶是要每次清洗才能保持乾淨;

知道了地板是要每天擦洗才會保持清潔;知道了衣服是要洗乾淨燙熨好放進衣櫃,而不是它自己跑進櫃子的……

全職媽媽的無奈的和辛苦,並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的清楚。

但如果可以,在孩子和工作能夠兼得的情況下,兩者能夠達到一個平衡,這是最好的狀態。

退而求其次,如果非要選其一,便也只能選擇家庭。這時,就要最大的發揮自己的智慧,做一個讓丈夫和婆家人尊重的主婦。





九空


成年的不容易,恰恰在於,撕開了所有的保護膜,為自己乃至整個家庭謀生。即便有著無奈與妥協、不甘與不易,即便看盡百態,品盡百味,也能笑著走下去。

成年後,你會發現你沒有了眼淚。而唯獨面對孩子那點點所求時,你會在心底痛哭流涕。

電影《大話西遊》裡,變成孫悟空的至尊寶說:

“不戴金箍,如何救你?戴了金箍,如何愛你?

看著孩子,當父母的心裡焦慮: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

孩子不能像我,要培養孩子有出息,超過我。於是,有太多的父母,拼命工作,努力賺錢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想對孩子心有虧欠。

這世上,哪個爸媽不愛孩子?哪個爸媽不想陪在孩子身邊?可我們想多賺一點錢, 我們想更成功一點

想讓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想讓他們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

所以,為人父母,就只能承受起這種心酸和無奈:

寶貝,對不起,

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小磊888


賺錢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誰說賺錢就不能陪伴孩子了?即使孩子不在身邊,依然可以給他們最好的陪伴;就算孩子每天24小時跟著你,也不意味著,你給了他高質量的陪伴。

一、有錢走遍天下,沒錢寸步難行。

且不說賺的這個“錢”是不是基本生存需要,我們單單來看一下中國家庭教育支出。



來自《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的數據,在7歲至18歲孩子的家庭裡,教育支出佔整個家庭全年支出的20.8%,81.2%的孩子上過補習班。

這組數據背後所呈現的的是,不論富貴貧賤,中國家長絕大多數會在子女教育方面花費鉅額資金。

我並不鼓勵家長在教育方面盲目投資,但是沒錢,付不起孩子書本費,報不了孩子特別想學的興趣班,作為父母,不會內疚麼?


二、誰說賺錢和陪伴孩子不能兼顧?

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無需贅言,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發現:0-6歲的孩子會以父母,作為自己的鏡像,喜怒哀樂、心理狀態都與他們緊密相連,童年時期父母的影響十分重要,尤其是人格成長之前,可以說他們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黃磊,娛樂圈的模範爸爸,大女兒溫文爾雅,多才多藝,小女兒古靈精怪,天馬行空。如今更是添了三兒子。單從近些年黃磊的曝光度就可以知道,他有多麼的忙碌,拍戲,真人秀,話劇…

鄧超,亦然,雖然等等和小花妹妹年齡尚小,沒有表現出如多多一般的才藝雙全,但是他們在父親身邊的快樂,從鄧超夫婦微博,可窺見冰山一角

三、別跟孩子“同床異夢”

一個不算很恰當的比喻,每天堅持煲電話粥的異地戀小情侶,也許彼此深愛對方;幾乎沒有交流的老夫老妻,即使每天睡在一張床上,心可能早就不在一起。

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都認同,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然而有多少家長,只是陪著,而非陪伴呢?

為了孩子放棄事業,又為了經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生意,每天坐著孩子身邊拿著手機,接單下單發朋友圈,完全顧不得孩子發出的,一起玩的邀請?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裡劉燁一開始的舉動麼?跟兒子同處一室,無聊到刷微博打遊戲,諾一為了博取爸爸關注,做出一系列出格舉動,後來還編出了,觀音菩薩託夢讓他跟爸爸聊天的“謊話”。

這時的劉燁,雖然在諾一身邊,然而卻並非陪伴著諾一。

四、如果真的不能經常跟孩子在一起,沒關係,你依然可以陪伴著孩子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喚醒孩子的才華》中寫道:“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有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但是成人世界充滿著各種無奈,不是我們不想陪伴在孩子身邊,只是現實條件不允許。那麼沒關係,你計劃多久見一次孩子呢?

晚上孩子臨睡前,是否能等到你陪他讀繪本?如果每週一次,那麼這一次難得的見面你要怎麼精心安排呢?好的,如果每週也做不到,至少抽空跟孩子視頻聊天,總可以吧?

