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和“德”的区别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终南楼观,曾是老子避世隐居的起点。无论老子最后真正归于何处,终南楼观都将是老子传奇一生的节点。因为“道”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公元1062年,宋代大文豪-苏轼,来到了终南楼观。当他面对着山中的渺渺雾气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剑舞有人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此后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诗人的心,与每一个来到楼观的游人一样,对这座承载着大道精神的山梁,充满了景仰之情。这份情,正是来自于对道家思想传承千年的感怀。也是来自于,对那位曾在这里写下《道德经》的哲人,老子的一种追思。因为“道”就在他们的心中,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尹喜:“老师,何为道?”

老子:“道,主宰着宇宙天地万物生命,它虚空杳冥,不可言说。”

尹喜:“老师,那么“道”在何处?”

老子:“道,先天地而生,无处不在。你看那云起雾落,交替流转循环不已,这都是‘道’的存在。”

这是两千五百年前,老子与尹喜之间的一段对话。从这些言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身为老子学生的尹喜,对于道还是有着不解的困惑。

此时,老子在尹喜的陪伴下,于终南山的楼观之中,已度过了整整一年的时光。老子每日里,除了撰写经书之外,便是对尹喜解惑授道,逍遥自得于这山水之间。

尹喜的困惑,让老子发现,“大象无形”的“道”玄之又玄,世人理解起来颇有一些难度。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如何让人们领会“道”的精髓?如何让“道”的思想传于后世?老子将视线投向了自己的书案。书案上这一卷竹简,是老子一年来,所著写的道家心得。他将自己平生关于宇宙万物所思所想,都融在了其中。老子心中知道,这卷书到了该拿出来的时候了,而他自己是不是又该再一次远行了呢?老子心中没有答案。

一个初秋的清晨,尹喜与往常一样,来到老子的房间,准备向自己的老师请礼问安,这是古时学生每日对老师必行的礼仪。然而老子的房间内空无一人,尹喜四处寻找着老子。空空的房间中,只见一卷书静静地摆在书案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青色的竹简,焕发出黄金般的光芒。

这是一切有关《道德经》问世的记载中,公认的情景。在所有的描述中,都说老子为后世传下了一本承载无穷奥妙的哲学著作。但是与此同时,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桩公案。因为老子自此以后便没有了踪影,史籍中找不到任何关于他著写经书之后的记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这样描述过老子最后的身影: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著史严谨的司马迁,没有为我们给出准确的答案。他只是写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让后世的人们苦苦追寻。从此,老子所传经的终南楼观,成了一个历史的节点。让这位传奇的老人,有了最为神秘的走向,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引发出世人无穷的猜测和想象。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公元184年,张道陵建立了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并奉老子为道教的最高真神-太上老君。走上了神坛的老子,让他的信奉者们崇敬万分。信徒们认为这位至圣的神仙,在由人飞升为神的过程中,一定还有着不同凡响的经历。有了这些神奇的经历才能证明道家真神的不朽功德,以此彰显道教的崇高地位。

公元306年,一位神色匆匆的道人,来到了位于长安城中的一座寺庙里,他是天师道中的祭酒-王浮。祭酒,是天师道管理具体地区宗教事务的首领。晋朝时,来自印度的佛教,已成为能与中土道教并驾齐驱的宗教之一。双方为了争取更多的信徒,经常展开教派之间的大辩论。

王浮正是为一场辩论而来,辩论的对手是当时著名的僧人,法师帛远。王浮在这次辩论中,对佛教起源的问题率先发难。他拿出了中国道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经文《老子化胡经》。即所谓:老子写完《道德经》后,离开了楼观,来到了印度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了佛教。

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辩论,因为在此后近一千年的时间里,“老子化胡”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

老子去了印度,化身为释迦摩尼。也许在今天看来,这有些不可思议,甚至像是天方夜谭。不过这种奇特的臆想,却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的变化。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这幅画,是宋朝画家石恪所绘的《虎溪三笑图》。它讲的是净土宗祖师-慧远,与东晋大诗人隐儒-陶渊明,以及道教南天师-陆静修,三人相互讲经论道的故事。从画中我们不难发现,道,释,儒三家在南北朝时,开始互相影响融合。道家思想不仅已被世人普遍接受,而且在上层知识界已和佛教及儒学,取得了相互容受的和谐。

“我们中国的宗教观是比较兼容的、开放的,相当于是多元主义的。那么王阳明就说:儒、释、道就是我们这个房间里面的三个房间嘛。我们为什么要死死守住这个房间呢,那都是我们的家,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三个房间?”

