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互保”事件看監管邏輯

轉自財新週刊,作者壁虎互助創始人李海博

螞蟻相互保上線已經有了1個多月的時間,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聚集了約2000萬會員,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面臨著大量的爭議和挑戰。目前監管已經有了明確的態度,運營主體方也給出了對應的處置方案。本文試從中國網絡互助及相互保險的發展歷程,結合不同階段的監管態度,對當前相互保的若干爭議問題作出分析,並對監管的意見進行解讀,從而總結中國金融創新與監管博弈互動的基本邏輯,並給出自身的觀察和建議。

一、 中國網絡互助簡明歷史

2011年,張馬丁提出通過互聯網聚集會員,會員彼此承諾發生大病時進行資金互助。當時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沒有普及,儘管名義上聚集了幾萬名會員,但並沒有進入實質運行狀態,這個階段可以算是“概念萌芽期”。

2014年7月,泛華保險經紀集團下屬全資科技公司上線了“e互助”項目,利用其線下代理人渠道資源快速聚集了20餘萬名會員,利用微信服務號沉澱用戶、微信支付作為互助金徵繳工具、第三方管理公司進行勘察、對受助事件和調查結果進行公示,完成業務邏輯的基本閉環,進入實質運行階段。

這是互助模式第一次面對監管博弈,當時的大環境是金融市場自由化、法無禁止即可為、支持互聯網金融創新,故而在爭議中順利通關。因此e互助的成功運營,完成了基本模式構建,也真正開啟了網絡互助模式的大門。

2015年1月,保監會發布《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接受相互保險牌照申請。同期,壁虎互助上線,並於同年4月在網上公開發起“必互財產相互保險社”,徵集了1600名發起會員,並於6月8日獲得保監會的申請受理。南開大學校友互助會、e互助等隨後發起,其他相互保險組織均為線下非公開發起,共約30家左右。

與此同時,抗癌公社、壁虎互助、誇客聯盟等網絡互助項目均開始進入實質運營階段,與e互助一起被市場並稱為“老四家”,目前年互助金給付能力均超過1億元人民幣規模。在上線初期,因為壁虎互助申請牌照獲得受理,因此接受窗口指導,不能進行小額預收,其他互助平臺無論是否要求預收,均出現了小額資金沉澱行為。

2015年10月左右,誇客聯盟上線

“機動車輛互助計劃”被監管約談,第二次監管博弈觸發,保監會發布了第一次“關於網絡互助的風險提示”,為網絡互助劃定四條紅線:一是不能自稱保險或混淆互助與保險的界限;二是不能承諾剛性給付;三是不能宣傳由政府監管;四是不能非法沉澱資金池。

第一次風險提示對互助行業的影響,並不在於約談和整頓,而造成了三個客觀結果。第一是原來有部分保險公司準備獨立運營互助計劃,出於合規風險考慮放棄;第二是微信支付鑑於監管態度不明確,封停了大量早期互助平臺的支付功能,從而完成了第一次市場淘汰;第三是壁虎互助與騰訊FIT事業線合作運營的“騰訊互助”項目夭折。這三點客觀結果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影響著後續的市場格局。為了解決支付合規及保監會對非法沉澱資金池性質的認定,互助平臺開始尋找銀行開設“監管賬戶”,或尋求公益基金會管理小額預存資金,從客觀上有效控制了資金管理風險。

2016年3月開始,17互助、水滴互助、同心互助、蜂巢互助、輕鬆互助等陸續上線,並帶動了大量風險資本湧入,據不完全統計,在高峰期有近300家互助平臺並行。互聯網運營邏輯開始攀比互助會員數量,也出現了大量注水、刷單和造假情形。同時,互聯網公司缺乏合規意識,在宣傳上和運營上大量踐踏監管紅線。

2016年10月左右,部分互助平臺宣稱會員數量突破100萬,加之大量違規宣傳,觸發了第三次監管博弈。彼時金融監管環境由松轉嚴,七部委聯合治理互聯網金融,劣幣驅逐良幣導致“互聯網金融”一詞“汙名化”,創業者紛紛改弦自稱金融科技。保監會發佈第二次風險提示,再次重申四條紅線,劃清保險與互助的界限,同時約談違規互助平臺,並責成各地保監局進行風險排查。

