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水镜先生对刘备说:能把握住当世时势变化的俊杰,世间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卧龙孔明,一个是凤雏庞统。

刘备得到水镜先生的指点后,破费了一番功夫,终于将凤雏、庞统都纳入麾下。

既然“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那为何刘备将两人都收服了,却依然不能统一三国呢?

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一、诸葛亮的实力不弱,魏国和吴国同样不弱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孔明先生无所不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从而导致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魏国和吴国真的弱不禁风吗?

从上帝视角来看,这个结论显然站不住脚,蜀国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吴国有周瑜、吕蒙、陆逊、黄盖;魏国手下也有像许褚、曹真、司马懿、贾诩这样的人才。

能够成为对手的双方,自然不可能弱,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甚至评价曹操的军事指挥能力堪比孙武和吴起: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如此情况下,诸葛先生在地狱难度开局的情况下,能够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是了不得的一件事。

至于统一三国,这远远不是孔明先生光凭才能就能办到的事情了。

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二、蜀国地盘太小,战争潜力有限,无论是兵源、资源、劳动力数量都远远比不上魏国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其实是地盘最小的一个,地盘小,意味着人口少、资源少,在三方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蜀国战争潜力最差。

再者,从地里位置来看,益州固然艰险,但这也意味着敌人只要守住了出川的要塞,那么蜀汉政权等同于被限制在了四川。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明确说明: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在吴蜀联盟宣告破灭后,蜀国少了一个盟友的同时,连荆州也给丢了,这意味着蜀国东出秦川的难度成倍增长。

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当时蜀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也一直是个大问题,蜀汉人少,9个人就有一个去当兵,剩下的人还要负责从事生产工作。

可青壮年都上了战场,剩下的老弱妇孺又能做些什么呢?答:蜀锦。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很容易便能发现一个问题,诸葛丞相率军北伐时,最大的问题不是敌人太强大,而是自己拿不出粮食了。

光靠着物资供应不上这点,我们就能想象统一三国的难度。

三、蜀国人才储备不够,内政型、武将型的人才都太少了

诸葛丞相在《后出师表》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阳群……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这句话让人看着,尽显疲态,他说出了当时蜀汉政权最致命的问题——人才不够!

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蜀汉建国不过三年时间,刘关张、黄盖等蜀汉政权核心人物都去世了,此时新一代的人才又没成长起来。

面对这种局面,诸葛亮毫无办法,如他所言“未解”也。

结语

《后出师表》: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面对着这一连串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诸葛亮内心很苦,蜀汉和曹魏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万般无奈之下,他做出了北伐的决定: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是丞相最后的努力,也是蜀汉政权最后的希望。

但有以上三条原因无法解决,蜀国在统一三国的道路上,注定只能以一种令人惋惜的结局收尾。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