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生命裡的記憶之河(二)


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真相。

我不認識蕭紅,她生得太早我來得太晚。我是通過對文章的認知才逐漸瞭解她以及她生活的年代背景,知道她過得淒涼,知道她遇人不淑。

也許這些不一定都是真相,所謂正確的真相後面也許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真相,這一切都只靠人的認知去判斷,包括對她的愛情觀,畢竟斯人早逝。僅憑自己的認知去判斷,每個人都不完美;若用心胸去度人,那世人皆有不足;用心眼去看人,則件件不達事宜。換位思考應該會減少許多誤會,可惜蕭紅不待我。

流淌在生命裡的記憶之河(二)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初初看到這段文字,就像戀人之間瞬間遇上對的眼神,我為之著迷。簡潔,美好,唯美,婉約的讓人生出無限遐思,不由想起童年天真爛漫的笑顏。一個小女孩每天跟著祖父身後,他栽花她也栽花,他種菜她也種菜。看見蝴蝶就追,追不上就去捉螞蚱。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我喜歡蕭紅文體,自由而隨性,簡單又自然的描寫輕易就有了代入感。

《呼蘭河傳》第三章是整篇文章裡最溫暖的一個環節,是作者對童年記憶最溫馨的一個沉澱。她記得牆角的一塊磚,生鏽的鐵梨頭,記得祖父對她的寬容與溺愛。女人天生的柔性氤氳在這些回憶裡展露無遺,這是多麼深刻的愛才不會忘記。這也充分體現了作者渴望自由追求愛,生長在那樣的時代多麼悲涼。

流淌在生命裡的記憶之河(二)

鄉愁最是撩人意,望斷關山心難平。

蕭紅寫這篇文章時是在1940年於香港,在報紙上連載三個月。輾轉反側,她最終逃離了家鄉,離開又思念無比。最終蕭紅沒能親眼看見文本問世便於1942年歿於31歲芳華的年齡,實在令人唏噓。

空中的紙鳶飛揚,長長手中把線牽。簡單率真的人呀,得找塊厚重基石墊著。否則一陣狂風颳過,就輕悠悠地被送上半空……

這,是我個人對蕭紅命運的總結。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