2016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保險研究所舉辦首屆網絡互助高端論壇,應邀參會的9家頭部互助平臺聯合簽署《網絡互助自律公約》,並公開發布。次年2月全國互助平臺排查整頓完成,一類平臺屬於合規運營不在監管範疇,二類平臺約談整頓,三類平臺責令關閉解散。

進入2017年,因網絡互助運營複雜度極高,盈利模式不清晰,資本退潮,泡沫破裂,大量互助平臺借保監會整頓之機,甩鍋給監管,應聲關閉。整個行業陷入沉寂,除了“老四家”之外,新設平臺只有三家留存,但人數規模和人均分攤不斷提升,運營開始精細化,截至2018年10月,行業整體累計給付互助金超過10億人民幣,達到中型保險公司理賠規模。

二、 中國相互保險簡明歷史

2005年,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由國務院特批試點,正式開業,成為中國第一家相互保險公司,其主管單位為黑龍江農墾局。但是由於當時公司法、保險法等很多制度安排缺位,對於資本金來源、會計處理、治理模式等處處掣肘,發展也不太順利。除了陽光農業相互保險之外,在民間廣泛存在的互助組織還有農業部主管的中國漁業互保協會、交通部主管的中國船東互保協會,以及中華全國總工會創辦的中國職工保險互助會、寧波慈溪的養殖業互助保險協會等。

為了規範民間互助團體,借鑑並推廣國外相互保險的成熟模式,2014年1月由保監會發改部三名官員聯合發表了《關於加強相互保險監管和發展的思考》。同年5月,保監會發布《相互保險組織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拉開了相互保險試點的序幕。與此同時,如上文所述,基於互聯網的網絡互助萌芽開始出現。

2015年1月,《相互保險組織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由保監會頒佈,約30家公司陸續發起正式牌照申請,並獲得受理。2016年6月,三家試點機構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眾惠財險相互保險社、匯友建工財產相互保險社獲批籌建,並於次年陸續開業。

與野孩子“網絡互助”相比,持牌的相互保險公司發展並不如想象中的順利。因為受到現行保險償付能力監管框架的制約,不同於國外相互保險由會員發起、會員共有、共治、共享的普遍原則,中國的相互保險需要由資本(主要發起會員)發起,從而滿足償付能力要求,而缺乏投資人的合理利益保障和出口,並且銷售產品也需要提供剛性給付,從客戶感受來看與傳統商業保險無異。同時因為資本性發起人擔心失去控制,不敢宣傳會員共有和共治,喪失了相互保險本有的市場力量,所以市場表現普遍不佳,急於尋求新的突破口。在這個過程中也面臨著大量的監管博弈,比如開放會員獲取範圍、擴大業務經營範圍(早期受限)、改變保費支付方式等,一直到近期“螞蟻相互保”上線,開始嘗試與網絡互助模式進行結合。

三、 關於螞蟻相互保的監管定位解讀

2018年11月27日,螞蟻金服發佈公告,按照監管要求對“相互保”整改下架,改為按照網絡互助模式運行,並引導原“相互保”用戶升級轉移至“相互寶”服務中。升級用戶相比原來享有一些諸如管理費下調、提供首年分攤封頂承諾、計劃人數低於330萬不強行解散、2019年1月31日前的分攤由螞蟻金服墊付補貼等特殊權益。根據媒體報導披露的信息,本文試對監管態度和處置方式進行分析和解讀。

(一) 產品性質認定:螞蟻相互保產品是不是保險?