這個聊天並非閒聊,例如在猶太家庭裡,週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時間,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時間。家長不會叫小朋友“好好吃飯別說話”,而是邊吃邊討論各種問題。別在乎非是非對錯,而是孩子表述,大人傾聽,沒有意見建議,只有鼓勵孩子進一步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我想說的是,高質量的陪伴從來就不是完全犧牲自己,不是24小時寸步不離,而是父母精神上的引領,是家長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希望以上答案能幫到你,我是光影閒話聊育兒,一個同時擁有影視和心理學雙學歷的全職寶媽,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摸索,高效,輕鬆,科學育兒。


光影閒話聊育兒


掙錢還是帶娃這個選擇題困擾了千千萬萬的家庭。鄧超和孫儷有了等等和小花之後在兩者之間調整的挺好,減少了工作量,哪怕工作很忙的時候也儘量抽出時間陪孩子,翻一下他兩的微博,除了工作,就是各種曬娃。錢也掙了,娃也陪了。


這是兩全其美,魚和熊掌兼得。大多數普通人有的只是被生活所迫,因為個人原因或者生計問題不得不二選一。

生活讓你一定要二者選其一,怎麼選?

《奇葩說》裡馬薇薇:“人生最痛苦的選擇,是兩個都是錯的,那個時候我們要選擇的是,我們更能揹負哪種錯誤,帶給我們的代價”。深感認同。

有些人選擇孩子,放棄工作。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獼猴實驗,他把剛出生的小獼猴從猴媽媽身邊強行分開帶到實驗室,在實驗室裡為小猴準備了兩隻代理母猴:一隻由鐵絲纏繞而成,胸前掛著奶瓶,食物取之不盡,另一隻布做的母猴,什麼也沒有,乳房裡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結果小猴願意親近布做的猴子,不到餓得迫不得已都不離開絨布媽媽,一去吃完奶就趕緊找絨布媽媽。小獼猴與母猴之間肢體的接觸凌駕於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

後來,實驗中這些獼猴成年後,回到猴群中,基本上都表現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各種心理問題,發情了也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讓其人工受孕生下孩子後,或殘忍地虐待孩子、或直接咬死。

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動的代理母猴。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實驗證明了陪伴很重要,通過陪伴形成‘安全依戀’更重要。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錯過了就無法重來。在父母陪伴下成長的孩子更自信更有安全感,而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長大可能會自卑,缺乏孤立外界。

孩子在你的陪伴下健康快樂的長大,孩子從小在情感上獲得了滿足,也許將來不一定能成龍成鳳,但至少會擁有一個健康的人格。

你失去了工作,家庭的收入減少,不得不節省開支,生活質量大打折扣,日子湊活著過。你失去的不僅是工作和收入,還有事業上升的機會。也許以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你從一個職場人士變成一個全職媽媽,社會地位也下滑了。

有些人選擇掙錢,把孩子送給家裡的老人來養,或者請保姆來照顧孩子。

看過一個紀錄片(忘記叫什麼名字了)記錄了三個青少年到成年的改變。女孩A來自貧困家庭,也曾身懷夢想,最後因為經濟條件有限,不得不早早綴學,嫁作人婦。男孩B來自普通家庭,高考兩次終於考上了自己的理想大學,畢業後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女孩C,家庭條件優裕,隨心所欲的生活。不想讀書的時候,父母給了幾十萬投資開小店,最後關門大吉。接著留學出國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能幫孩子實現夢想的,除了天賦和努力,還有錢。所以這些赤裸裸的現實,我們怎麼能忽略錢的存在。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沒有錢,連溫飽都不能解決,還談何其他。

看看現在社會上孩子高額的學費,你決定要掙很多錢,提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物質生活有了保障,那麼孩子的精神生活呢。你錯過的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有可能孩子會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而這些問題隨著孩子長大會慢慢凸顯,而那時你想彌補卻已經來不及了。

也有很多全職媽媽為了兩者兼顧,做起了微商,淘寶,自媒體,在家裡就可以掙錢,還有些自由職業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為了陪伴孩子,還要有經濟來源,做什麼變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能掙到錢。還要分配好自己的精力,不要顧此失彼。

如果你不能兩者兼顧,那麼不管選擇哪一項,我們都不能說你選錯了。人只有越強大才會越自由,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一天你不得不做出選擇,也不必懊悔。畢竟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我們只能做好當下的自己。父母也只是普通的人,不要給自己太大的負擔。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願你認真思考,謹慎選擇,少些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