《大明一统志》中,对这个传说进行了细致地描绘。老子与尹喜,师徒二人分别在即。尹喜恳求老子,带他一同去云游天下。但不知是何原因,老子拒绝了尹喜的请求,不过老子在临行前留给尹喜一句话。

老子:“千日之后,于蜀中青羊肆相寻。”

三年后,尹喜来到了蜀地,在成都城中四处寻找老子的踪迹。但始终不见其踪。最后,尹喜在一头青羊的带领下,见到了已化身婴儿的老子。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饱含着对老子精神不死的美好愿望。老子喜欢将“道”的精神形容为初生的孩子。在他心中,只有至柔至弱的婴儿能与“道”的本质相通。

《道德经》中曾提到:“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归复于婴儿,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人们用故事的形式,传达着对老子的感怀,在他们心中,化身为纯净的婴儿,才是老子的最好归宿。

“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这其实是一个隐喻。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的话,回到婴儿的状态,婴儿有什么好的呢?婴儿是那个智慧还没有打开,完全混沌的状态。”

“从修道的角度来说,婴儿跟圣人的觉悟状态不是一个层次的。圣人是经过了人的自我发展,历经了人的问题,再回到一种自然混沌的状态,这个时候是厚德混沌,是一种觉悟的智慧。”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千百年来,世人用各种各样的传说,猜测着老子离开终南楼观后的去向。但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终南楼观,这里曾是老子鄙世隐居的起点,也是他最终堙没于历史的终点,或许能在这里找到一个不同的答案。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这座山的名字叫做-大陵山。它名字的由来,起源于山下一座低矮的小墓。传说中,这所墓葬的主人就是老子。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篇》里曾这样写道:“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莫知其所终”,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因为老子在楼观里,失去了所有的历史记载,但是这并不说明老子从此离开了楼观。

终南山中的灵秀俊美,能让老子驻足于此著写《道德经》。同样,也能让老子流连忘返于这山山水水之中。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想,当老子将道德五千言授予尹喜后,自己便在终南山这个自由天地中,与自然相融合,感悟着“道”的精神。

正如他自己所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历史上有一个小小的细节,还能让我们知道,老子也许一直生活在终南山一带。

庄子是道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将老子所提倡的“道”,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他是现今公认的,老子思想继承者。庄子的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老聃(dan)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意思是说:老子去世以后,有一个叫秦佚的朋友来拜祭他,大哭了三声之后,就离开了。

从老子朋友秦佚的名字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推断。老子去世前,很有可能生活在秦国。因为“秦”不是上古自有的姓氏,应该是秦佚以其所在的国家而起的姓名。而且古时因为交通不便,普通百姓不会,也没有条件,去很远的地方拜祭朋友。老子与秦佚两人相隔的距离,理应不远。而春秋时期的秦国,统治的核心疆域,正是终南山楼观一带。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子终逝于秦,他没有遁世远行。

当历史逐渐变成了传说时,那么传说就会逐渐变为神话。在楼观一带,关于老子的去向,依然还是有着玄妙的说法。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位于大陵山上的吾老洞,在当地村民的眼中,是整个楼观中最为神奇的地方。相传,老子就在在这里羽化成仙,脱肉身飞升于神界。幽幽的洞口,深不可测,据说此洞能与成都青羊宫相通。民间的传说,总是充满着理想与浪漫。但无论老子最后真正归于何处,终南楼观都将是老子传奇一生的节点。

因为老子在这里所讲授的《道德经》,两千五百年来,已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许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过“道”的启发。而终南楼观,曾见证了这个伟大的过程。