按照監管的認定,顯然“相互保”在監管部門眼中還不是保險。或者說即便其組織形式符合保險原理,但仍不是現行監管框架中的保險產品。主要差別在於其給付主體是否為保險公司,是否受現行償付能力框架約束,其運行要素中保險人、投保人、保費收取、準備金計提等是否完整。這個基本性質的認定,是後續一系列處置邏輯的原始出發點。

(二) 經營行為認定:報行不一與宣傳誤導

因為對其本質形態認定並非保險,那麼為什麼能夠以保險形態面世上線呢?這就涉及信美人壽的經營行為認定——報行不一。也就是說最終上線的產品形態,並不是信美人壽報批的團險產品,“未按照規定使用經審批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歉、保險費率”。 除了對產品本質和經營行為的認定之外,還有一項涉嫌違規的是

未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充分披露,並且在宣傳中存在誤導

(三) 保險公司處置:違規、約談與停售

基於以上原因, 對保險公司認定為違規,後續進行約談,並勒令整改停售便是正常的監管邏輯。

(四) 存量用戶處置:轉移升級與消費者保護

在處置經營主體的同時,已經加入“相互保”的2000萬用戶後續處置便成了難題。按照“解散應趁早”的邏輯,當相互保理賠還沒有發生,用戶權益沒有實質性受損時叫停,是最佳時間點。但是相互保上線後,在輿論中正面支持的聲音佔據主流,而且時間過了一個月已經開始出現理賠申請,如果強行叫停將面臨巨大社會輿論壓力。無論保險公司存在何種違規,監管都不能將行業內的錯誤轉嫁給消費者,保護消費者權益是監管的終極任務,因此我們就看到信美人壽擔責,螞蟻金服收攤兒的處置方案。

四、 創新、衝突與監管的反思

如前回顧,網絡互助和相互保險模式創新與監管發生了四次博弈。第一次是模式概念之爭,第二次是利益格局衝突之爭,第三次是規模風險恐懼誘發,第四次則是前三者的綜合。歷數中國改革開放和制度創新的歷史,結合到中國“網絡互助”演進過程的縮影,我將反思總結如下:

(一) 歷史是一個演進的過程

當我們今天討論互助是不是保險的時候,彷彿保險已經是一種既定的存在,其運行模式和監管框架理所當然。如果穿越歷史,回到40年前,保險業是否應該恢復還是一個待將討論的問題,最後還是以“分散風險,不影響財政支出”為由,才恢復了“中國人保”這個“三無”機構,彼時不過是人民銀行下屬的一個局級單位。1985年國務院頒佈的《保險企業管理暫行規定》打破了人保的壟斷,再到1988年平安保險成立,2002年放開外資及民營牌照,逐步演進到今日蓬勃發展的市場格局。這期間湧現出大量的制度、渠道和管理機制創新,監管也不斷面臨全新的問題,而保險業的發展演進也不過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如果我們把視角拉遠,今天我們討論“相互保”和“網絡互助”的問題,不過是歷史大潮中的一波漣漪。

(二) 波折是博弈結果的常態

在1980年保險業正式恢復之前,經歷過“四起三落”的過程。國外合作制企業也是如此,在羅契戴爾公平社之前,也曾經有近百次失敗的嘗試。中國的改革開放更是經歷過無數的反覆和曲折,但是,歷史總是有一種力量推動其前行。金融創新和監管常常以“創新—危機—監管—再創新”的形式出現,縱觀歷史,國內外莫不如此。

(三) 是種子就有發芽的衝動

從家庭聯產承保責任制、鄉鎮企業發展、經濟特區設立、國有企業二次股改,從姓資還是姓社的意識形態之爭,到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這些大制度變遷過程中的兇險,其博弈的廣度和深度遠非今日可比。市場的規律總是能夠衝破桎梏。反觀互助保險,在國外有逾百年的歷史,其在發達保險市場的普遍存在,是在一定條件下對傳統商業保險的逆反,反應的是一種需求的迴歸。

(四) 環境約束和一念之間

儘管需求和規律總是有催發事物的衝動,但是環境和土壤畢竟是種子發芽的條件。厲以寧教授曾說過,農村家庭承包的模式在60年代初就出現過,但因為跟公社制度衝突,所以被抑制了,直到70年代末在改革的旗幟之下才得以發展,然後農村勞動力得以釋放,最後才催發了後來一系列股份制改革的浪潮。同樣,如果“相互保”出現在2014年,可能會以創新的模式受到鼓勵,而今時的監管恐怕無暇顧及這些,採取旁置外放的模式,成為一種折衷方案。更多的時候,監管決策仍然是人的決策,無論這個決策是容易的,還是艱難的,歷史常常就在決策層的一念之間。

