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悲哀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人开始感叹,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曾经想要避开的育儿坑——比如不像自己的父母那样打孩子、过分强势、伤孩子自尊等等——一个都没有避开,这似乎成了一种命运的轮回和诅咒。

《都挺好》里有一个特别扎心的片段,苏大强在干了很多荒唐事之后不知悔改,对着苏明玉大呼小叫,谴责她不孝顺。苏明玉忍无可忍,愤而指责苏大强是个窝囊废,根本不配做父亲。

苏大强气坏了,想起曾经他的妻子赵美兰也是这样骂他的,于是指着苏明玉说她是赵美兰。

苏明玉这才悲哀的发现,她明明一直想要逃离母亲,但努力了了这么多年,她竟然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母亲的样子。

《天生非此》: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悲哀

《天生非此》: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悲哀

2014年4月7日凌晨,英国名媛皮驰斯·盖尔多夫在家中意外死亡,死亡原因是海洛因吸食过量。她的尸体被发现时,她不足一岁的小儿子单独待在家里,无人照料。

令人震惊的是,14年前,皮驰斯·盖尔多夫的妈妈——著名的英国主播宝拉·耶茨被发现死于家中,死因也是海洛因吸食过量。而宝拉·耶茨死亡时,她3岁的女儿,皮驰斯的妹妹泰格·莉莉也一样是单独待在家中,无人照看。

皮驰斯一生都希望挣脱母亲给她留下的阴影,但她本身又与妈妈极其相似:都从事新闻电视工作;都十分聪明、口才了得;同时私生活又非常的丰富;都死于毒品吸食过量,同样的痛苦又再一次降临到她的两个幼子身上——悲剧再次重演就像命运之轮不能阻挡。

《天生非此》: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悲哀

皮驰斯

英国国民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中指出:父母通过各种特殊的方式对待孩子,造成不同的言传、身教及身份认同作用,通过特定方式来虐待或关爱孩子。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行为模式已在家庭中相传数代。童年的遭遇如同致命的鸡尾酒,让灾难的发生几乎无可避免。

《天生非此》: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悲哀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奥利弗·詹姆斯是作家、记者,也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出版作品包括《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沙发上的不列颠》。

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中,奥利弗·詹姆斯详细的论述了我们跟自己的父母相似并非因为先天的基因,而是由于后天的培养。他从孩子、自己、父母和天才四个角度来论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最后总结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会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相传,而想要改变这一切,为自己、家庭还有孩子带来幸福,就要从自身做起,改变这一切。

一、我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

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就是家庭教育中的天使和魔鬼,他们不断的重生,在家族中世代流传。受到细心的、回应式照料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回应式的父母,而被虐待的孩子则更可能受到精神疾病和生活感情问题的困扰,最终变成像父母一样的人。

泰格·伍兹是家喻户晓的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手,被公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高尔夫球手之一。

《天生非此》: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悲哀

泰格·伍兹

2009年,媒体曝光了泰格·伍兹的多次婚外情和性丑闻,经诊断,泰格还患有严重的性瘾。

泰格的形象一落千丈、自此跌下神坛。

大家不知道的是,泰格的父亲厄尔是个无情、易怒的人,而且他一辈子都是个花花公子,父子双方甚至达成了默认的协议:出轨和滥交是可以接受的。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一书中提出:我们与父母相像的关键因素就是言传、身教、身份认同,以及关爱和虐待。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因为想跟父母产生身份认同而向他们的父母靠拢,这些都很常见。但为什么爱和虐待也会“遗传”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遗传。

父母的关爱或虐待会决定孩子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一旦孩子被虐待,就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所以他们就需要去对抗这种情绪——在生活中不断的重演,不断地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这个人可能是兄弟姐妹,也可能是爱人同学,更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他最熟悉的方式,让他舒服自在,他忍不住这样去做,虽然他们极有可能知道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或别人)难过;另一方面他们总是在心里暗暗期待——也许这一次,结果会有所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

二、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摆脱家族世代相传的宿命?

没有人的童年完美无缺,我们受到的照料中不仅有负面的恶魔,还有正面的天使,这些特征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我们成为父母。在父母照料孩子时,天使和恶魔会不断博弈,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力量。

1.尽最大努力弄清楚过去经历对你的影响。

众所周知,伊能静在和秦昊结婚之前,曾经和庾澄庆有过一段婚姻

伊能静在一次节目里谈到了和庾澄庆当年的那段感情:她从小就颠沛流离,缺乏父爱,再加上娱乐圈复杂的工作环境,让她极度没有安全感、渴望依赖。遇见了庾澄庆之后,她想要拼命摆脱她曾经遭遇的所有痛苦,但无形之间却给了对方很多压力,这份压力也压坏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伊能静说那个时候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5年的空白期后,才逐渐与自己和解、明白原生家庭对她的巨大影响。

幸运的是,经过反思和成长,她开始学着摆脱原生家庭的阴霾,学着不再把伴侣当成自己的救命稻草。她现在和秦昊过得很幸福,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天生非此》: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悲哀

了解家庭的教养方式,弄明白这种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就能够清楚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来源是什么,学着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也能够主动地改变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为自己的孩子带来快乐,改变子孙后代的命运。

2、相信那些难以置信的事实:你真的受到过虐待,但这并不是你的错。

孩子会努力地模仿父母的性格特征,以此来向父母建立情感联系并试图获得他们的喜爱。所以,孩子总是倾向于认为“父母爱我”,很难接受自己曾经受到过父母虐待这个事实。

但接受这个事实,才是心灵疗愈的开始。

《心灵捕手》中的数学天才威尔因为小时候生活颠沛流离还受过养父虐待,所以性格叛逆不羁,到处寻衅滋事。

为了不浪费他的数学天分,心理咨询师桑恩花了非常长的时间来倾听,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威尔才被治愈。

在最为重要的那次治疗中,桑恩引导威尔讲述了小时候自己父亲虐待的经历,并一次又一次告诉威尔:“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

听到这句话,威尔很激动,他从一开始的愤怒、羞愧变成最后的委屈、泪流满面。

解除心结、接受现实的威尔最终得到了治愈,走出了困扰他多年的阴影,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明前途。

《天生非此》: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悲哀

《天生非此》:孩子会越来越像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悲哀

3、改变同孩子的相处模式, 不管他们是孩子还是已经变成了大人,要对孩子设定正确期待。

每年高考前后,孩子跳楼自杀的新闻不绝于耳。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会用各种方式不断给孩子施压,而孩子一方面担心自己无法完成父母的期待,一方面又无法排解来自于高考的巨大压力,于是很多人不堪重负选择自杀。

我们总是期待孩子能更成功,但是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幸福吗?

家长的高压让亲子关系僵硬,孩子会觉得父母关心分数远胜于孩子本身,这样孩子的心理就难以健康发展,家长最终得不偿失。

其实比起财富和所谓的抱负,把爱和健康的情绪传递给孩子更加重要。只有拥有了这些,孩子才能真正拥有经营生活的能力、获得幸福的能力。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中阐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巨大影,这本书既是父母的自我疗愈手册,也是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南。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在家庭当中遭遇过虐待,也可能在生活当中无意识的虐待过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最大程度的摆脱家庭教育中的魔鬼,从现在开始,让家庭和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未来。

作者简介:Yo好运,90后宝妈,早教指导师,爱读书,爱电影,爱运动,爱生活。愿用一盏茶的时间,温热你我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