见素抱朴,荣辱不惊,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器晚成,无为而治,虚怀若谷,天长地久。

老子也许不会想到,他那充满智慧和辩证思想光芒的《道德经》五千言,如同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世界的大门。

“老子的这个‘道’,实际上是试图涵盖着人文理性及向宇宙伸展,人文理性的“道”,它有一个更高的依据就是自然的法则,它决定了我们理解这个宇宙,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思维进度。”

《道德经》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从十六世纪起,西方就将《道德经》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圣经》之外,就是《道德经》。

德国从十八世纪至今,流传着一句谚语:左手一本《圣经》,右手一本《道德经》,你将无往而不胜。《纽约时报》曾经搞过一个活动,评选古今世界十大作家,老子位居榜首。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随着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社会各个结构,以及各个阶层,都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但正是这种高速的生活节奏,让当今国内与国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与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与危机问题。

老子认为,世间万象,各自独立存在。彼此存在着差异,对立,甚至矛盾。而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又都离不开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

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这是说:人世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慧。和合不同智慧的光芒,协调同一目标下的步伐。消除引起失谐的锐利之处,排解造成失序的各种纠纷,便可造就玄妙的协同,这就是“和而玄同”。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老子用“和”这一个字,揭示了天地万物共同的发展规律。唯有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才能使人心获得抚慰,让世界彼此圆融。

“广义的修道,它是一种智慧的遵行,是一种生命意义的探行。人应该怎么生活,人们怎么样才能真正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而这种“和谐”,不光是我们肉体的和谐,还包括我们心理的和谐,包括我们身心之间的和谐,精气神的和谐。然后再扩展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最终是宇宙的普遍的和谐,就是“道”的和谐。

也许有人说,老子的学说过时了,他的“无为”是消极的。是对科学文化进步起到反向的作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可是当在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发现纯净的大自然,已日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当工业化的进步,以大自然的破坏和毁灭为代价时,人们产生了各种深刻的反思。

“我们的生活,不要去破坏自然和我们人之间的关系,而要想方设法,维护和保持我们人和自然界一体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认为:自然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来自于自然,人只是万物之一。”

社会学家视图寻找一种人类与自然共存的文化。他们发现,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正是以“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协调世界”为根本。

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将个人意志强加于自然,这才是真正的“无为”。

而这个原则,却早在两千多年前,由一位老人,为今天的我们,做出了意义深远的启示,并提醒着不远的将来。

尹喜:“老师,道与德,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老子:“道,是这个宇宙万物衍生的根本规律,而德,就是要尊道而行。”

尹喜:“那么,该如何才能‘尊道而行’呢?”

老子:“道,之所以被尊重,就是它对万物生长,顺其自然不加干涉;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发万物,却不自恃其能;生养万物,而不去主宰。这就是最为深厚的德。”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老子的思想是一个对宇宙、对生命、对整个存在的奥秘揭示的思想。这种思想,这种‘道’,是超越时空的,不受空间的限制。”

两千五百年来,岁月荏苒,朝代更替。楼观说经台却一直矗立在终南山中,它因老子赢得了世间的尊崇,又因老子经历了岁月的萧瑟。

始终没有忘记这座庙宇的,不是给过它显赫威名的历代君王。而是千百年来,始终追随道家思想的朝拜者。他们仰望追寻的,也并不是这些肉眼能看到的巍峨殿堂,而是盘亘在他们灵魂深处,那份对老子的崇敬,和对天地万物的礼赞。

因为“道”的精神在这里永存。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终)

声明:本文参考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问道楼观》,由依仁师兄整理编辑文字;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作公益分享。我们尊重原创,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

往期回顾

07集《问道楼观》| 你是上天的宠儿,善用天赋去生活

06集《问道楼观》| 道教的发展,一言止杀的丘处机

05集《问道楼观》|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04集《问道楼观》| 帝王为何会推崇 “无为而治”

03集《问道楼观》| 《道德经》的诞生

02集《问道楼观》| 两位思想启蒙者,老子和孔子的对话

01集《问道楼观》| 老子为何选择了终南山开始写《道德经》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08集《问道楼观》|“道”和“德”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