五、 後續影響和具體建議

今天我把事情說的有點大,因為保險制度本來就不是小事。即便在美國,今天飽受詬病的”Obama Care”仍是這位黑人總統任內最重要的政治遺產,因為保險的覆蓋度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穩定基礎,而國民的消費心態,間接影響到長期的經濟增長動力。中國的商業保險在整個醫療支出中佔比之低,達到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這就是爆發式需求的源泉。

2015年9月,我給這個行業起名為“網絡互助”,是因為一時沒有更好的稱謂。今天我想給它正名,這個詞的核心不是“網絡”,而是“互助”互助的核心是“人們要為自己負責”,這看似簡單的思想變化,其實是一種深刻的變革。股份制改革是什麼?是股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然後才有蓬勃的經濟活力。理財去剛兌是什麼?是風險和收益自擔,然後投資才能合理的流向需要的領域。中國的股市採取審批制,美國採用註冊制,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兩種初始狀態會催生不同的監管能力和市場影響。我們這個國家的人民習慣了剛性的保證,最後一切都是用政府和國家信用兜底,短期的確收效很快,長期就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一種制度安排和導向,有其濃厚的文化底色和歷史沿承,所以我們明白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選擇。

網絡互助發展到今天,既顯現了充分的正面效應,同時也到了非常危險和脆弱的時刻,因為工具能力的不足和運行模式的偏差,可持續性受到嚴重的挑戰,只是因為增量彌補和時間延滯的效應還沒有充分顯現。這時候如果螞蟻金服等巨頭入場賦能,同時促成合規化運行,就可以完成進化,這個時間窗口不長,大概只有1年左右的時間。如果換位思考,今日相互保的調整,我們不應責難監管,因為運營主體的理解偏差和溝通不當,給監管出了一個難題。另因為時間緊迫,所以採取了權宜的方案。但是轉移過渡之後,就有了充分的時間,我們希望討論不要停止,並分四步走,建議如下:

(一) 保險公司作為TPA的方案

以螞蟻金服的體量,全國應該沒有什麼TPA公司具備這個能力承接其線下勘察,因此建議由一家或多家保險公司承接其服務,為了避免敏感期的界限混淆,可以另設立科技公司做TPA的總承接方,保險公司與科技公司簽訂服務協議,實現隔離。

(二) 保險公司做賬戶管理型業務

第一步之後,可以推動保險公司作為互助平臺的賬戶管理方,在TPA服務之外,承接預存互助金,並負責資金的管理和運營。這個對螞蟻相互寶現行產品可能並不需要,但對既有互助平臺非常關鍵,這樣可以解決“無密支付”代扣功能開通,同時用戶可以自行選擇扣費頻度,提升體驗和留存。

(三) 保險公司提供溢出風險保障

互助的會員經過早期的不確定性教育之後,最終還是要追求確定性,這時可以由保險公司對年度內一定標準之外的超額分攤風險進行再保,可以由會員自行選擇。這樣既平衡了互助的本質,又發揮了保險的功能,將互助逐步演化為保險。目前相互寶已經做了類似的制度安排,我個人認為由保險公司承接更為恰當。

(四) 採用交互制模式管理

即由保險公司作為管理人,全權負責互助型業務運營和管理,交互社可以是團體,也可以是互助型社群,將其社群治理與保險公司治理分離,就不會產生控制權衝突,從而發揮相互保險的真正市場力量。

歷史總是輪迴,100年前相互保險在歐美風起雲湧,其背景與當今中國保險市場何其相似,只是當時沒有互聯網而已。而今美國民眾已經不知道什麼是相互保險,更說不出它與股份制的差別,最終都走向實際代理人控制,而且也都要納入償付能力管理框架。因為消費者最終關心的不是什麼投票權,而是性價比和服務質量,最終無論是股份制還是相互制都要靠運營和管理交付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但是,飯要自己吃才能飽,路要親自走才可以言到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